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我國是人口大國,更是農業大國,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對促進我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科技的進步帶動了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顯著調動了農民的工作積極性,我國的農作物栽種面積逐漸擴大,與此同時,農作物的栽培技術與高產途徑也備受廣大農民與科學家關注。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作為新興的綠色栽培技術,在農作物的栽培中不僅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具有極好的社會效益。基于此,探究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農作物栽培中的應用。
關鍵詞 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農作物栽培;應用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更加關注,對農產品的質量也有了更高要求。而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是保證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綠色農業理念是在保證高質量的基礎上實現高產,一方面增加農業經濟收益,另一方面擴大出口。所以,要在栽培技術上不斷研究與創新。現階段,國家在大力提倡環境保護,改善生態環境,這對發展綠色農業來說是一個機遇,為農作物的無公害栽培與種植創造了有利條件。基于此,就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與管理方法進行簡要闡述,以供參考。
1 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概述及現狀
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應遵循綠色環保理念,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控制化學肥料與藥物的使用,以科學的生態管理模式來實現食品安全的目標。當前,無公害栽培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群眾日益注重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的大背景下,發展綠色農業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需求。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和專業人士投入到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研發之中,不斷有新技術和新設備投入使用,對促進綠色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現階段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也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實施的前提就是要充分、準確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習性與生長周期,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技術條件以及市場環境進行綜合考量。種植的目的是打開市場,增加收益,如果產量高但銷量低也無法取得平衡,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是一項系統性技術,涉及地質地貌、耕作技術、選種技術、施肥技術以及培育管理技術等各方面,栽培技術不同,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就會存在一定差距。農作物田間雜草的多少、壟溝的深淺、光照時間的長短、晝夜溫差以及土壤的疏松程度等都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從而造成產量與質量的差別。因此,無公害農作物的栽培技術中,選種、選地、種子質量的優劣、土地土壤的肥沃程度、栽培技術的科學性都是影響農作物產量的關鍵因素,也是作物栽種成功的必要條件。
2 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農作物栽培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是新興的作物栽培技術,雖然我國在大力提倡和推廣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而且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及應用。但是,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部分農民對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認識不夠深刻,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未嚴格按照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要求實施,過分追求產量,具體表現為農藥以及化肥超量使用,農藥殘留問題較為突出,不僅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同時也使得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應用價值大打折扣。2)對化肥的使用不夠科學,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并不是杜絕化肥、農藥的使用,而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以適時、適量的原則,科學使用化肥和農藥,最大化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同時實現產量提升。部分農民對農作物的栽培缺乏科學的認識,在肥料的使用上不夠科學,未能清楚了解到作物的生長習性,也未把握好肥水管理的最佳時間,導致肥料的使用具有一定盲目性,進而導致燒苗,作物生長緩慢。而肥水管理不當還會對土壤造成不利影響,導致土壤污染,不利于作物生長,同時也阻礙了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進一步應用。
3 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農作物栽培中的應用策略
3.1 加強人才培養,健全作物栽培管理體系
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作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要良好實施,必須加強基層隊伍建設,提高廣大農民朋友對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認識。無公害栽培管理實施的主體是數以億計的農民,唯有從意識源頭上提高他們對無公害栽培技術有效性以及必要性的認識,才能促使他們自覺踐行無公害栽培理念和技術。1)可通過開展無公害栽培知識進村到戶活動,組織相關的無公害栽培技術講座,提高基層農民對無公害栽培的認識。2)農業部門要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強對現有無公害栽培技術人才的專業技能培養;栽培管理技術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必須注重理念與實踐相結合。3)要加強對后備人才的培養,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除了加強引進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并鼓勵和獎勵在技術、管理、改革等方面創新創效、建言獻策的人員外,還可以與各大農業生產基地以及高校合作,快速補充后備人才,以帶動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應用和發展。4)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農作物栽培管理體系,對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應用過程中相關管理人員的行為進行約束,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質量與效率。同時要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和權限,促進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應用科學性、有效性的提高[1]。
3.2 育苗地的選擇與整理
無公害栽培管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從初期的播種育苗工作開始,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科學地關注和干預才能達到預期效果。1)要科學選擇育苗地,作物種植栽培之前,要根據當地的地質條件、土壤特性、氣候因素等科學規劃,結合需要種植栽培的品種制定針對性的無公害栽培方案。2)選擇地勢平坦開闊、水源和光照充足、土壤濕潤疏松、立地條件相對較好、鳥獸害較輕、種子能迅速發芽的地方作為育苗基地。3)育苗地選好之后便要著手進行苗床整理,清除苗床中的雜物,如石塊、雜草、枯枝等;對土壤進行滅菌處理;為了保證苗木后期培育有充足的養分支持,地塊清理完成后用充分發酵過的堆肥作為底肥,以保證營養供應;確認土壤中的酸堿平衡,如果pH值不在限定范圍內則需要進行調整,使其在合適范圍內。
3.3 種子的選擇與處理
種子是保證作物質量的關鍵,因此要嚴格執行種子質量檢驗制度,采用具有生產經營許可、產地標簽,并且檢驗檢疫合格的種子。要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用溫水浸泡種子,殺毒去菌,促使種子吸足水分更快出芽。對于休眠期長的種子可采用機械破皮、去油去蠟等方法來促進種子發芽。
3.4 提高培育管理技術
以花生的無公害種植為例,想要確保花生的質量和產量,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田間管理。1)從花生的苗期就要開始著手管理,從出苗后到幼苗長出來這段時間,要進行封壟,以利于幼苗根系更好地吸收養分;對雜草進行清除,以保證花生生長所需的光照與水分。2)花生的中期管理內容是灌溉排澇以及施肥與追肥,同時做好生長期觀察,謹防病蟲害。3)生長后期,花生果實逐漸飽滿起來,通常飽滿率達到60%以上時便要進行收割,收割作業完成后要對田間地膜進行回收,以免長時間風吹日曬散落田間各處造成污染,不利于次年春耕生產。
3.5 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病蟲害生態防治是踐行無公害栽培技術的關鍵,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也要全面貫徹無公害栽培管理理念。1)密切關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易發病蟲害的階段,早發現,早治理。2)要積極應用無公害生態防治技術,如采取無公害農藥,以減輕化學農藥對周邊生態的破壞;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施用細菌、真菌、微生物等生物農藥、釋放害蟲天敵等。3)采取物理防治方式,在栽培種植之初對種子進行殺毒去菌處理,以增強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4 結語
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是我國經濟的支柱型產業,對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扶持,農業產業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農作物的高產直接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益,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個別地區的種植以及栽培技術依然落后,防治病蟲害的措施不夠直接有效。因此,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加強栽培技術與種植管理,對保護和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以及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姜雨衛.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農作物栽培中的應用[J].江西農業,2019(10):8.
推薦閱讀:農作物技術論文發表sci4區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