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都市現代農業的轉型發展是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心城市發展農業產業的重要方向,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新動能,是協同推進高質量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文章以共生理論為依據,從“成都一西控區”共生系統入手,探討都市現代農業實現城鄉互利共生的作用機制,總結成都市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經驗。研究發現:成都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在提升農產品質量、發揮農業多功能性和帶動農村經濟以及農民收入增長方面卓有成效,有利地推動了鄉村振興,但是仍面臨產業轉型升級難度大、三產融合形態單一、城鄉要素流動受阻等難點。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了產業綠色化、農產品品牌化、完善基礎設施、強化主體培育、健全長效機制等促進中心城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都市現代農業;共生理論;協同發展;鄉村振興
《中國牦牛》是目前國內外唯一的牦牛學科專業刊物。1979年經農墾部批準,四川省出版事業管理局核準發給期刊登記證,于1980年正式創刊發行;1988年全國報刊整頓重新登記時,本刊又經農業部審核批準由部主。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伴隨著我國各大中心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農業在區域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鄉村地區發展面臨要素流失、農業衰退和經濟落后等問題,中心城市城區和邊緣區發展普遍呈現失衡狀態,是我國當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主要表現之一。[2]中心城市如何發展農業產業的問題,引發了政界和學術界的廣泛思考和關注。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正是旨在解決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農業一體的可持續發展。而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第一方陣,是新時代協同推進高質量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目前,有關都市現代農業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內涵特點和地區發展經驗總結等方面。學術界普遍認為都市現代農業是都市農業的延伸,是現代農業的細化,[3]具有基礎性、戰略性、開放性和多功能性等特點。[4]蔡輝(2015)以西安灞橋區都市現代農業帶為典型案例,分析灞橋區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5]吳琳(2015)以晉安區為例,說明都市現代農業對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意義。[6]在以往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國內外學者對都市現代農業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市場需求和農業生產要素供給發生轉變,有關新時代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需要轉變思路和新的探索。目前,該領域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成都市作為我國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國家級中心城市之一,早在2006年,就已成為繼北京之后中國第二個由國際都市農業基金會選定的國際都市農業試點城市;2013年,成都市召開首屆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至今,以城鄉融合為路徑、共建共享,打造都市現代農業,成為鄉村振興先行與示范的樣板。本文將生態學中的共生理論引入到對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中,以成都市為例,通過分析“成都市一西控區”共生系統,探討都市現代農業實現城鄉互利共生的作用機制,總結成都市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經驗和難點,提出促進中心城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對策建議,充分發揮都市現代農業對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引領作用,為我國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提供借鑒。
二、共生理論指導下發展都市現代農業
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能夠加強中心城市都市區和邊緣區聯系,有力地促進中心城市“都市區”和“邊緣區”互利共生關系的形成,向著城鄉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因此,對中心城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的探索可以以共生理論為基礎。
1.關于共生理論概述
“共生”屬于種群生態學中的概念,最早于1879年由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提出,其認為不同種屬生物按某種物質聯系生長在一起的一種狀態即“共生”。[7]隨著“共生”研究的深入,生物學家將“共生”定義為共生單元之間在一定的共生環境中,按照某種形式形成的關系。由此可知,共生理論包括三個要素:共生單元、共生關系和共生環境,三個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反映著共生系統的動態變化方向和規律。[8]共生理論的研究表明,共生現象是一種自組織現象,是共生單元競合關系的動態平衡狀態;[9]共生關系反映了組織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系,這種關系的產生和發展,能使組織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演化。中心城市“都市一邊緣區”生態系統中,都市區與邊緣區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內在兼容性,[10]存在相互依存關系,這與共生理論具有匹配性。都市區和邊緣區在不斷地“搶奪”資源要素的過程中達成互為支撐和帶動的動態平衡狀態,形成城鄉協同發展的共生關系,推動中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都市現代農業特征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農業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地位不斷發生改變,中心城市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發生從量到質的轉變,對農村休閑、生態和文化等功能需求增加,都市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是中心城市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出路。
新時代都市現代農業既具有都市農業的一般性,又具有現代農業的特殊性。都市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在于:一是布局于城市邊緣,且邊緣區有較優的現代農業生產條件;二是利用都市區的人才、資金和技術等要素優勢,提升農業生產效益;三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四是發展集生產、生活和生態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為城市提供高品質農產品、休閑娛樂、農耕文化和改善生態等服務。
通過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處理中心城市都市區與邊緣區之間復雜多變的關系時,既要考慮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良好基礎、為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提供保障,又要考慮為城市人群提供休閑放松、旅游度假等服務;同時,還要關注并改變都市和城市邊緣區發展相對速度不均衡的現狀,采取多維舉措,逐漸實現對稱性互惠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