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世界雜糧生產及貿易形勢分析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農業科技時間:瀏覽:

  摘要:了解過去10年世界雜糧生產及貿易形勢,對把控世界雜糧生產及貿易變動、研判未來雜糧生產及貿易格局至關重要。利用FAOSTAT數據庫雜糧生產及貿易統計數據,分析近10年世界雜糧生產及貿易形勢演變,總結世界雜糧生產及貿易形勢變化特點。研究發現,過去10年世界雜糧單產水平提高,總產量不斷增加,進出口貿易總量也呈上升趨勢,但進出口貿易價格下降。世界雜糧單品種生產集中度和貿易集中度較高,雜糧主要生產品種和貿易品種預期不會發生大的變動,主要生產區和主要貿易區同樣預期不會發生大的變動,但后者局部存在調整。禾木類雜糧和食用豆類雜糧及世界雜糧不同品種之間呈不同的生產特性和貿易特性。

  關鍵詞:雜糧;生產集中度;貿易集中度

農業技術論文發表

  雜糧是小宗糧豆作物,具有生育期短、種植面積小、種植品種多和營養價值豐富等特點。與水稻、玉米、小麥等大宗糧食作物不同,雜糧在人類食物構成中所占比重較小,充當營養供給的輔助和補充角色。此外,大麥、高粱等禾木類雜糧也被當作牲畜飼料加以利用。過去10年,世界雜糧產業的發展對滿足人類食物消費多元化需求、提高耕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意義重大,未來世界雜糧產業的發展也必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業生產實際和人類生活。

  現有關于世界雜糧生產及貿易的研究多集中在局部雜糧類別或單一雜糧品種上。李玉勤[1]、李元鑫等[2]的研究對世界雜糧略有涉及,但前者主要集中在雜糧生產形勢上,且分析品種較少,后者對雜糧生產及貿易形勢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大麥、高粱、燕麥和黑麥四大禾木類雜糧品種上。周俊玲等[3-6]、劉慧[7]分別對豌豆、蠶豆等食用豆類雜糧的生產及貿易形勢進行了分析。陳明賢等[8]、徐明[9]則研究了世界大麥生產及貿易格局。

  通過對現有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將各雜糧品種看作一個整體,并對其生產及貿易形勢進行分析的研究較少,本研究試圖填補這一空白。由于雜糧品種較多,基于FAO對世界雜糧2008—2017年生產及貿易數據的統計,本研究中區分禾木類雜糧和食用豆類雜糧。由于FAO對雜糧生產品種及貿易品種的統計呈現出差異,本研究將遵循這一差異,在分析雜糧生產及貿易形勢時將選取差異化雜糧品種作為分析主體。

  1 世界雜糧生產形勢分析

  結合FAO對世界雜糧生產數據的統計,本研究選取大麥(Barley)、高粱(Sorghum)、燕麥(Oats)、黑麥(Rye)、蕎麥(Buckwheat)、加納利籽(Canary seed)、福尼奧米(Fonio)、小米(Millet)、藜麥(Quinoa)和黑小麥(Triticale)10個禾木類雜糧品種以及菜豆(Beans dry)、干豌豆(Peas dry)、鷹嘴豆(Chick peas)、豇豆(Cowpea)、蠶豆(Broad beans)、小扁豆(Lentils)、羽扇豆(Lupins)、木豆(Pigeon peas)、野豌豆(Vetches)、班巴拉豆(Bambara beans)和其他豆類(Pulses nes)11個食用豆類雜糧品種,共21個品種作為世界雜糧生產形勢分析基數。

  1.1 世界雜糧整體生產形勢分析

  1.1.1 收獲面積增加,單產整體上升 2008—2017年,世界雜糧收獲面積呈增長趨勢,由2.35億hm2增加到2.38億hm2,增長了1.28%。藜麥是收獲面積增長最快的雜糧品種,10年間增長率達120.60%,這主要是由于2008年以來藜麥的營養益處逐步被發掘,更大的市場需求使得藜麥的種植面積快速增加。福尼奧米的收獲面積10年間增長率達112.04%,是略低于藜麥的第二大雜糧品種,這主要是由于幾內亞等以福尼奧米為主食的非洲國家國內的種植面積快速增加。大部分食用豆類雜糧的收獲面積呈增長趨勢,是世界雜糧收獲面積增加的重要促進因素。

  世界雜糧單產整體呈上升趨勢。除高粱、福尼奧米、小米和班巴拉豆4種雜糧外,其余雜糧品種單產水平均呈波動上升趨勢。2008—2010年,由于全球范圍內大宗糧食作物受重視程度的提高,迫使雜糧生產受限,世界雜糧單產開始略有下降,之后波動上升。雜糧收獲面積和單產的增加,共同決定了世界雜糧總產量的上升。2008—2017年,世界雜糧總產量由3.79億t增加到3.90億t,增長了2.90%。

  1.1.2 不同品種、地區單產差異均較大 一方面,不同品種雜糧單產呈較大差異性。禾木類雜糧單產相對高于食用豆類雜糧。2008—2017年,黑小麥、燕麥、黑麥是單產較高的雜糧品種,平均單產分別達3.70、2.86、2.79 t/hm2。相較于禾木類雜糧,大部分食用豆類雜糧單產均低于1 t/hm2。另一方面,不同地區雜糧單產呈較大差異性。受地區氣候、降水、土壤和田間管理技術等條件影響,同一雜糧品種在不同地區單產也呈較大差異性,如大麥在阿聯酋單產可達7.97 t/hm2,在萊索托(非洲國家)單產僅為0.28 t/hm2。

  1.1.3 禾木類與食用豆類呈不同生產特征 一方面,禾木類雜糧收獲面積減少,食用豆類雜糧收獲面積增加。2008—2017年,禾木類雜糧收獲面積整體呈下降趨勢,由1.61 hm2下降到1.43 hm2,下降了11.18%。這主要是由于水稻、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和其他經濟作物收獲面積的快速增加,擠掉了禾木類雜糧的收獲面積。與此同時,食用豆類雜糧收獲面積整體呈上升趨勢,由7.34億hm2上升到9.52億hm2,上升了29.70%。這主要是出于增加食用豆類雜糧產量的目的[7]。另一方面,禾木類雜糧單產增長速度低于食用豆類雜糧。2008—2017年,禾木類雜糧單產由1.96 t/hm2上升到2.05 t/hm2,上升了4.59%;食用豆類雜糧單產由0.86 t/hm2上升到1.81 t/hm2,上升了110.47%。此外,禾木類雜糧總產量下降,食用豆類雜糧總產量上升,這主要是由于禾木類雜糧世界范圍內收獲面積減少,而食用豆類雜糧收獲面積和單產的雙重提高使得總產量上升。

  1.1.4 主要生產品種穩定不變 世界雜糧主要生產品種為大麥、高粱、小米和菜豆。2008—2017年,4種雜糧品種的產量占世界雜糧總產量的平均比重為70.79%,但呈下降趨勢(圖1)。大麥是產量最高的雜糧品種,產量占世界雜糧總產量的比重長期超過36.00%。2008—2017年,大麥、高粱和小米三大禾木類雜糧產量占世界雜糧總產量的比重呈下降趨勢,由67.13%下降到59.93%,下降了7.2個百分點;菜豆產量占世界雜糧總產量的比重呈上升趨勢,由5.77%上升到8.06%,上升了2.29個百分點。除大麥、高粱、小米和菜豆四大雜糧品種外,其他雜糧品種所占比重較低,大部分維持在低于4.00%的水平,變化不大。

  1.2 世界雜糧典型品種生產形勢分析

  大麥、高粱和菜豆是產量較高的雜糧品種。2008—2017年,3種雜糧品種的生產形勢變動對整個雜糧品種生產形勢變動也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因此,選取這3個品種為典型,對世界雜糧生產形勢變動進行分析。

  1.2.1 大麥生產形勢分析

  1)收獲面積整體呈下降趨勢,單產明顯提高。2008—2017年,受大豆、玉米等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影響,世界大麥收獲面積整體呈下降趨勢[9],由0.55億hm2下降到0.47億hm2,下降了14.55%。俄羅斯、澳大利亞、烏克蘭等大麥主產國,大麥收獲面積均呈下降趨勢,其中烏克蘭國內大麥收獲面積下降最多,由0.042億hm2下降到0.025億hm2,下降了40.48%。

  2008—2017年,世界大麥單產由2.79 t/hm2上升到3.14 t/hm2,上升了12.54%。比利時大麥單產增加最為顯著,由6.00 t/hm2上升到8.42 t/hm2,上升了40.33%。值得注意的是,塞浦路斯等非大麥主產國,大麥單產提高幅度遠高于大麥主產國。2008—2017年,塞浦路斯國內大麥單產由0.11 t/hm2上升到1.42 t/hm2,上升了1190.91%,是比利時國內大麥單產增長率的約30倍。

  推薦閱讀:雜糧新科技應用技術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桃园县| 阜阳市| 西城区| 伊通| 上林县| 鄢陵县| 棋牌| 宁波市| 台东市| 汽车| 小金县| 四会市| 木里| 兴山县| 芜湖县| 香港| 芜湖县| 婺源县| 宁河县| 清新县| 榆林市| 大埔区| 称多县| 叙永县| 双流县| 松滋市| 新田县| 天峨县| 淄博市| 合作市| 积石山| 应城市| 榆中县| 越西县| 湾仔区| 固镇县| 保康县| 竹溪县| 肥东县| 沂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