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本文闡述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科學內涵,針對新時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存在的問題,從強化政府職能、規范流轉市場、培育合作主體、調整相關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新時代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路徑。
【關鍵詞】 新時代;農業適度規模;土地流轉;路徑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改變了傳統的集體經濟運作模式,在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個體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較短時間內,解決了我國幾億農民的生活溫飽問題,為我國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和社會基礎。然而,伴隨著我國現代化、城鎮化的發展進程,特別是農業市場化程度地不斷提高,當前農村經濟運作模式下,小規模、細碎化的分散經營,其弊端日益顯現。新時代如何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是當前學術理論界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是執政黨高度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1]十九大報告為新時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一、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關于農業規模經營的專門理論,其對農業規模經營的論述主要包含在大生產力和小生產關系的原理中,切入點主要是改變私有制,消滅剝削和壓迫。生產力層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始終認為,小農經濟規模狹小,具有隔離、分散、封閉的特點,是一種落后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2]他們認為,農業中的大生產優于小生產,并將排擠和取代小生產。并強調,新技術和大機器只有大規模農業才能運用。馬克思指出:“我們所具有的科學知識,我們所擁有的進行耕作的技術手段,如機器等,只有在大規模耕種土地時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3]生產關系層面,他們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小農經濟會被無情淘汰。實踐中,馬克思、恩格斯主張用社會主義的大生產來取代農業中的小生產,并希望用合作社的形式把農民組織起來,變小農經濟的私有制為社會主義的國家所有、集體所有。馬克思指出:“我們對于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占有。”[4]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是從生產資料所有制這一根本問題入手,論述小農經濟的弊端和局限,論述其走向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從大生產和小生產關系中提出了了農業規模經濟的設想。
列寧繼承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改造小農經濟的思想,進一步強調實現土地國有化是引導農民走向社會主義,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制度保障。他認為,合作社不僅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主義性質,而且也是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合作制政策一旦獲得成功,就會使我們把小經濟發展起來,并使小經濟比較容易在相當期間內,在自愿聯合的基礎上過渡到大生產。”[5]斯大林堅持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集體化方向,認為農業的出路是把分散的小農戶耕種改造成以公共耕種制為基礎的集體耕作制。但在集體化、合作化的具體途徑和方式上,斯大林卻背離了列寧采取的漸進式方式,導致蘇聯的集體化、合作化運動遭到部分農民的反對,而且在富農的煽動和影響下,個別場合甚至發展為反對蘇維埃的運動。阻礙了集體化、合作化運動的正常運作和發展。
毛澤東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引導農民通過集體化、合作化走上社會主義的思想。建國后不失時機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認為如果不引導他們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集體化的道路,不僅是無法發展社會主義的大農業,甚至有可能重新出現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兩級分化現象,使社會主義在中國錯失發展的良機。鄧小平同志于1990年曾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業發展要經歷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實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克服小農經濟弊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也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新時代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現實問題。習近平同志在多次場合都在強調農業適度規模,“要堅持規模適度,重點支持發展糧食規模化生產。要讓農民成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6]習近平同志的論述為我們理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科學內涵指明了方向。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論基礎之一是西方的規模經濟理論,運用到農業生產領域形成了農業規模經濟理論。目前學術界對農業規模經營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農業規模經營的相關論述,筆者認為新時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指在全面認識和把握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自足于現有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實現農村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和合理配置,進而實現規模適中、資源節約、產出高效的農業發展模式。
二、新時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存在的問題
歷史發展到今天,單純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機制的弊端和缺陷給我們提出了重新思考農業發展的出路問題,既不能恢復到傳統的集體經濟經營模式,又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國家股份合作社的經驗。目前,我國很多地方都在積極探索和摸索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如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杞縣、祥符區、土柏崗鄉等農村地區都有一些發展良好的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也積累了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經驗。但目前來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僅限于學者研究,雖然國家屢屢出臺的政策支持,但在基層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沒有形成大氣候。農業規模經營基本處于一種自發的狀態,農民普遍參與意識不強,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認識理解有誤。由于農民知識水平有限,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認識不深,甚至對其有嚴重誤解,很多農民往往把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誤解為土地的流轉集中使用。不僅如此,有些地方政府對此也模棱兩可,甚至有地方政府每年都設定有土地流轉的硬性指標,以至于基層干部為了完成流轉任務走形式,土地流轉承包有數量沒質量,有的徒有虛名,有的運作不暢,導致農業資源浪費,農民怨聲四起,農村經濟發展緩慢。
推薦閱讀:中國農業科學終審會被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