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中國農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和重要環節——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興旺,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從政策扶持、科技創新、資金支持和組織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振興和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教授蔣和平日前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鄉村振興,重點在于產業要興旺、產業要振興,功能農業是繼高產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之后的農業新興的領域,發展生態高值的功能農業也是鄉村振興一條重要的途徑。
傳統農業模式已不能適應鄉村振興的需要
蔣和平表示,傳統的高產低效農業模式已經嚴重破壞了環境與生態,因此,這種農業模式已經走到盡頭。要摒棄已有大量使用農藥化肥、追求高產農業的路徑,逐步樹立生態高值功能農業的發展思路。特別是為了應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糧食生產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形勢,糧食安全戰略必須適時進行調整,化危為機,應從“溫飽型”糧食生產向“功能型”糧食生產轉變,從“高產”糧食產業定位向“生態高值”糧食產業定位轉變,從“追求糧食產量”轉向“藏糧于技、綠色生產”,從關注“糧食產量連增”到“糧食安全與營養價值”轉變。
一是大力發展生態高值糧食產業,首先要實現糧食產業中農用化肥施用量的“零增長”,推動糧食產業生態系統持續循環;其次,要通過生物技術培育出新的糧食新品種,實現糧食產品的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
二是大力發展功能性農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世界農業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普遍希望吃的農產品具有保健康、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能,如中國有近3.5億例的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患者,這個群體對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的功能糧食、蔬菜、水果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據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其國測算,在“十四五”期間,全世界推進80-100種功能農產品,僅中國功能農業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這帶來了巨大商機,同時,也為鄉村振興開拓了一個新的生態高值的盈利產業。比如富硒農業就是功能農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
據蔣和平介紹,受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局委托,由他所帶領的科研創新團隊,2013年6月為陜西安康市政府編制安康市國家級特色(富硒)高效農業院地合作示范區總體規劃(2014-2020年)。7年來,該總體規劃得到順利實施。安康市委、市政府立足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把富硒產業作為生態高值特色產業的首位產業和支撐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圍繞富硒畜產(生豬)、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林果(核桃)、富硒水產、富硒糧油(水稻、玉米、馬鈴薯、油菜)、富硒蔬菜、富硒食用菌、富硒蠶桑等九大富硒產業,在全市培育富硒農業園區1107個,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2290個,帶動農戶22.8萬戶,富硒茶種植面積達100.8萬畝。安康國家級高新區被國家工信部認定為全國首個國家新型工業化富硒食品產業示范基地,漢濱、平利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20年,安康市富硒食品實現產值達到451億元,增長14.5%,富硒產業綜合產值超過650億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來自富硒特色種養收入,70%以上的貧困群眾依靠富硒產業脫貧。富硒產業已成為安康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老百姓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要求農產品承擔的功能越來越多,對農產品的營養要求也越來越高。
三是“生態高值功能農業+大健康”,將生態高值功能農業作為大健康產業的入口,借助消費者對糧食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剛性需求,實現對消費者的健康綜合管理。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大力發展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合理布局醫療康養產業體系,縣域經濟將會將康養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發展康養產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構建吃得健康的新的生活方式,實現從吃得好到吃得健康的轉變。免疫系統是身體最好的“醫生”。補硒是免疫系統健康的穩固器,富硒農產品將幾千年的農業生產變成了“功能性農業”,讓農業從“吃飯產業”變為“大健康產業”。使得農產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從而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帶來新的希望。近些年,湖北恩施、陜西安康、廣西貴港和江西宜春大力發展富硒農業,使得越來越多的富硒農產品問世,帶動了當地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也使得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取得較大的成就。
鄉村振興需要聚集各路英才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農村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農業人才興則農業興, 農村人才強則鄉村強。充足數量和較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但隨著我國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吸引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致使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顯現。生產領域一線勞動力、基層農技人員和經濟管理人員嚴重短缺。實現鄉村振興, 必須化解農村勞動力“斷代”危機。
蔣和平指出,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支撐, 必須重視構建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具體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 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 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根本途徑。2012年以來, 在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的洪流中, 開始出現少量回流農民工, 而且呈逐年不斷增多之勢。雖然現在返鄉農民工和大學生數量還不多, 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們是中國未來農業的生力軍, 是消除農業三個斷代危機的主要力量, 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力。
二是應創造條件實施“歸雁工程”, 以親情、優惠政策和優質服務逐步將鄉土優秀人才引回家鄉, 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可建立與本鄉鎮有工作關系、親緣關系的各類人才“英才庫”, 動員他們回鄉創業。對有意返鄉創業的“歸雁”, 鄉鎮應安排專人提供辦證、用地、用水、用電等服務, 對意向投資項目, 確定具體部門負責推進, 為返鄉創業搭建舞臺。
三是切實落實國家對農民返鄉創業的各種政策。例如對農民工參加創業培訓、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給予培訓或創業補助;對返鄉創業孵化基地創辦實體經濟的, 給予物業費、水電費、房租費等補貼;對于農民工創業獲省級優秀示范項目的以及返鄉“創業之星”給予獎補;對符合條件的創業人員, 給予100萬元左右的創業擔保貸款等。
四是改革完善農技推廣體制,充分調動農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農技人員在崗創新創業, 開展農技入股創新試點;以領辦創辦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共同研發、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承接農業經營主體服務外包等不同技術入股形式開展增值服務, 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利益分配, 激發農技推廣服務的內生動力,鼓勵科技工作者積極到基層, 進行農技推廣。
五是實行多元主體進行農技推廣, 激勵社會化農技人員創新創業。推進農業職稱制度改革, 把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技術人員納入農業序列職稱評審對象, 把這些社會化農技人員聘為技術指導員、村級農民技術員等, 切實發揮其作用;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動員、遴選一批工業和社會服務業領域的科技人員到農村創業和服務, 依托發展“互聯網+”推動農村科技創新創業向更廣、更新領域拓展。
蔣和平告訴《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需要引導各類資源向鄉村匯聚。在堅持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打破阻礙城鄉要素流動的各種“藩籬”,為各類人才加入和參與鄉村振興創造有利條件,提供各種便利服務。
推薦閱讀:農業領域哪些期刊投稿成功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