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當前有關棉花管理應用的新措施制度有哪些呢?我們應該如何來加強對農業管理應用的新技巧呢?不同的管理措施又有哪些呢?本文從不同的地方對棉花農業種植做了詳細的介紹。文章選自:《中國農業教育》,《中國農業教育》是一份教育部主管、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綜合性農業教育專業期刊,以“架教育與‘三農’之橋,通理論與實踐之門,交院校與八方之友,立名家與新人之言”為己任,把促進我國農業教育事業的發展與農業教育科學的繁榮當作自己的崇高使命。
摘要:科技推動,依靠高科技含量的技術推動開展工作;示范帶動,通過層層建立示范點、示范區、示范方、示范片展示新技術的作用與效果,讓農民看得見、學得會、用得上,帶動發展;高效驅動,通過選用先進技術,取得高效,讓農民得到實惠,以高效驅動發展,開展不同形式的高產高效競賽活動激勵農民積極主動;載體聯動,以農民合作組織、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宣傳推廣新技術,實現多戶聯動;宣傳鼓動,采用技術講座、廣播會、專題會、培訓班、宣傳車、印發技術資料、明白紙等形式鼓動廣大農民推廣應用新技術;政府助動,對先進適用技術和好方法進行宣傳,樹立典型,并給予資金獎勵,引導助動工作開展。
關鍵詞:棉花種植,農業科技,論文發表
加快生產方式轉變,走規模化發展道路。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體制不利于棉花生產發展,加快生產方式轉變走規模化發展之路是棉花產業健康發展的根本途徑。一是集中優勢區域將規模化種植作為穩定棉花生產的基本抓手,選擇有基礎的鄉鎮集中種植,并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創新土地經營流轉機制,積極引導植棉向大戶集中,通過規模經營提高效益促進棉農增收。同時開展66667m2(百畝)塊、666667m2(千畝)方高產高效活動達標重獎,帶動規模化發展。二是將合作化生產作為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有效手段。通過建立棉花合作社、農民棉花協會等形式將千家萬戶分散生產的農民有機地組織起來,形成有一定規模的合作組織,從而促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促進農業生產資料購買和棉花銷售交易中的談判能力;促進技術統一培訓、接受技術指導、開展標準化生產的能力等挖掘合作潛力。三是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和引導懂技術、有能力、會經營的農民或組織向棉農提供產中服務,并逐步向產前、產后延伸,解決一家一戶不愿做、做不好的事,促進棉業發展。同時服務組織通過服務獲得效益,農民從棉田繁重的勞作中解放出來,開展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同樣獲得效益,互利共贏,增強服務實力,促進共同發展。加快科技創新,實施輕減化栽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把棉花科技創新作為打破當前棉花發展僵局的動力源。靠科技創新解決幾個方面的關鍵問題。一是創新穩產、高產、纖維品質優良、抗蟲、抗病特別是枯、黃萎病、適宜間作套種和機械化作業的棉花新品種;二是創新高產、穩產、優質、節本、增效以及抗災、減災的栽培技術體系;三是創新與品種、栽培技術相配套的作業機械及其使用技術。
同時,還要采取培訓班等形式,把先進適用的新技術傳授給技術人員,提高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以提高服務效果。加大力度推進產業化經營。棉花產業化經營是應對國內外市場競爭、穩定棉花生產的重要手段。棉花產業牽涉到棉農、收購加工企業、紡織企業等多個環節,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化工程。僅紡織行業就有2千萬人,某一環節受阻就會影響到整個產業。
因此,各級政府要引導支持棉花企業勇當龍頭,建立以紡織企業為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農戶搞種植的產業化經營格局。通過企業實現訂單生產,明確權利和義務,保證農民增收、企業增效,使農民和企業形成緊密的利益聯合體。企業通過創名牌占領國內外市場,逐步成為功能齊全、實力雄厚、技術先進、基地穩定的企業集團,增強市場競爭力,帶動和穩定棉花生產。加大政策扶持,注入生產活力。目前的棉花生產扶持政策與糧食相比差距較大,這也是導致我國棉花對國際市場依存度很高的主要原因。因此,為了棉花產業的穩定發展和產業安全,建議建立國家棉花安全預警體系,當棉花生產低于安全警戒線時及時進行宏觀調控;對棉花適宜區進行棉花良種推廣補貼的同時加大對棉花新技術研發和推廣補貼,促進國內棉花產業安全,提高我國棉花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