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農業補貼碩士論文發表了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融合措施,農作物如何進行專業化的防統治融合工作呢?論文提出成立專業的防治隊,使用綠色防控措施,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論文首先分析了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情況,給出了專業化防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農業補貼碩士論文,病蟲害,專業化,綠色防控
隴南市武都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脈腹地,境內山大溝深,地形復雜,年平均氣溫14.6℃,無霜期150~270d,正常年份降水量447~640mm。境內適合多種作物生長,同時也為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蔓延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條件,以馬鈴薯晚疫病、小麥條銹病等為主的病害發生日趨嚴重,以地下害蟲、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紅蜘蛛、玉米螟、夜蛾類等危害逐年加重,已成為農業產業健康發展的主要障礙。為了實現病蟲綜合治理、農藥減量控害,通過專業化防治組織對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控推廣農業、生物、生態、物理和現代高科技等綠色防治技術,以生態控制為主,化學防治為輔,防止其擴散和蔓延,將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1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情況
一是小麥主要發生的病蟲害有小麥條銹病、麥蚜、白粉病、麥紅蜘蛛等病蟲害,幾乎年年發生危害,尤其是小麥條銹病在當地既能越冬,也能越夏,武都區是小麥條銹病的核心越夏區,也是該病流行的關鍵地帶,被稱為“銹病窩子”。條銹病不僅影響本區小麥生產,還直接威脅周邊縣、市以及黃淮海平原的廣大小麥主產區。全區小麥播種從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北到南、由山到川,第二年收獲從5月下旬延續到7月下旬,自生麥苗與高山區早播小麥的共生,使小麥條銹病菌在核心越夏區不斷找到活體小麥寄生繁衍,從而為當地秋苗發病及周邊地區秋苗發病提供了充足的菌源。由于條銹病在當地周年循環,生理小種易產生變異,使一批又一批的品種喪失抗性,造成每隔3至5年就有一次偏重乃至大病流行,其中2000、2003、2004、2008、2009、2013、2014年分別在本區造成大流行,危害嚴重。
二是馬鈴薯主要發生的病蟲害有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環腐病等,窖藏病害主要是干腐病、濕腐病、絲合菌莖基腐病、晚疫病、褐腐病等。春播馬鈴薯在6月上旬現蕾開花期降雨逐漸增多,此時晝暖夜涼,結露時間長,是馬鈴薯晚疫病大田顯病期,7—9月份降雨較多,陰雨持續時間長,低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發生,使晚疫病每年在全區中度發生,特別是2007、2009、2012、2013年中度偏重發生,損失嚴重。
三是玉米主要發生的病蟲害有玉米螟、大小斑病、玉米蚜、穗腐病、粘蟲等,除玉米蚜每年發生較重外其他病蟲害均輕度發生。四是油菜主要發生的病蟲害有蚜蟲,霜霉病等,蚜蟲每年發生較重;水稻種植面積較小,主要發生的病蟲害有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稻飛虱、葉蟬等,幾乎年年發生,給生產上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五是地下害蟲主要發生的有蠐螬、金針蟲及地老虎,這些地下害蟲連年發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尤其是蠐螬和金針蟲在馬鈴薯上發生較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2專業化防治隊伍建設情況
武都區境內地形地貌復雜,有些地方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山地多,作物種植比較零散,增加了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的難度,防治成本普遍較高,結合當前生產中的實際情況,除了成立具備專業化防治資質的合作社外,區域專業化防治主要依靠村級的農作物防治服務組織開展全程病蟲害防治服務。目前注冊的專業化防治組織有3個,在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早、危害重的區域根據病蟲發生情況進行整片專業化防治,控制病蟲害發生流行。
為了更好、更快地推進、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節約防治成本,對病蟲害進行全面統防統治,在小麥條銹病、馬鈴薯晚疫病等病蟲害發生早、流行速度快的村組建了50個村級專業化防治組織,吸收村社農民加入專業防治隊伍,每村挑選10~20名擁有綜合防治意識,組織與語言表達能力強,樂于助人,長期在家的人員作為隊員,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則,由農戶自愿申請,村民委員會擇優推薦,在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由村級專業化防治隊組織隊員帶動村民進行全面防治。通過建立村級及具備專業化防治資質的防治隊伍,打造一批素質高、業務精、反應快、防效好的多元化專業化防治隊伍,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和貫徹“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保”植保理念,對病蟲草害進行專業化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科學合理用藥,少用化學農藥,努力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節本增效、提質增效,保障農產品的生產安全、質量安全以及生態環境安全。
3專業化防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的主要措施
3.1加強宣傳培訓,開展技術指導
按照“科學、實用、實效”和培訓村不漏戶的原則,利用逢集,節假日和冬閑,入村串戶走地頭,通過新聞媒體、現場演講、專欄墻報、咨詢講解、專題講座、發放技術資料等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對群眾進行綠色防控系統的宣傳和技術培訓。在種植、生長的關鍵時期,就惡化病蟲的生存條件,提高農作物抗病蟲的能力,開展輪作倒茬、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藥劑拌種、高壟栽培,利用天敵、清除田間雜草,破壞害蟲越冬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消滅自生麥苗以減少小麥條銹病菌的越夏、調整種植結構等集成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進行宣傳培訓,做好信息公布與傳達,適時開展病蟲草害技術指導。
科學選擇、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普及科學安全用藥知識,提高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通過專題培訓、實地觀摩、示范展示、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普及綠色防控技術,提高綠色防控的覆蓋率。加強專業化防治隊伍的培訓。通過實地觀摩、示范展示、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使其能夠準確識別全區主要作物發生的病蟲害,學習農藥基本常識、安全使用方法及噴霧器使用方法和一般故障的排除技術,確保每名隊員能夠熟練掌握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生態調控,以及環境兼容、生態友好的高效低風險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集成以生態區域為單元、作物為主線的全程農藥減量控害技術。
3.2加強病情監測、及時發布病蟲害動態信息
植保部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監測設備和技術,嚴格按照測報技術規范要求,實行定人、定點、定時的“三定”監測辦法,采取定點觀察和大田普查相結合,嚴格執行5天一查,7天一報的周報制度,按期發布農作物病蟲害動態信息,確定防治關鍵時期,為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準確及時提供病蟲發生和防治信息服務。優化防治措施,推廣應用高效、實用、綠色防控技術,并組織專業化防治組織與發生區群眾按照統一組織發動、統一技術方案、統一藥劑供應、統一施藥時間、統一防控行動的“五統一”進行防治,協助解決病蟲專業化防治服務中遇到的難題,有效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危害。
3.3推進全程承包式防治服務
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通過專題匯報,召開啟動會、培訓班和現場觀摩會,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張貼標語等多種形式的宣傳培訓,強化對農民的培訓,轉變其思想意識,讓農民自覺接受專業化防治服務。在原來村民自己防治、按病蟲單次承包、階段性承包的基礎上,逐步向全程承包服務模式過渡,努力擴大防治面積和規模,建立整村、整鄉專業化統防統治示范區,實現整村整鄉聯防聯控。同時以專業化防治組織為載體,在使用化學防治的同時,綜合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指導群眾選用抗病豐產品種,加強農田管理工作,有條件的地方設置殺蟲燈,針對作物病害推廣生物農藥,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菊酯類農藥,努力推進專業化組織與綠色防控相融合。
3.4加強專業化防治隊伍建設
近年來,隨著青壯勞力外出務工,全區農業生產者老年化、婦女化突出,防治日趨困難。建立更多的農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有利于病蟲害的防控,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糧大戶、科技示范戶及其他經營服務組織加入專防組織,優先扶持注冊登記的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幫助服務組織按照“運作市場化、人員專業化、技術標準化、操作規范化、裝備現代化、管理制度化、服務優質化”的標準規范運作。在病蟲害防控關鍵時期,組織種植大戶和農民群眾開展現場觀摩活動,展示專業化統防統治的防治效果,擴大影響,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總結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的先進經驗,樹立樣板,發揮示范作用,推動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工作健康、快速的發展。
作者:楊建武
推薦閱讀:《糧食問題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84年,由四川省糧食學會主辦。是宣傳糧經政策、聚焦糧經熱點的,探討糧經改革、研究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和農業(糧食)結構調整、交流糧食經濟工作經驗總結歷史和國內外的有益探索,吸取曾經或別人正在犯過的錯誤教訓,努力做好中國特色的糧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