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下面是兩篇農業方向類期刊論文投稿范文,農產品是各類食品供應鏈的源頭,農產品質量的不過關關系到末端的消費者的安全,論文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第二篇論文介紹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了影響農村土地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意愿的因素。
《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
【摘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民生和經濟問題,文中從農產品供應鏈角度出發,分析供應鏈各環節存在的質量安全問題,并提出河源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四個措施。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
1問題的提出
近些年,由于各種食用農產品安全違法事件頻發,如地溝油、毒大米、假雞蛋、瘦肉精、毒生姜、牛肉膏、染色饅頭等等,層出不窮,嚴重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給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并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民生與經濟問題。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從各個層面分析和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從農產品供應鏈視角進行研究,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的因素貫穿了農產品供應鏈的全過程。農產品供應鏈是對從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各個環節所涉及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行整合,包括農資供應、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到消費的所有環節,如圖1所示。在農產品供應鏈的每個環節的企業和個人都可能因為故意或無意的行為帶來農產品的不安全因素,從而給供應鏈最末端的消費者帶來傷害。文中從河源市農產品供應鏈現狀出發,分析河源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并提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建議。
2河源市農產品供應鏈現狀
河源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毗鄰珠三角地區、擁有肥沃的土壤、優質的水源,適宜種植糧食作物、蔬菜、甘蔗、亞熱帶水果等。河源市政府2016年工作報告提出[1]: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做大做強有機農業、特色農業、規模農業、旅游觀光農業。在市政府的重視下,河源已發展形成了鷹嘴蜜桃基地、春甜桔基地、板栗基地和中國最南端獼猴桃基地等特色水果產業,培育了廣東東瑞、廣東中興綠豐等2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廣東融和生態農業、廣東霸王花等35家省級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河源農產品發展已形成完整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鏈條。截止2016年底,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總數250個,綠色食品總數62個,有機食品65個,名牌農產品31個,使“萬綠河源,綠色食品”逐漸深入人心,為打造“廣東綠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河源農業發展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河源市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相對滯后,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農村基礎設備薄弱,信息技術和創新意識不足;②農產品供應鏈專門人才缺乏;③保鮮及冷鏈物流才剛起步;④農產品溯源監管體系還未能發揮作用;⑤第三方物流企業在農產品供應鏈中未發揮主導作用。在河源市普遍應用的傳統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下,也有一些企業和農戶在探索先進供應鏈管理模式,陳玲對河源農產品供應鏈模式進行調研發現[2],河源市農產品供應鏈的三種新模式,如以燈塔盆地現代農業示范區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示范區主導型供應鏈;以廣東瑞昌食品進出口有限公司和廣東中興綠豐發展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主導型供應鏈;以河源市雙豐收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為代表的農民合作組織主導型供應鏈。
3河源市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問題
3.1農資供應環節的問題
河源市農業部門對農資供應企業有一定的監管,但農戶可以從黑市、違規網絡平臺等非法渠道獲得違禁的農藥、金屬含量超標飼料、毒素或細菌污染的飼料和化肥。在農業部門監管下的農資供應公司也存在農藥的銷售臺賬記錄不完整,弄虛作假的行為,甚至有些偏遠山區的農資公司在利益驅動下,也存在銷售不合格農資產品的行為,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埋下了隱患。
3.2農業生產環節的問題
河源市地處粵東北山區,農戶多、分散而且比較復雜,而農業合作社和規模生產基地還相對比較少,這些農戶普遍文化水平低,質量安全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常常出現違規使用農藥,使用金屬含量超標或含有毒素、細菌超標的化肥和飼料,甚至使用“瘦肉精”等違規的動植物生長激素。另外,河源的氣候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戶采取“不得已”的手段,河源地處華南亞熱帶地區,冬季氣候相對溫暖低濕,對“兩遷”害蟲和螟蟲越冬有利,農戶為此要多噴農藥,而春夏季氣候多變,很可能剛噴完農藥1-2天就有臺風或暴雨警報,農戶為了避免損失,提前進行采收和售賣。
3.3農產品加工環節的問題
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不易儲藏和運輸,所以,河源市很大部分的農產品都會經過一定的加工再流通到本地、珠三角或全國市場。但是,加工環節首先面臨的是生鮮農產品原料的質量問題,由于農戶或供應商的原因,不可避免會將質量好的生鮮農產品直接用于銷售,而將可能存在質量隱患的農產品作為加工的材料。除了少數的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外,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作業是由農戶、個體戶、小型加工廠來實現的,這些農產品加工單位多數屬于政府部門監管的盲區,其主要特點是加工規模小、技術裝備落后、生產不規范、自身缺乏生產的質量監控和管理措施,由于機器老化生銹、環境不衛生等原因可能讓加工出來的農產品金屬含量或細菌超標,甚至采用違規的添加劑和已經腐爛變質的農產品作為加工原材料。
3.4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問題
農產品具有不易儲藏,不易保鮮、易腐爛等特點,而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多,每個環節都需要搬運裝卸、儲存、轉換運輸單位或運輸工具、改變包裝等。導致農產品不可避免要出現物理損傷。由于河源市的大多數物流企業規模不大,冷藏技術和冷鏈物流還處于起步階段,能全程GPS和溫度監控的冷藏物流車還比較少,有些偏遠地區沒有冷藏倉庫,導致過多使用保鮮劑,使農產品出現腐敗變質、細菌超標等安全質量問題。
3.5農產品銷售環節的問題
河源直接銷售農產品的超市、農貿市場、便民店等多數沒有農產品質量檢測的設備和技術,面對供應鏈上游的有毒、有害的農產品無法進行甄別。有些銷售商為了獲得更多利益,故意銷售假冒偽劣、腐化變質的農產品或采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包裝袋。河源的個別農產品銷售商還常常因為管理不善的原因,導致農產品過了保質期,或因為儲藏不善提前變質,他們可能會惡意采用所謂“翻新包裝”或使用“石蠟油”、“漂白劑”等讓腐化變質的農產品恢復好“賣相”,使農產品毒上加毒。在一些邊遠的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總會有一些農戶自營或小販等銷售個體,這些銷售個體沿街(村)叫賣,他們沒有營業執照,不受監管,也存在較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
4河源市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保障建議
4.1加強政府部門對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管控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事關民生、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一直以來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和制度,但就具體監管的效果來說,總體上是不理想的,在具體執行層面還存在較多問題。主要問題是:監管權力分散,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歸屬不同部門監管;檢測的設備和手段,監控的機制等有待提高;政府的GDP績效目標與監管目標有存在沖突等。要做好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首先需要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提出高標準的監控目標。2016年河源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確保食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0%以上的目標顯然是不夠的,考慮到抽檢覆蓋的更多是受監控的規模企業,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最低的“監管盲區”沒有覆蓋,同時受檢測設備和手段的影響,很多質量安全問題存在漏檢的可能性,那么市場上流通的農產品中依然可能存在超過10%以上的不合格產品。
所以,政府應該提出更高的監控目標,包括抽檢合格率、抽檢覆蓋率和漏檢率等;其次,要建立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現在農業部門、質檢部門、工商部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都只負責農產品供應鏈的1-2個環節的監管,當出現權力交叉的時候,難于協調起來一起解決問題。例如,當食品藥品監督部門發現某超市售賣的農產品有質量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源可能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問題,也可能是農戶的問題或者是農資供應商的問題,但是由于這些環節都屬于其他部門監管的范圍,于是該部門為了省事,就僅對超市進行處罰,并沒有解決問題的根源。
所以,應該成立由食品藥品監督局主導,農業、質檢、工商部門參與的監管委員會,并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責任倒查制度,一旦發現問題,往供應鏈前段倒查,直到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最后,監管部門要在實踐中完善監管制度,創新監管手段,更新檢測設備,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引導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的參與方學習質量安全標準,自覺參與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和名牌農產品的認定,給予提供優質農產品的農戶和企業更多的補貼。發現生產和銷售不合格農產品的農戶應取消農業補貼,并加大懲罰力度,及時在報紙、電視、公共宣傳欄等宣傳媒介曝光農產品質量的問題,給消費者提供信息的同時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對違法嚴重或存在主觀故意性的企業和個人應該列入黑名單、吊銷營業執照等。
4.2優化和創新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
農產品供應鏈環節越多,發生質量安全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在最終發生安全事故后很難追查到最終的責任方,為此,應該創新農產品的供應鏈模式,盡量減少流通環節,并確定流通過程中的主要責任方。①“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生鮮農產品具有易腐爛易損傷的主要特點,最好能應用“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如圖2所示。“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縮短了交付到消費者手中的時間,減少生鮮農產品在運輸、搬運裝卸、倉儲中變質腐化的可能性,同時也有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管控工作。農貿市場、超市、便民店成了農產品供應鏈中的質量安全主要責任單位,主動對供應鏈上游農戶、合作社或基地的生鮮農產品進行質量記錄、抽測和監控,當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由這些單位負責協助政府部門進行追溯和召回的工作。
農產品流通中心主導供應鏈模式。生鮮農產品和加工后的農產品往往需要銷售到珠三角或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手中,流通環節增多,建議政府引導和支持實力雄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發起成立以農產品流通中心主導的供應鏈模式,如圖3所示。農產品流通中心主導的供應鏈模式里,流通中心成為了農產品質量監管的主要責任單位,這些單位除了承擔流通、倉儲和運輸的職能,還可以承擔農產品質量記錄、檢測、協助監控等工作。為了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這些企業需要購置的冷鏈物流設備和質量安全檢測設備,這些設備除了為本企業服務外,還可以提供租賃服務,例如,冷藏倉庫和冷凍運輸車還可以租賃給供應鏈上下游的組織使用,其質量檢測設備也可以為政府或上下游組織提供有償服務,這樣提高了設施設備的有效利用,避免了重復建設的浪費,關鍵是還能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進行集中管控。
4.3建立追溯體系,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
在優化和創新農產品供應鏈的基礎上,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具體方法是通過登記的識別碼,建立對商品的追蹤信息,并形成體系。政府部門與主導企業要求農產品供應鏈的農戶、加工企業、流通商、批發零售商等運用條形碼、RF設備、臺賬和信息系統等對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的全部問題進行記錄和標識,包括農產品生產時種苗、農藥、飼料和化肥的來源;播種、施肥、病蟲、疫病、噴灑農藥、喂吃獸藥等信息;包括農產品加工的材料來源、加工時間、批次、質量檢測結果等信息;包括農產品流通的倉儲、運輸的時間和溫度等信息都要進行記錄。這些信息既方便供應鏈各環節對上游農產品的監控,也便于在發生質量安全問題時,能追溯到問題的根源,及時解決問題,預防問題進一步惡化和擴散。
在建立農產品追溯信息的同時,應該完善農產品共享信息平臺,讓政府部門、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的組織和消費者能很方便的上傳和查閱農產品的相關信息。政府部門負責信息平臺的建設和維護,并定期上傳和更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息,包括對農產品安全知識和法規法紀的信息、檢測不合格的產品和組織信息、優質產品的推薦信息等;農產品生產者可以上傳信息,也可以查詢上下游組織的產品追溯信息,供求關系信息等;消費者可以查詢農產品和供應單位的質量安全信息,也可以通過平臺舉報和監督農產品的生產者。通過平臺的功能完善,在政府部門、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有效的信息互通機制,消除信息的不對稱,實現對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質量安全的有效監督。
4.4增強全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首先要增強農民、農產品加工單位和流通單位員工的質量安全意識,他們是農產品供應鏈的直接參與者,能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起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種原因,這些人員文化水平比較低,認知水平有限,沒有意識到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因素存在;也有一些人法制意識薄弱,心存僥幸心理,為了蠅頭小利故意生產、加工或售賣有毒、有害的農產品。
所以,應該對這些人群進行質量安全知識普及教育、質量安全法規教育,并引導他們認識到如果向消費者提供不安全的農產品,整個農產品供應鏈將陷入惡性循環,最終,自己也成了受害者,只有向市場提供優質產品,消費者才會買單,才能增加長期的收益。政府部門應該積極利用各種宣傳形式,大力開展面向全民的農產品安全質量意識教育,引導消費者認識不合格農產品的危害性,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要因為貪圖價格便宜和方便購買沒有質量保障的農產品,而應該共同抵制有毒有害或假冒偽劣的農產品。
通過質量安全月活動、優質農產品企業推廣活動等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的鑒別能力,鼓勵消費者向監管部門舉報農產品供應鏈中存在的違法行為,并對舉報查實的給予一定的獎勵,最終實現消費者理性消費、農產品供應鏈各參與者自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彭建文.2016年河源市政府工作報告[Z].河源市第六屆人大第六次會議,2016.
[2]陳玲.河源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04).
[3]邱祝強,等.基于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企業自建可追溯系統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0(04).
[4]李紅.中國食品供應鏈風險及關鍵控制點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5(05)
作者:鄧文博 單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意愿及影響因素》
【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分析影響米東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現狀以及主要因素,找出米東區土地承包經營權所存在的問題,結合其他地區土地流轉的經驗,提出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米東區
1米東區基本情況概述
2007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由昌吉回族自治州原米泉市和原烏魯木齊市東山區合并成立,隸屬于烏魯木齊市。據調查全區總面積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