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目前有關林場建設管理上的新發展模式有哪些呢,要如何來促使現在林業科技的新發展技巧呢?本文是一篇農林論文。建立森林病蟲害長期動態監測與防治規劃,其監測和控制的對象包括當地的主要常發性和次期性病蟲害,大范圍的冰凍雪災極大地改變了林分環境,原先次要或一般的病蟲害,特別是次期性病蟲害容易轉變為主要種類。通過建立科學動態監測和預防機制,防止林區病蟲害的入侵擴散為害,盡早發現病蟲害,治早、治少、治了。
摘要:雅長林場位于廣西西北部,地處廣西丘陵向云貴高原過渡的山原地帶,地跨田林、樂業兩縣五個鄉鎮。東與著名的大石圍天坑相鄰,南至田林縣百樂鄉,西、北以南盤江、紅水河為界。全場面積108.6萬畝,林業用地面積92萬畝,有林地面積70.5萬畝,林分組成較為復雜,多為異齡復層或塊狀針闊混交林,針葉樹純林只占小部分,主要樹種為細葉云南松,面積為11萬畝,其次杉木面積6.3萬畝,馬尾松面積6.1萬畝,八角面積2.3萬畝,其它闊葉林40.5萬畝。1989年,林場曾發生小蠹危害,因各種因素制約松林小蠹沒有成災。20xx年,小蠹在雅長林區復現,20xx年初大肆危害成災,全國唯一僅存的連片面積最大的11萬畝細葉云南松天然林分處于漸危狀態,森林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關鍵詞:林業論文,農林科技,農業論文范例
一、松林蠹害調查結果
(一)發生蠹害的基本過程
雅長林場1954年建場,1989年曾大發生小蠹危害,因山火頻發、細葉云南松資源面積較大等因素,之后數年松林小蠹沒有成災并逐年消失。根據監測,20xx年又始出現小蠹危害,自20xx年3月下旬后為害面積逐年擴大,危害程度逐步加重,松橫坑切梢小蠹為害成災。20xx年4~5月間,松橫坑切梢小蠹迅速繁殖、活動猖獗,造成中度以上為害小班面積14589畝,為害松林蓄積11151m3,損失價值量多達448.4萬元。經抽樣對蟲害木進行解剖調查,細葉云南松有蟲株率達70%以上,以橫坑切梢小蠹為主的鉆蛀害蟲的種群密度非常高,林間蟲口密度大于14589×70×500頭。在為害區域中,公益林區12787.5畝,商品林區1801.5公頃,涉及果麻、雅庭、雅長、新寨、二溝、益來和東明等7個分場的49個林班,并有向周邊蔓延擴展之勢。為害對象以細葉云南松天然林近熟齡為主,中幼齡次之,還發現少量馬尾松人工林也受害。
農業論文范例:《浙江農林大學學報》,《浙江農林大學學報》是中國林業類和綜合性農業科學類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報道林學基礎學科、森林培育學、森林經理學、經濟林學、林業工程、森林保護學、林木遺傳育種學、森林生物學、生態學、生物技術、園林學和園藝學等學科的學術論文、問題討論和研究簡報,適當刊登與農林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稿件。
(二)除治松林蠹害情況
發生蟲災后,場領導對小蠹蟲為害高度重視,于20xx年3月下旬即制定方案,組織技術員對松橫坑切梢小蠹為害情況進行監測,采用網套的辦法進行成蟲補充營養轉移時間和蟲口密度的調查,4~5月又先后組織森防專職人員和分場營林技術員調查災情,還成立了搶險救災領導小組,對全場蟲災木清理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工作,災情有所控制。
20xx年1月初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出現了近50年來罕見的持續雨雪冰凍天氣。雨雪冰凍松破壞細葉云南松純林生態平衡,樹勢衰弱,天敵數量急劇減少,引發雨雪冰凍次生災害松林蠹害大面積發生。2月起,全場上下開展救災減災活動,累計投入人次,深入林區與雨雪冰凍次生災害松林蠹害作斗爭,共完成蟲害木清理m3(包含規格材和紙材),伐除剩余物噸。
(三)小蠹為害現狀
小蠹危害主要寄主樹種為細葉云南松,其次為馬尾松,全場小蠹寄主面積為18萬畝,其中細葉云南松11.1萬畝,馬尾松面積6.9萬畝(含未成林造林地)。目前松瘤小蠹、齒小蠹、細小蠹和材小蠹等已羽化成蟲,向林間擴散為害,松橫坑切梢小蠹正進入羽化階段,松林間蟲口密度比去年多約2.5倍。根據20xx年2月統計,全場發生小蠹為害小班面積15087畝,其中果麻137公頃、雅庭66.1公頃、雅長111.3公頃、二溝462.9公頃、益來228.5公頃。雅長僅有的連片面積超過千畝的三片細葉云南松純林分布在一溝、二溝和果麻一帶,均盡被小蠹蟲為害。雖經今年2~4月初救災減災、清理蟲害木,但因為蟲口基數大,感染面積多,短時內難以全部消滅。至調查時止,全場仍有畝細葉云南松發現有小蠹蟲為害,其中重度畝、中度畝、輕度畝、微度畝。由于在清理蟲害木時,有部分小蠹已經羽化飛走,加上環境劇變(修路、光纜、馬尾松擴種等,橫坑切梢小蠹已經適應轉移危害馬尾松),多種鉆蛀性害蟲攻擊(出現新的害蟲松癭蚊擴散速度很快),目前小蠹危害形勢仍然嚴峻,細葉云南松林處于漸危,不能掉以輕心。
二、發生松林蠹害的原因分析
(一)氣候因素
南盤江、紅水河環繞場界岸線長56.2公里,林區長年受紅水河谷“焚風效應”影響較大。近年來氣候干燥、氣溫偏高,加上土壤瘠薄等原因,造成林木生理失調、樹勢衰弱,易招致小蠹蟲聚集蛀食樹干,加速松林死亡。
災后加重小蠹危害。20xx年1月10日起,我場持續出現霜凍時間約一個月,下雪6天,氣溫最冷達—4℃,平均積雪厚度達15㎝。這次過程的平均氣溫、連續雨雪凍雨影響范圍、連續凍雨日數均突破了我場建場以來歷史同期極值,持續低溫陰雨雪天氣情況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為嚴重。因冰雪災后松純林生態系統遭受破壞,松木樹勢衰弱,天敵數量急劇減少,而橫坑切梢小蠹等多種鉆蛀性害蟲由于深藏樹干內未受影響,導致小蠹種群擴大(新枯立木單株多達5萬頭),感染面積加大,造成果麻、雅庭、雅長、二溝、東明和益來等分場細葉云南松純林大面積發生以橫坑切梢小蠹為主的多種鉆蛀性害蟲,面積多達14589畝。
(二)環境因素
林場位于國家重點工程龍灘水電站上游,庫區自20xx年起開始蓄水發電,造成林區范圍內紅水河沿線淹沒面積高達畝,區域內兩個鄉鎮遷移重建,涉及12個移民點,安置人口5524人,并復建有雅長、百樂公路2條總長62.5公里,新建有雅長鄉機耕路11條共111.7公里,造成庫區森林生態環境異常脆弱。移民安置建設形成的人流量大,外來木質包裝材料相應增多,分布分散。20xx年以來,林區火源控制工作較好,沒有發生任何重大森林火災,小蠹生長繁殖沒有受到干擾。因上述諸多因素,為林業有害生物傳播和發生創造了條件。
(三)經營管理因素
大面積采割松脂也是造成小蠹為害的一個重要因素。采脂是生產林副產品增加經濟收入的一個重要經營措施,然而在環境發生改變的情況下,松活立木一經采脂,樹體受傷,水、養分運輸受滯,易使樹勢衰弱、抗性下降,害蟲趁虛而入。
(四)小蠹習性特征因素
“蠹害”被稱之為森林“癌癥”,實指小蠹本身的生活習性和個體特征對為害松林十分有利、一經受害便難以防治而言。松橫坑切梢小蠹體形微小,大部分時間生活隱蔽,主要為害高大的云南松,一般先為害枝梢,后逐步自上而下為害樹干。為害初期常常不易發現,一旦發現明顯癥狀,則已失去最有利的防治時機,給防治工作帶來比較大的困難。同時,也因其生活隱蔽,受外界環境影響小,所以蟲口相對穩定,往往在短時間內繁殖迅速,蟲口密度急驟上升,感染面積短期驟增。
(五)除治時間因素
從20xx年末開始,全場開始較大范圍內出現松橫坑切梢小蠹為害,20xx年5月場內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蟲災木清理中,年底全部清理完畢,減少了蟲源,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因如下幾個原因造成這次清理不及時、不徹底,為松橫坑切梢小蠹大發生埋下禍根:一是松橫坑切梢小蠹幼蟲期和蛹期比較短,難以在成蟲活動前及時清理;二是枯立木采伐清理作業設計和辦理采伐證需要一個過程;三是采伐清理因山高坡陡、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等造成清理時間漫長;四是因為蟲災區基本盡是公益林區或保護區,采伐清理受到限制,只被動地擇伐清理蟲害枯立木,而恰恰是保留下來的帶蟲衰弱木、瀕死木蟲口最多,成為最危險的蟲源木。此外,未對采伐剩余物進行處理的伐區也是主要的蟲源地。
三、下一步對策措施
(一)繼續加大蠹害清理力度,標本兼治
一是繼續加大力度抓住除治的最佳時機突擊清理,消滅蟲源。利用小蠹在10月至翌年3月間鉆蛀坑道、交尾、產卵、孵化、化蛹和羽化,一般不轉移為害,在樹干越冬的特點,在羽化之前(一般為每年三月底前)對表現出來的蟲株(蟲引起的枯萎木和新枯立木,此木蟲口密度最大)進行清除,以減少林間小蠹蟲口密度。二是采取清理與保護相結合的辦法,合理使用化學藥物,大力開展大面積的綜合防治,以期提高森林自然控制能力。在清理的基礎上,加強保護措施,使用新型的打孔注藥機,對受災林分的1、2級蟲木進行高毒高效內吸藥劑如氯胺磷等藥物處理,以達到保護公益林的3級以下的松木。
(二)做好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與防治長遠規劃,科學防災救災
經歷50年一遇的冰凍雪災天氣,對于以各種相對裸露方式越冬的昆蟲,連續的低溫和雨雪冰凍會降低越冬害蟲的存活基數,減少當年的種群數量;但對次期性病蟲害的發生和暴發是極為有利的,大面積林木的折干斷枝,極易造成大量傷口并導致林木生長勢的急劇下降。眾多傷口是多種病菌的侵染點,樹勢急劇下降又可引發一些腐朽菌的侵入,因此,各種弱寄生病害的嚴重發生,在當年就會顯示出來;而次期性的林木鉆蛀性害蟲如多種天牛、小蠹、吉丁蟲等主要入侵樹勢衰弱的林木和林分,災害對其影響會有適當的滯后現象,一般在災后2-3年內種群將急劇增長,成為病蟲害持續發生的基地,從而造成更大的后續災害和惡性循環。
四、問題和建議
(一)現行政策對松林蠹害清理缺乏靈活性
第一,到目前為止,清理小蠹寄主、消滅蟲源,仍然是清理松林蠹害的主要方法,沒有其它更行之有效的辦法。對蟲害木伐除清理,必需依法辦理采伐手續,需要一定的辦理和審批時間,而蟲災木必須顯現明顯癥狀后才能設計并申辦采伐,由于小蠹羽化成蟲的時間非常之短,待辦理清楚手續后則已經失去了蟲害木的最佳清理時機,往往會造成采伐清理不及時。
第二,蟲災區多分布在公益林區或保護區,采伐清理對象和范圍受到限制,只被動地擇伐清理蟲害枯立木,而不能將蟲口最多的帶蟲衰弱木、瀕死木及時皆伐清理,造成惡性循環。
(二)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與防治辦法欠缺科學
我場森防技術力量薄弱,整體素質偏低,對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與防治的辦法還是比較原始和單一,目前主要采用對蟲災木采伐利用并燒毀伐區剩余物的辦法進行處理,而對科學的藥物和基因防治辦法還是一片空白,雖投入了巨大的人物財力,效果仍然不十分理想。森林小蠹危害是森林癌癥,是當前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其危害不是短期幾年內就能夠穩定持續控制的,應當正式立項并投入經費作為重點攻關課題,組織更多的社會科技力量參與深入調查研究,探求更為科學理想、經濟高效的防治辦法。另外,針對我場森防技術力量薄弱的現狀,迫切需要上級部門和森防專家的支持,幫助培養一支專業的森防技術隊伍。
(三)實施蠹害清理需要龐大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實施蠹害直接治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廣,施工難度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根據廣西大學陳尚文教授的建議,目前正在突擊清理的蟲害木需要清理經費73萬元,加上未來兩年對1、2級蟲木實施藥物處理預算經費330萬元,兩項費用合計403萬元。由于我場目前經濟困難,防治經費嚴重不足,專業森防技術力量有限,為保護森林生態安全,保護全國唯一僅存的連片面積最大的11萬畝細葉云南松林分,要求區森防站等上級部門考慮本場實際情況,對橫坑切梢小蠹的防治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