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農業技術論文投稿發表了德州城區的糧食高產創建實施方案,論文針對德州市德城區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的工作成效給出了相關保障措施,通過相關改進措施來提高農民收入,從而搭理推動新品種的應用與推廣,提高德城區農產品的知名度,確保項目按計劃部署落實。
關鍵詞:農業技術論文投稿,糧食高產,山東德州;德城區
德州市德城區包括農村社區53個,轄二屯和黃河涯2個鎮以及天衢和新華2個涉農街道辦事處,全區農業總人口達9.6萬人,耕地面積共計9 526.67 hm2,其中以小麥和玉米種植為主,二者種植總面積約為7 333.33 hm2,占比接近77%。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在上級政府的帶領下全面落實德州市農村工作會議、山東省以及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力爭將德城區糧食生產水平再上新臺階。
1 工作成效
1.1 制定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實施方案
根據區委區政府工作部署,制定了《德城區2017年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實施方案》,并下發至轄區各鎮和各涉農街道辦事處,并將黃河涯鎮和二屯鎮定為糧食高產創建整建制鄉鎮,以保障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的順利推進。根據2017年數據顯示,全區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47萬hm2,其中小麥為0.74萬hm2,玉米為0.724萬hm2,糧食總產量達到12.7萬t;其中小麥總產量為6.0萬t,平均產量高達8 139 kg/hm2,玉米總產量為6.67萬t,平均產量達9 214.5 kg/hm2。
1.2 創建示范園區
在德城區黃崖鎮東街程官屯沙楊村順利建設了示范園區,包括十畝攻關田、百畝示范方、一級千畝示范方和萬畝示范片等,一方面重點對小麥玉米的示范品種進行試驗性栽培,另一方面對整地播種、病蟲害防治以及機械化收割方面進行示范研究,并積極推廣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玉米寬行縮株三位施肥、深耕深松等新技術,大力推動新品種的應用與推廣。
1.3 全力推進大方田建設
全區以打造高產創建示范方為主陣營,全力支持黃河涯鎮2 000 hm2示范方,積極響應“百萬畝糧食增產模式攻關”的活動倡導,在擴大規模和提高標準2個方面雙管齊下,不斷整合農業項目資金,大力推動大方田建設。一方面保障基礎設施順利改造,另一方面實現深耕深松、良種良法、機械化作業、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指標均實現完全覆蓋,以完善基礎設施為根基,不斷加強關鍵技術的推廣,實現綜合產能的飛躍。此外,在項目管理方面更上新臺階,確保項目按計劃部署落實。
1.4 抓好綠色增產模式攻關
將綠色增產理念貫穿于增產攻關的各個環節,大力推廣新技術,積極培育新品種,力爭建立起一套發展穩健、資源節約、高效高產、易于復制的綠色增產模式,實現生產增產增效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可重點從以下5個方面從優落實。
1.4.1 良種良法配套優先。在農作物品種選擇方面,優選品質優良、高產穩產、抗性較強、熟期適宜且易于機械化種植的新品種。根據研究數據顯示,優先推薦選用濟麥22、登海618、登海605、良星66、良星99、德利農7號等品種。此外,在配套栽培技術方面,大力推廣集成高產技術,如玉米寬行縮株三位施肥、深耕深松等。
1.4.2 安全生產優先。近年來,國家對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標準及要求更加嚴格,以確保人民食用安全為根本原則。因此,在農作物生產方面優先選用安全性較高的生產資料,如大力推廣優質有機肥,積極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重點推廣水溶性肥料等,為全區糧食高產創建事業提供堅實的保障基礎。
1.4.3 農機農藝融合優先。大力推廣農機建設,推動德城區農業機械化進程發展。此外,有機結合各類農藝技術,積極探索秸稈還田、深松整地、高效植保、化肥深施等措施,充分發揮農機農藝融合帶來的合力作用。
1.4.4 病蟲害防治技術優先。以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為根本目的,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帶來的危害,進而實現高產、穩產的目的。
1.4.5 信息化平臺建設優先。通過建立農業信息化平臺,對農作物墑情進行監測,并為施肥、施藥以及灌溉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建議,推動自動化、智能化、精準化生產,實現降本增效的目的。
1.5 集成推廣高產高效生產管理技術
在全區范圍內全面推廣現有成熟的先進技術(如小麥重點實施深耕深松、寬幅精播、精準施肥等,玉米一增四改、全元素三位施肥等),最大程度地發揮先進技術對德城區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事業的推動作用。積極引入業界領先的機械化技術、農藝技術以及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等,在應用到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創新。同時,加快發展農產品精加工,重視產品質量,提升品牌效應,提高德城區農產品的知名度[2]。
1.6 創新機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在新型經營主體方面力求大膽創新,以高產創建為目標,積極推進農戶進行土地流轉。據統計,全區共計19個種糧大戶,種植面積占全區總種植面積的30%以上。近年來,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數量明顯增加,在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的生產活動中做出大量服務支撐工作。與此同時,積極推進生產銷售一體化經營體系建設,引導產業龍頭企業發揮帶頭作用,帶領全區向產業規模化發展。
1.7 落實惠農政策
切實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充分調動農戶、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以及產業龍頭企業的積極性,按計劃充分落實農機補助、示范方建設獎勵資金、良種補助、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在給予多方位補助的同時,不斷加大推進糧食農作物政策性保險力度,提升農民風險保障力度與風險承載能力。根據2017年統計數據可知,全區小麥、玉米和棉花參保面積逾1.17萬hm2,約占總種植面積的80%,受災農戶賠付率達100%,且賠付款到位及時。
1.8 開展種植結構調整
2017年全區調減普通玉米366.67 hm2,實施了玉米種植結構內部優化調整,推廣種植糯玉米66.67 hm2。德城區是傳統的黃淮海優質大豆種植區,2017年推廣種植了夏大豆66.67 hm2。2017年推廣種植雜糧133.33 hm2,谷子、黑豆等各類雜糧的產量呈穩定上升趨勢,市場價格穩定。德城區積極發展種植花生、油用牡丹、油葵、地瓜等100 hm2,促進了糧經統籌協調發展。
2 保障措施
2.1 強化組織領導
2.1.1 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糧食高產創建行政首長負責制,并嚴格執行相關考核制度,確立新常態、新形勢下的保障機制,確保糧食安全保障力度。組織機構上層由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落實,各相關部門通力協作,形成良性工作機制,在明確工作責任的同時,嚴格兌現獎懲規定,鼓勵爭優創先。
2.1.2 組建技術指導小組。組建技術指導小組,全面提升專業技術手段,集中力量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的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以示范區帶動全區均衡發展,全面提升糧食產能,創造更多社會和經濟價值。
2.1.3 落實“行政+技術人員”分村包片目標責任制。制定明確的考核制度與辦法,對創建成功的組織、個體進行表彰與獎勵,并將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納入綜合考評體系,進行長期考評。黃河涯鎮和二屯鎮在此方面表現突出,良種覆蓋率、秸稈還田率、高產栽培技術覆蓋率、示范戶培訓率、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率以及玉米適時晚收率均達100%。
2.2 強化政策支持
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在項目支持方面統籌優先支持高產創建示范方基礎設施建設。財政部門列支專項扶持資金,鼓勵各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各類專業組織積極參與到高產創建活動中,對表現突出的組織或個人進行適當表彰與獎勵。
2.3 強化機制創新
積極倡導各組織參與成熟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以科學技術為推動力,全面提升產業的專業化、組織化、集約化水平。
2.4 強化宣傳引導
借助網絡、電視、廣播等各媒體渠道,積極宣傳高產創建的重要意義,引導社會各界投入到高產創建的隊伍當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 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糧食價格下滑,農民收益降低,種糧積極性受挫。青壯年外出務工,種地只能依靠婦女、老人,該群體對新技術、新品種接受能力較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德城區屬城郊型農業,土地面積小,不利于開展大方田糧食生產。此外,在種植結構調整過程中仍存在以下3個問題。
3.1 農民對農業結構調整認識程度不足,調整面積小
農民普遍反映種植玉米省工、省時,目前玉米、小麥從收獲到播種的機械化程度高,收獲播種僅用幾天時間就可完成,節省時間外出務工。如果改種雜糧等作物,沒有相配套的播種收獲機械,費工、費力、費時,還存在銷售價格高低的問題,不如節省出時間外出務工,收入比單純種地高。因此,部分農民不愿進行種植結構調整,調整面積小。
3.2 農業機械不配套
在德城區當地大豆、雜糧生產中,對應農業機械不配套,播種收獲機械少,小面積種植生產成本高。
3.3 農民對部分農業技術掌握不成熟
德城區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小麥、玉米種植技術及農業機械使用已非常成熟,而雜糧、大豆等作物種植較少,再加上農業機械不配套,農民對結構調整中所涉及農作物從種植技術到農業機械使用掌握不足。
4 改進措施
4.1 優化種植結構
以“穩定小麥、放活夏播作物”為總思路,因地制宜,優化玉米種植結構,適當調整籽粒玉米面積,大力發展青貯玉米、特用玉米,擴大發展油料、雜糧等經濟作物,適度發展馬鈴薯、甘薯等作物,提高農民種植效益[3]。
4.2 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糧食生產
依托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糧食生產。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標準化程度,推進規模化經營,開展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社會化服務。
4.3 堅持統籌協調,提質增效
積極發揮引導作用,以加快建設京津冀優質農產品基地為動力,以脫貧攻堅、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突出調結構、轉方式、抓特色、創模式,全力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一是擴大規模提升水平,加快建設農業示范園區。把農業園區建設作為轉型升級、帶動規模化種養、集約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的龍頭,擴張規模、提升檔次、增產增效。充分利用各種有效方式大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知識,提高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提升“三品一標”的公信力和認可度;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進行“三品一標”認證;推動德城區品牌農產品上規模、提檔次、顯效益,努力打造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二是培育新型經營
主體,推動三次產業融合。通過提高三產融合中的附加值,讓農民切實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向加工型輕型農業轉變,加快加工業發展步伐;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引導合作社發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4]。
4.4 發展優勢產業與訂單農業
加快土地流轉,形成優勢產業上規模、上檔次,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在農業結構調整生產中,使德城區優良產品走出去,開辟廣闊市場,降低種植風險,提高收入效益。
5 參考文獻
[1] 王風池.德城區大力推進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的做法、成效與措施[J].中國農技推廣,2017,33(3):22-23.
[2] 張天佐.四個方面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江蘇農村經濟,2016(3):67.
[3] 郭太忠,張凱,畢桃付.鶴壁市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的實踐探索[J].中國農技推廣,2013,29(11):8-10.
[4] 郝桂霞,王生.湟中縣糧油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16,32(9):19-21.
推薦閱讀:《茶葉科學技術》(季刊)創刊于1960年,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主辦的茶葉科技綜合性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