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自古以來,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對國家重要性不言而喻,農業經濟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重要,但是,農業經濟在可持續發展中難免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予以解決,有效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活力和質量。在我國,農民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三農經濟的支撐,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及解決對策
在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身發展質量對農村基層組織的運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著相當明顯的影響。在本文中,筆者對農業經濟在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結合實際生產提出解決對策,為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目前,我國農業在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1)農業經濟發展活力不足,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經濟產業化程度較低。農民在分散經營狀態下,在信息化、管理理念方面與現代產業要求間存在著較大差異。缺乏市場化思維的農民朋友整體運營效率較低,缺乏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停留于“靠天吃飯”的階段,無法滿足農業可持續生產的需求,更不用說發展基于農業的高附加值產品等內容;(2)農業經濟處于粗放管理階段,受到傳統經營理念和模式的影響,大多數地區農民不具備市場經濟意識,進行生產時無法精確計算土地需要的肥料、水量等數據,為了片面追求高產量進行不合理土地開發,甚至侵占其它用地,這些現象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影響甚至破壞,使得農業生產不具有可持續性;(3)農業經濟發展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依賴于服務體系,但是,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以傳統農業為主、注重技術方面指導,缺乏把農產品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意識,也沒有完善農民服務體系,自然也不能保障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4)信息化支撐不足。目前,整個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到數字化、信息化時代,在鄉村振興的指導下,農村電子商務有了較快發展。不可否認的是,整個農村信息化程度較低,信息化覆蓋面有限,無法發揮出及時性、有效性的優勢,無法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自然也無法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應用的保障作用。
面對著上述遇到的難題,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解決,以期發揮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優勢:(1)激發活力,提升農業集約化水平。目前,農村經濟集約化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集約化經濟模式不是傳統模式,而是結合本地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優勢,積極關注市場化最新動向,結合優勢產業和本地農民決策,實現集體化、機械化種植和管理,把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基于本地農產品的二次加工和銷售環節,降低農業體系的成本,提升產品附加值,發展可持續農業經濟確保農民收入不斷增長;(2)培養農民農業市場化意識,在市場化背景下,要積極引導農民以市場化經濟為導向,改變傳統、單一種植模式,變單一生產為多元化生產,提升抵御自然風險災害的能力。結合本地區實際,建立起多個種植業轉化深加工,以競爭來促進和教育農民,幫助他們樹立市場化理念和思維。此外,還要不斷教授農民如何運用網絡發現和尋找市場需求,結合實際需求開辦專業知識培訓班,明確市場化觀念,從而使每個人都能在激烈社會競爭中有立足之地;(3)建立完善農業服務體系。目前,我國教育水平有了長足進步,農業生產技術和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農業經濟可持續服務體系還有很多不足。要想建立起農業服務體系,政府和社會要加重對農民群體的重視程度,做好管理和服務工作,引導高科技相關企業服務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過程,做好惠農政策落實與服務工作,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多樣化水平,改變傳統直接產出初級農產品模式,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4)全面提升農業經濟信息化水平。進入數據化時代,農業信息化對生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促進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目前,信息化與農業結合發揮出了巨大優勢,激發農業經濟活力,但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有很大差距,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需求。面對著這一情況,政府要積極開設與信息化相關的專業課程,培養大批信息化人才,促進農業經濟信息化更快、更好地發展。加大宣傳力度,提升農民對農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認識,提高對信息化建設的認知程度,為信息化管理營造良好氛圍。相關部門要建立扶持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專項基金,保障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搭建高效的互聯網平臺。
總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夠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我們要加強理論研究,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吸引投資者把目光轉向農村地區,結合本地農業優勢來生產高附加值農業產品,擴大農民就業,促進農業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夢雪,馬永俊,錢娟娟等.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經濟轉型的過程與動力研究——以浙江省東陽市花園村為例[J].湖南農業科學,2013(9).
[2]祁春節,李崇光.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方法的演進與創新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推薦閱讀:農業農村課題如何定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