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深入魯西南主產棉區進行系統調研,查閱了棉花產業相關資料,分析了世界范圍內的棉花生產、消費、貿易、庫存以及棉花生產效益等狀況。對棉花產銷政策做出調整,提出了依靠科技和經營模式創新,穩定高產棉田,積極因地制宜調減低產棉田,發展糧、油、瓜、菜及園藝作物,推廣高產高效種植模式,提高棉田生產效益,增加棉農收入。
關鍵詞:調整結構;轉換方式;提高效益;魯西南
1 山東棉花生產效益
棉花屬于經濟作物,春季播種,秋季收獲,在同季農作物中生育期相對較長,單位面積產值、現金收入相對較高。
1.1 棉花產出效益
隨著棉花市場供求的不斷變化,國家調整購銷政策,棉花生產效益主要受國家政策調控,其次是自然災害影響。根據山東省種植業產品生產成本效益調查統計,1990-1997年,棉花平均產量為987kg/hm2,產值11251.5元/hm2,物質費用2874.0元/hm2,減稅純收益3973.5元/hm2。1998年國家對棉花購銷政策進行了改革,放開市場,棉花價格下跌,效益大幅度下降。1998-2001年平均棉花單產951kg/hm2,產值10011.0元/hm2,物質投入4104元/hm2,減稅純收益-1135.5元/hm2,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種植棉花的積極性,棉花種植面積大滑坡,國家又調高了棉花收購價格,從2003年起,棉花產值均在15000元/hm2以上,減稅純收益也在逐年提高,由1500元/hm2,提高到6000~12000元/hm2,最高的是2010年,產值達到30715.5元/hm2,純收益15276元/hm2,2013年國家再次調整棉花收購政策,棉花效益隨之下降,純收益降至3693元/hm2,2014年純收益降至-3000元/hm2左右。
2 棉糧比較效益
棉花和糧食都是重要的農產品,受到國家政策的保護,糧食的波動性比棉花小。據山東省種植業產品生產成本效益調查統計,水稻(包括早稻、中稻和晚稻)、玉米單位面積產量產值基本上穩步提升。
1990-1997年,水稻平均產值5427元/hm2,減稅純收益1548元/hm2,只相當于棉花的48.2%和39.0%,玉米產值4324.5元/hm2,減稅純收益1176元/hm2,只相當于棉花的38.4%和29.6%。
1998-2001年為農產品價格低谷期,水稻平均產值6588元/hm2,純收益325.5元/hm2,玉米平均產值5698.5元/hm2,純收益858.0元/hm2,同棉花相比,產值比棉花低,純收益比棉花高。
2002-2012年,棉花產值比水稻高7500元/hm2左右,純收益高4500元/hm2左右,差值最大的是2010年,產值相差15964.5元/hm2,純收益相差9922.5元/hm2。
2013年國家對棉花收購政策進行調整,加上勞動力成本上升,棉花與水稻相比產值僅提高3384.0元/hm2,純收益反而降低4414.5元/hm2,只相當于水稻的45.6%。
3 棉花生產調整對策
山東是全國棉花主產區之一,尤其華北平原是高產棉區,農民有種植棉花的感情、技術和創高產的經驗。面對國家棉花產業布局和政策調整的新形勢,必須積極調整棉花生產布局,轉變發展方式,做到穩定高產棉田,依靠科技進步創高產,節本增效;因地制宜調減低產棉田,發展糧、油、園藝作物,適應市場需求,促進增收。
3.1 穩定高產棉田
3.1.1 提檔升級 通過選育推廣優質長絨棉花品種,應用集成栽培技術,提高棉花生產水平;與棉紡企業緊密合作,實行訂單生產,確保棉花質量,提升棉紡加工產品檔次,實現加工增值,棉紡企業實行優質優價,促進棉農種植棉花持續增收。
3.1.2 技術創新 棉花科研單位積極與種子企業合作,實行育、繁、推一體化,加大短季棉花新品種的研發,改油(麥)/棉套種為油(麥)-棉連作;改棉花營養缽育苗移栽為機械直播種植;約24000株/hm2左右稀植種植為75000株/hm2左右密植種植;改多次整枝為一次整枝;改7~8次施肥和噴藥為2~3次;改靠人工田間操作為全程機械化操作,降低生產投入成本,實現節本增效。
3.1.3 規模經營 國內外發展現代農業的實踐經驗證明,農業生產效益是靠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經營取得的,這就需要培育新農民、裝備新手段、應用新技術、提升新水平。從湖北棉區的實際情況看,一個家庭農場植棉規模在3.3~6.7hm2比較合適,采取優質棉與短季棉搭配,精細管理生產與輕簡化生產相結合,可獲收入(1~2)×105元/年。
3.2 調減低產棉田
因地制宜調減低洼易澇、沙丘易旱、常年黃萎病和枯萎病發生普遍較重、零星分散種植地塊及子棉產量3750kg/hm2以下的低產棉田。
3.3 發展高效種植模式
積極引導棉區農民學習牡丹區、德州市、泰安市、濟寧市、棲霞縣等棉田改種蔬菜-普通春播玉米、甜玉米、糯玉米,馬鈴薯-蔬菜等高效種植模式,產值45000~75000元/hm2,純收入30000元/hm2左右;推廣聊城市、菏澤市、牡丹區、隨縣等改種小麥(馬鈴薯)-夏播玉米全程機械化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糧食產量超過15t/hm2,產值34500~36000元/hm2,純收入22500元/hm推廣棉田套種西瓜、辣椒、甜糯玉米等高效種植模式,子棉產量3000~3750kg/hm2,產值22500元/hm2左右,套種瓜、果、菜收入45000元/hm2左右,全年平均純收入30000元/hm2以上;推廣華市、理屈縣等發展青貯玉米、鮮食玉米、秸稈養殖奶、肉牛種養高效模式。
3.4 做好科技服務工作
為提高經濟效益,棉區依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改種其他農作物,尤其是鮮活農產品,必須采取訂單生產,各級黨委政府應積極與農產品產銷市場、加工企業聯系,幫助農民找出路,搞好以銷定產。農業技術部門主動做好技術服務工作,引導棉農學習外地成功經驗和本地典型,開展技術培訓,提供產銷信息,組織種子、肥料、農藥、農機等生產資料經營企業,深入棉區農戶上門服務,確保棉田調整成功,實現高效增收。
參考文獻
[1] 范慕韓.世界經濟統計摘要[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朱榮.當代中國的農作物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4] 翟雪玲,張雯麗,李 冉.未來10年中國棉花發展趨勢分析農業展望[J].農業展望,2014(8):9-11
推薦閱讀:唐山農業中高級農藝師職稱評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