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農業集群品牌的建設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當今的農產品競爭不僅僅是農產品產量的競爭,更重要的是農業集群品牌的競爭。本文對遼寧省農業集群品牌發展現狀進行闡述,針對在集群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遼寧省農業集群品牌建設的建議。對于此問題的深入研究,不僅可以使農業生產經營者漸漸認識到集群品牌發展對企業經營的重要性,而且能夠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切實加大對于農業集群品牌的建設和保護,更好地促進遼寧省特色農產品品牌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產業集群 集群品牌 品牌建設
《中國牦牛》是目前國內外唯一的牦牛學科專業刊物。1979年經農墾部批準,四川省出版事業管理局核準發給期刊登記證,于1980年正式創刊發行;1988年全國報刊整頓重新登記時,本刊又經農業部審核批準由部主。
近年來,遼寧省圍繞水果、蔬菜、畜牧、水產、糧油等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積極推進農業集群品牌建設,已經形成盤錦大米、盤錦河蟹、東港草莓、大連櫻桃、鞍山南果梨、北鎮葡萄、營口海蜇等一批極具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
一、遼寧省農業集群品牌的發展現狀
隨著“品牌中國”、“品牌遼寧”深入人心,遼寧省高度重視農業集群品牌的建設,農業集群品牌的數量和品牌價值明顯提升,影響力不斷擴大。2018年遼寧省共評選出百強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32個、農產品品牌92個,盤錦大米以525.7億元的品牌價值列居榜首,盤錦河蟹價值達到295.5億元,東港草莓價值達到77.5億元,綏中白梨價值達到51.6億元。遼寧省很多農業集群品牌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知名度和市場份額有大幅度提升。盤錦大米已經進入了華南市場,大連櫻桃已占據北京市場份額的1/3,營口海蜇已然成為全國最大的海蜇貿易集散地,全國海蜇加工出口所需半成品原料70%出自營口。遼寧省對外出口額實現50億美元/年,位居全國第五。
二、遼寧省農業集群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遼寧省大力用工業理念規劃農業品牌發展,力求農產品品牌發展能走上標準化生產和經營之路,已經培育出了盤錦大米、東港草莓、營口海蜇等一批成熟的農業集群品牌,但大多數的農產品品牌發展還處于小而散的狀態,農業集群品牌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一)缺乏一批具有競爭力和帶動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現有的農業龍頭企業中,大多數的管理人才和企業家都是由農民成長起來的,大多數企業實力弱,融資能力有限,生產設備陳舊,產品以初級加工為主,管理粗放,對現代化的管理理念認識不足,難以承受突如其來的危機。集群企業難以形成組團出擊、抱團聯合、集中打響品牌的合力。
(二)農業集群品牌內部組織能力弱,難以形成內部良好的商業競爭環境
集群內部組織對區域公共品牌效應的認識不足,認為該集群品牌在其自有品牌的基礎上僅發揮品牌的輔助功能。集群內大部分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組織(農戶)只追求眼前利益,品牌共享意識不強,各自經營,各自盈利,常常出現爭奪市場份額的惡性競爭,導致產業集群發展的協調效應不能有效發揮出來。
(三)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發展后勁不足
很多企業重利益,輕品質,科研投入和開發費用占比極低。企業仍然使用破舊簡陋的機器設備進行產品的初加工,對于建立標準化的管理、智能化的生產、品牌化的產品不重視,生產的產品可替代性大,沒有競爭優勢,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能力弱,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四)關聯產業的融合度較低,產業鏈過短且產品單一
當前我省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在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的土地、資金、人才資源相對匱乏,導致很多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難以實施。關聯產業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較低。產業鏈條短,產品單一且深加工不夠,附加值偏低。一二三產業的多功能挖掘不夠,休閑農業、旅游農業主要以觀光、采摘為主,多樣化、特色化不足。
(五)多渠道推廣力度有待加強
現階段遼寧省政府門戶網站會有一些對特色農業集群品牌的宣傳,但對所培植的農業品牌產品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社會影響力不大,知名度不高,農業品牌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未能充分體現。在中央和地方電視臺、電臺、網絡媒體等平臺上以及客運站、火車站、高鐵站、高速路口、旅游景點、各大商場的電子顯示屏等人口聚集密度大的地方也難尋品牌農產品的宣傳信息。有些集群品牌仍然以傳統經營理念、實體經營銷售為主,對“互聯網+”和電商平臺應用比較少。雖然,當地政府也加大了特色農產品的推廣力度,不定期在本地舉辦一些農產品博覽會、農產品廠商交流會等活動,但大部分企業自身對農產品品牌的宣傳工作不夠配合,敷衍了事,認為參加農產品推廣會既浪費時間又浪費資金。
三、遼寧省農業集群品牌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積極培育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力量,只有充分調動龍頭企業建設集群品牌的積極性,才能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抓龍頭、樹典型,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和政策補貼,培育壯大發展基礎好、輻射帶動強,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核心競爭力,推動農產品全產業鏈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健康發展。同時,政府要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鼓勵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加大放款力度,建立健全穩定的農村發展投入機制。
(二)增強農業集群品牌的集聚力
農業集群品牌的發展不是單打獨斗,需要政府、協會、各企業、合作社、農戶之間通力合作,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實現企業盈利、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打破傳統的小企業、小農戶各自為戰,分散經營的小、散、弱的格局,聚力品牌集群力量。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業一策”,優化品種、提升品質、唱響品牌。
(三)引進人才,加強現代化和科技化
一個農業集群產業想要做大做強,是不可能脫離現代化、科技化而存在的。各集群企業要加大力度引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方面的人才,給引進人才足夠的科研啟動資金和相關配套資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定期輸送農業人才去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進修學習,從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能力。建立自動化、標準化的生產制度,生產出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保持特色產品、精深加工產品品牌的生機和活力,發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牌產品,提高農業集群品牌的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