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優美的生態環境需要科學合理的鄉村景觀設計進行整體布局和引導,以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但由于理念、運作機制等因素影響,造成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與鄉村生態宜居對接不充分,生態宜居的建設需求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有效供應不均衡,鄉村景觀設計的效果得不到應有的展現。因此,應圍繞生態宜居建設要求,結合區域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鄉村人文景觀設計,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景觀規劃設計
生態宜居是指生產、生活的區域既要擁有舒適的生態環境,也要擁有精神愉悅的社會人文環境。習近平同志2013年就曾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指出生態宜居是關鍵。但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科學的景觀規劃設計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布局和全面塑造,以此來體現鄉村地域文化特征,升華鄉村文化內涵,實現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
一、生態宜居對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現實訴求
(一)生態宜居所依據的自然生態環境可持續性需要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支撐
生態宜居建設就是要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綠色生態導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一,應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針對性規劃設計,實現在一定空間和時間范圍內生物及其環境通過自我調節來維持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第二,針對不同地域的條件和功能定位,從景觀鑲嵌度層面,通過落實景觀的規劃設計方案,促進物種循環和能量轉換,進而提高各種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生態環境污染,保證農村生態系統穩定。第三,景觀的規劃設計要考慮多種生物與自然和諧共生,從景觀生態角度層面,要為多種生物創造適宜的生存條件,要增加景觀生物的多樣性和異質性,發揮植物群體的生態效益,促進鄉村自然生態環境自我維護、自我循環和自我更新的能力,進而達到自然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第四,通過景觀整體規劃設計,從景觀地域性層面,促使自然生態環境多層次展示,形成多樣性的植物群落,增強體驗性和親和感,呈現獨特田園風光。
(二)生態宜居需要的基礎設施要求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宏觀指導
鄉村基礎設施是指為發展農村生產和保證農民生活而提供的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總稱,是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宜居建設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首先要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基礎設施建設要保護和尊重自然生態,依形就勢,滿足社會生態效益要求;其次,在景觀尺度上,要充分貫徹自然生態優先原則,遵循自然,科學合理布局生產設施和生活設施,形成由生產廠區、休閑公園、綠色廊道、農田、樹林和濕地等要素構成的綠色網絡格局,進而達到調節空氣、改善水土質量,為生產生活創造舒適的生態環境;最后,在景觀功能的連接方面,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要從水、電、網絡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日常維護和管理入手,增強周邊景觀辨識度,協調各景觀的結構連續性,突出防護林帶、植物綠廊、田埂地帶、溝渠路緩沖帶等生物廊道功能,提高基礎設施景觀功能,保持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生態宜居建設提供支撐。
(三)生態宜居需要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鄉村地域特色文化主要指影響力較大、認同感較強、獨具特色的能引起家國情懷的民風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傳統,它能與區域融合,能體現地域特色。外在表象上,既有文化主體上的同質性聯系,又有文化客體上的同構性聯系。內在特質方面,以鄉村日常生產生活為基調,能體現農民精神生活,能傳承區域傳統文化。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生態宜居建設不應忽視地域特色文化,相反要重視地域特色文化的打造,通過對鄉村地域文化的規劃設計,構建特色地域景觀,展示鄉村傳統和風土人情,提高鄉村生態宜居的內涵,增強文化自信。從社會文化角度看,要立足區域實際,遵循文化發展規律,避免千村一面,形成“一村一品”,彰顯特色,形成自然與文化、歷史與現代的和諧共生空間。從精神層面看,鄉村特色文化外層是農耕文化傳承,中層是本土精神凝練,核心是農民勤勞本性,這種穩固淳樸的價值情感,需要用真摯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來進行體現。
二、生態宜居建設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現實阻礙
(一)鄉村認識和接受能力不足,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理念未能體現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理念是結合鄉村自然人文特點,融入農村山水肌理、發展現狀、人文歷史和旅游開發等因素,賦予鄉村環境文化內涵和風格特點,與鄉村人文特色緊密相連,共同構建鄉村人文景觀。在對河南省某地區生態宜居建設情況進行調研時發現,由于村民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欠缺,致使76.45%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理念在實踐中沒有有效貫徹落實,呈現出諸多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相悖離的狀況。具體是人與自然共生悖離,村民們的各種生活和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發展不統一,生態環境維護意識不強,生產、生活垃圾堆放隨意,農田水利綜合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不和諧等問題較多,未能有效保持生態系統穩定和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和諧互補。另外,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理念執行不到位。在生態宜居建設過程中,部分鄉村在人文景觀建設、風俗習慣傳承和周邊環境的配置方面,沒有按照規劃設計方案進行,未能收到與周圍環境協調發展、和諧共生的效果。
(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供給不充分,結構性矛盾突出
有效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是以鄉村整體系統為對象,有針對性地開展景觀規劃設計,結合區域內自然和人文特色,完成多樣植物合理搭配,在確保鄉村景觀的文化特色能夠得到展現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使整個鄉村的生產生活與周圍環境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實現人與景觀協調穩定發展。但調研發現,由于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供給不充分,供需結構性矛盾明顯,致使部分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功能未能有效發揮,生態宜居建設效應未能充分體現。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景觀規劃設計人員前期調研不夠全面細致,缺乏對區域內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的系統研究,提供的服務針對性不強,不能很好地展現地域文化特色。在調研的540家樣本中,有394個鄉村的地域文化特色沒有得到展現,占比72.96%。不同的鄉村文化風俗、農耕方式等因素未能有效融入,致使鄉村景觀特色不能最直觀地展現,鄉村景觀特殊的氛圍沒有形成,鄉村景觀設計的認同感不強。
推薦閱讀:鄉村建設中生態駁岸設計方法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