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發展,現在農業中新科技應用的發展措施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加強對農業科技信息的新應用措施呢?本文是有關農業信息化發展的論文。
摘要:全國各地區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不均衡,表現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信息體系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農村信息化人才短缺、農業信息法制法規建設十分薄弱等幾個方面。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信息網絡體系不健全,無信息服務中介組織,基層缺少能夠主動、科學地進行信息管理的人員、缺乏實用大型數據庫、信息技術實用性差、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還沒有完成”,形成了中、東、西部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嚴重不平衡,區域發展差異明顯。就新疆而言,影響新疆農業信息化進程因素包括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農業科技,農業論文投稿
1新疆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農業信息化緊跟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十一五”期間,新疆村村通工程建設采用直播衛星方式覆蓋,完成4740個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盲村,5587個20戶以上新通電自然村盲村,720個新通電行政村盲村,共34萬多戶通廣播電視的建設;同時支持50座無線發射臺站基礎設施基礎建設。截至2011年3月底,新疆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931.5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24.8部/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63部/百人,基本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電話,互聯網寬帶用戶達到173.8萬戶。按照自治區黨委農村信息化推進進度要求,到2010年,全疆地區實現全部鄉鎮接寬帶互聯網,南疆三地州55%以上、其它地區70%以上的行政村、兵協和連隊具備寬帶接入的條件。盡管我國和新疆農業信息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現狀還不能讓人滿意。
論文網推薦:《農業科技管理》,《農業科技管理》(雙月刊)創刊于1982年,是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主辦的綜合性農業科學技術刊物。主要刊登作物育種、耕作栽培、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畜牧獸醫、果樹園藝等專業的科學論著、試驗研究報告、推廣技術、農業科研動態及國外農業考察報告等。刊載文章科學性和實用性強,取材真實,數據可靠,文字精煉,圖表清晰,計量標準,編排規范。
國內和疆內在對客觀影響因素的分析與建設上有著共同的關注度,集中在信息資源、硬件環境、應用的信息技術與軟件開發等問題進行研究與建設。其主要表現如表1。實際上,農業信息化發展除了網絡設施基礎建設以外,還包括農業信息硬件、軟件建設,農業信息服務,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分析以及農業信息中介、網上農科教育、網上農產品交易、網上結算、定單農業、物流配送等一系列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也就是說,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涉及到全區經濟的各個領域和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因此,需要全區特別是信息技術、信息資源開發和信息服務部門提高對發展農業信息化的認識,做到相互協調、密切配合,遵循市場規律,用市場運作方式共同促進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2農業高校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優勢
2.1人才優勢農業信息科研服務人員是信息和高科技與農業生產經營者之間的橋梁,以新疆農業大學為例,新疆農業大學有一支強有力的科研隊伍,他們既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培養了高水平的農業技術人才,又能為農民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疑難問題。其次,信息服務人才優勢。農業高等院校有一批精通信息業務的專門人才,長期的信息服務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不但掌握信息傳遞技術、信息管理、信息研究等諸多領域的知識,并能將這些知識熟練地運用于服務農村信息化工作中去。2.2農業科技成果優勢以農業科技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為主體的農業高校,具有學科齊全、人才集中、科研基礎雄厚、設備先進等特點,是農業科技成果的源泉。以新疆農業大學為例,2000年以來,全校累計到位科研經費2.46億元,科研立項697項,獲獎科研成果59項;發表論文8275篇,授權專利65項。為服務“三農”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2.3數字資源優勢數字資源的建設和利用已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份。集中新疆農業大學農業技術專家,有計劃的建設具有新疆農業特色的數字資源,既為我區廣大農牧民提供豐富農業資源,同時也為學校廣大師生提供豐富教學資源,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和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改革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2010年學校投入近200萬元,完成了一體化演播室、錄播教室及移動拍攝設備的建設,可以隨農業科技人員走到田間地頭,拍攝農民所急需的農牧業技術等相關資料。
3新疆農業高校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3.1進行農業科技推廣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提高農業信息服務人員的待遇和地位,吸引高素質人才投身到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中來,組織農業技術專家、科技人員、在校大學生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活動,了解農民急需解決的農業生產技術問題,并逐步推廣新技術的應用。同時對現有的人員加強培訓,提高其服務水平,這樣農業信息工作人員才能面向農村、農民搞好信息服務。將農業產業化程度較高的農業企業與經營大戶由信息服務對象發展為信息提供者和信息傳播者,帶動更多的農戶利用信息,共同發展。3.2科技成果轉化農業高校通過與行業主管部門合作,將科技成果直接或間接的應用于農民生產及經濟活動中,為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技術支撐。通過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信息化手段,宣傳學校的專家、學者和科技成果,拉近農業高校與農民間的距離,在農業生產與需求之間搭建起一座新橋梁,便于農民與專家之間取得聯系,幫助農民解決農業技術問題,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3.3開展科技咨詢服務要加大對廣大農民的教育力度,加強對農民的系列培訓。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解決“三農”問題最為迫切的要求和關鍵所在。要對廣大農民進行教育和培訓,使其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整體素質。農村經濟的迅猛發展,對科技信息咨詢的需求日益增多。各部門應充分利用農村趕集等各種傳統習慣開展科技下鄉活動,比如,發放光盤等宣傳資料,專家現場答疑等方式,隨著信息網絡的迅速發展,與網絡結合將大大豐富鄉村大集的信息服務內容。自治區政府應加大對農村信息員和科技使者的培訓力度,提高其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尤其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傳播信息的能力。農業信息工作人員要及時掌握農村、農民、農業生產需要的信息,經常深入市場調查,認真收集、整理、加工農經信息,及時上網發布。要主動為鄉鎮企業、種養大戶及廣大農民提供信息服務,做到服務周到、信息準確,有效提高信息利用率。要積極參加信息知識培訓,并注重總結信息服務經驗,不斷提高信息服務水平。3.4發揮數字資源服務優勢,拓展信息傳播途徑在區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依托校園網搭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借助運營商(電信、移動、聯通)的通訊平臺,向農民傳遞實用農業技術信息,從而拓展信息傳播途徑。發揮農業高校的優勢,拍攝、制作農技方面資源,同時建立后端農技支撐平臺,為廣大農牧民提供切實可行的農技服務,也為學校積累大量寶貴的具有版權的數字資源,為網絡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服務于廣大師生。同時,加大與運營商的合作,充分運用運營商(移動、電信、聯通、廣電)現有的通訊平臺,形成集信息采集、傳輸、加工處理、利用及服務為一體的網絡體系,將學校的資源提供給廣大農牧民。以新疆農業大學為例,2012年學校在數字化校園建設過程中,通過自身資源整合,與新疆廣電網絡合作,將優質資源與“天山云”平臺結合,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革教學方式,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及農村教育信息化,為網絡化教育改革做出有益探索。農業大學數字資源建設方案如圖1所示。同時,選擇農村較為實用且易被農民接受的方式。其內容可由信息服務站人員將互聯網上的信息進行篩選,將適合本地應用的信息,制成農民看得清、聽得懂、學得來的實用信息,以宣傳板報、“小喇叭”廣播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發布。
4結論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高等農業院校提供的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持,高等院校也要從自身的建設上進行調整,以適應新農村的建設。以新疆特色農業資源建設為主體,與運營商合作共贏,以信息化帶動農業信息化、教育現代化,以廣大農牧民提供急需的農業技術為根本,真正讓高等學校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