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關乎農村發展大勢的兩個關鍵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手段和動力源泉,同樣,鄉村振興戰略能夠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有利條件。基于湘西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通過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迎合政府企業重點發展特色農產品、滿足市場需求轉變傳統觀念、配套完善相關政策,有助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快速升級,推動鄉村發展質量提升,激發農業產業活力,提升農民務農職業水平,實現美麗鄉村又好又快發展,為建設美麗開放的湘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湘西農業
《農村實用技術》(月刊)創刊于1998年,是由云南省科學技術廳主管、云南省科技情報研究所主辦的農業技術類刊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推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一直強調“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明確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我國社會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就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產業興旺,它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是促進農民增收脫貧的關鍵所在,離開了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木之本。”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潮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調整和創新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為了實現鄉村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全方面的振興發展,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量來促進產業興旺。
本文通過對湖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的調查采訪和提供的資料研究發現,針對湖南湘西地區,我們對當地農村特色農產品的結構模式,迎合中央出臺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帶動當地農民經濟收入翻一番,加強農村經濟的薄弱環節,使得鄉村一系列難題可以得到解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徹底解決好關系國計民生的農村農業農民這一根本問題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的。習近平同志強調,農業是“三農”問題中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農業的現代化,農民增收渠道不暢通、構建不了農業產業鏈,無法形成產業化生產,鄉村振興發展的腳步會停滯不前,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所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順勢而為,主動作為,不失時機地向前推進,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努力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一、湘西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湘西地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貴高原的武陵山區,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窮區域。全年降水量豐沛,四季分明,冬天寒冷干燥,夏天炎熱濕潤,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森林覆蓋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優越的自然條件迎合了多種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對湘西地區的特色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如湘西獼猴桃、湘西黃牛肉、保靖黃金茶、古丈毛尖、高山大米等,但由于遺留的歷史原因使得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低于湖南省其它地區,特色優質農產品發展比重偏低,缺乏深加工的高附加值農產品,農業產業化程度低,地理條件限制無法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政府企業資金投入不足,支持力度偏低,產業規模效應明顯結構單一,優勢產業發展有很多薄弱環節,缺乏組織領導管理能力,散戶經營持久,主導產業難以形成規模化、高效化和準確化生產,農產品生產效率低下,嚴重制約了湘西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
二、湘西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市場和流通管理體制不完善
湘西地區大多數農戶的生產方式基本是以分散經營生產為主,組織化程度低,小農經濟思想濃厚,單家獨戶的生產經營方式限制了農民的銷售方式;農民長期深受湘西地區歷史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封閉自守、自給自足和溫飽即安的小農思想十分濃厚,農民認識不到位,農業機械動力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服務體系不健全。加之那里一個個小山村被群山環抱,散落在山間的各個角落中,交通極其不便利導致與外界聯系不暢通,另外作為湖南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經濟發展水平滯后,許多優秀的教育人才嚴重匱乏,導致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低,科技水平低下,地方保護主義較為嚴重,地區封鎖了商品流通的渠道,致使農產品銷售有嚴重阻礙,市場化機制不完善,農業服務和現代化要素供給不足,制約了該地區農產品科技創新發展,破壞了農業保障政策體系,阻礙了農產品服務市場流通,影響了當地農民收入,致使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困難。
(二)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程度低
農民缺乏商品經濟、流通、交換的意識,沒有讓湘西地區彰顯出少數民族自治州的地域特色,也并未建立完善的鄉村價值產業體系;沒有培育出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也并未使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沒有最大條件利用湘西各地稟賦的資源和發揮農業產業優勢,也并未讓該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近年來雖然湘西地區憑借發展旅游業打開了與外界對話的窗口,借機宣傳發展了當地特色農業,經濟水平略有提高,同時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特色農產品,但就整體而言,特色農業發展基礎的產業化程度卻較低,比如:第一,特色農產品產業模式不新穎。
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分散,難以規模經營,農商不聯合,產業園模式單一,加工融合程度低,沒有建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沒有開發多種農業功能,沒有打造加銷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集群。第二,湘西特色農產品較多,優勢品種很難突出,加工形式落后,產銷模式單一。湘西本地農民種植大量的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獼猴桃、高山大米等特色農產品,只進行簡單的初加工,并未進行精深加工,而且農產品電商發展基礎設施不完備。第三,政府扶持力度較小,企業影響力度較低。財政資金撥款不到位限制了當地農業的發展空間,龍頭企業匱乏難以領導當地農民發展特色農產品,缺乏集中的領導力量和組織管理人才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三)農業新技術推廣環境差
根據湖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的調查采訪,了解到湘西地區大多數農民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和普遍開發意識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人口文化素質和新技術的學習能力為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湘西地區的農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農民亟需掌握新的科學技術,對信息需求強烈了,但是同發達地區相比,湘西地區整體農民素質還是有很大差距,科學文化水平還很低,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因為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不高,農業科學技術人才匱乏,他們的能力不足以應付快節奏的市場變化動態,并且抗風險意識能力薄弱,加之深受假冒偽劣產品的坑害,嚴重阻礙了湘西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當地農民僅僅滿足于依靠簡單的土地耕作維持生存,沒有長遠的眼光從事深加工農業活動,小農經濟思想根深蒂固阻礙了當地農業規模化機械生產的發展。
(四)農業產業鏈較短
湘西地區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活力不夠,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產業和科技創新本身發展,農民自身科學文化素質水平低下,特色農產品開發程度低,加工深度不夠不能滿足標準要求和產品質量,很多初級產品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湘西地區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安全標準化生產模式,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較少,加工轉化和增值率低。當地一些特色農產品比如獼猴桃并未通過深加工轉化為獼猴桃汁、獼猴桃干等進行多渠道銷售,滿足大眾各方面需求,而是進行單一產品銷售。生產成本、品種質量、包裝服務等方面都非常落后于一些同行業發達地區,不管在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競爭力都很弱,要素市場發展也很滯后,土地、人才、資金、技術等農業經濟資源流轉不暢,長期處于“失血”“貧血”的狀態,第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深,農民發展不充分,農業產業鏈較短。
三、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鄉村振興策略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在統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注入新鮮活力和無限潛力。2018年湖南省委1號文件聚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農村農業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進農業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為湖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方向。當然,同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鄉村振興注入了動力、提供了保障。我們也要全面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走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道路,用質量興農的方法解決農業的主要矛盾,加快農業農村再優化再升級,保障農產品和農業服務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帶動湘西地區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
湘西地區地理位置較偏,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分散經營的農戶生產規模模式造成了結構性供求不平衡的矛盾,為了化解這一結構性矛盾,必須要調解市場需求,改變原先的獨戶經營、條條分割模式,農戶必須聯合起來建立農村合作社的體制,綜合農業業務,集中起來規模化經濟作業,既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又可以拉動整體效益,擴大生產規模,有助于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增加農戶收益,實現農工商聯合,以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加強所有農戶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同樣也要積極發展農村教育,根據當地優勢產業培養所需的專業農戶,請一些專家教授對農民種植的產品進行技術指導,生產符合標準優質的特色農產品,根據湖南布谷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資支持,當地農民已逐步掌握了核心技術,學會采用創新的思維方法建立發展體系,通過不斷地學習讓他們樹立了科學的教育觀念,摒棄了長期存在于農村社會中傳統陋習,學會了如何綠色生產、科學生產、創新生產,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