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我國糧食質量安全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農業科技時間:瀏覽:

  [提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糧食安全問題的重心逐漸由數量安全轉變為質量安全,如何保障糧食質量安全亟待研究。本文從糧食的生產、儲藏、加工等環節概括糧食質量安全現狀及問題,選取衡量糧食質量安全的八項指標,利用灰度關聯分析方法,對影響糧食質量安全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生產環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最重要環節,其中化肥、農藥等投入使用以及農民的文化水平對糧食質量安全影響最為顯著。

  關鍵詞:糧食安全;糧食質量安全;灰度關聯分析法

農業工程論文

  一、糧食質量安全文獻綜述

  糧食質量安全問題是現階段糧食安全領域的前沿問題,因此對此類問題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節將對有關研究進行梳理,明確糧食質量安全的涵義、衡量方式,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糧食質量安全尚未有確切的定義,學者們對于糧食質量安全的涵義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張慶娥(2014)強調糧食質量安全注重的是廣大人民維持健康生活的權利,強調糧食不僅要健康優質,還要營養結構合理。王國敏(2015)提出糧食質量安全是指人們可以從生產中或市場上獲得營養豐富、健康安全的糧食以滿足自身需求,強調解決能否“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的問題。它是在實現糧食數量安全的基礎上對糧食安全的更高要求,是糧食數量安全向質量安全的邏輯深化。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學者們開始強調新糧食安全觀。新糧食安全觀就是指在我國糧食產量穩居高位、農產品消費需求持續升級、農業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等新形勢下,為保障糧食安全必須具有從“單一安全”向“全鏈條安全”、從“消極安全”向“積極安全”、從“數量型安全”向“質量型和能力型安全”轉變的新認識和開放、多元、優質、綠色的新思維。其中,質量型安全是新糧食安全觀的第二層次,是實現從“吃得飽”向“吃得健康、吃得安全”的躍升,是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后,對糧食安全賦予的新內涵和新要求。

  目前,主要有兩種衡量糧食質量安全的方式:(1)立足糧食本身,根據各糧食品種自身特點,如容重、水分、雜質和出糙率等指標直接衡量糧食質量安全;(2)立足結果,依據營養不良人口、人均攝入總熱量等指標間接考察糧食質量安全。依據我國國情及信息公開情況,大多數學者采用第一種方法。如楊建利(2014)在構建多目標兼顧的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時,采用單位糧食產量農藥殘余量這一指標衡量糧食質量安全。與之相似,崔明明(2019)在對糧食質量安全進行評價時選用了單位耕地面積農藥使用量這一指標。朱熙寧(2018)則選取了稻米的出糙率均值、大豆的完整粒率值、玉米和小麥的容重平均值等作為衡量糧食質量安全的指標,并利用國家糧食和物質儲備局對糧食的等級分類作為基礎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也有部分學者采用第二種方法,認為糧食質量安全的衡量指標有兩個:即人均攝入熱量水平與粗細糧結構水平。

  作為糧食安全領域的前沿問題,目前對糧食質量安全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統的研究體系。楊建利(2014)以我國糧食安全評價體系為研究對象,應用系統綜合評價理論和方法,構建多目標兼顧的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糧食安全進行測度。李騰飛(2015)首先分析了“十三五”期間保障糧食安全的困難,包括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近來國際貿易環境的巨大變化對我國糧食宏觀調控的沖擊,并在此基礎上評估分析了我國糧食安全在未來五年的變化趨勢。朱熙寧(2018)選取糧食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生產環節開展描述分析,借助灰度關聯法對影響糧食生產安全的因素進行了定量化分析。崔明明(2019)基于糧食安全評價體系,利用變異系數法計算2000~2018年我國糧食安全指數及5個子系統安全指數,然后通過建立包括糧食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生態安全、經濟安全、資源安全在內的指數雷達圖研究我國糧食安全發展階段。

  由于農業系統的特殊性,影響糧食質量安全的因素往往來自多環節、多方面,因此學者們在研究時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王保民等人(2013)認為糧食污染,即某種污染物入侵糧食的生產、流通等環節,是導致糧食質量下降的直接因素,嚴重時將威脅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糧食質量安全。張慶娥等人(2014)從糧食種植、收購、儲藏及加工四個環節歸納了影響糧食質量安全的因素。其中生產環節包括糧食品種優劣、種植生態環境、種植過程中投入品的使用、氣候條件。收購環節包括收購主體的變化、收購現場難以檢驗衛生指標以及大多數收納庫點倉儲設施相對比較落后。儲存環節包括倉儲保化人員技術素質、入庫糧食未按照國家要求降水、清雜等以及糧情監測巡查不到位。加工環節包括以微生物為主的生物性危害、以食品添加劑為主的化學性危害以及雜質等物理性危害。萬寶瑞(2015)在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時表示引起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因素多、風險大:一是農業生產環境;二是農業生產技術;三是經營方式及市場。

  綜上所述,學者們在研究糧食質量安全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以及質量安全與糧食安全其他層次的關系方面已經有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成果。但只針對糧食質量安全進行的研究并不多,且已有論文大多是對我國糧食質量安全進行系統研究、理論分析,缺乏實證分析,對影響糧食質量安全的因素研究不夠全面。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礎上,基于2011~2017年度數據以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檢測標準,運用灰度關聯分析方法對影響我國糧食質量安全的9個因素測算關聯系數,從而分析各因素對我國糧食質量安全的影響程度,最后根據實證研究的結論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糧食質量安全現狀及問題

  我國糧食品種十分豐富,糧食質量水平也有所提升,整體質量水平較高。國家糧食局檢測報告顯示,2011~2017年,中國主要糧食品種三等及以上加權占比由91.1%到94.1%,年均增長0.5%,其中大豆質量水平提升最大,年均增長3.45%。但長遠來看我國糧食質量安全狀況卻不容樂觀:一方面居民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及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糧食質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環境污染將嚴重影響糧食質量水平。本節從糧食的生產、儲藏、加工三個主要環節概括糧食質量安全的現狀及問題。(圖1,數據來源: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官方網站)

  推薦閱讀:吉林糧食高等專科學校學報農業技術類期刊征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仲巴县| 滨州市| 兴宁市| 阿克陶县| 湘乡市| 来凤县| 聂拉木县| 海兴县| 勃利县| 徐汇区| 察雅县| 永兴县| 安溪县| 门头沟区| 泰和县| 西盟| 惠来县| 肥东县| 喀喇沁旗| 阜宁县| 哈巴河县| 宁蒗| 犍为县| 体育| 分宜县| 仁寿县| 蓝山县| 文登市| 章丘市| 铅山县| 赣榆县| 佳木斯市| 潢川县| 若尔盖县| 保德县| 仙居县| 孝昌县| 莱西市| 红桥区| 新邵县|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