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農業論文發表探究現代茶園養殖建設新應用技術模式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農業科技時間:瀏覽:

  摘要:生物防治雖長效性好,但因見效慢,不大受茶農接受。它是利用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農用抗生素及生物制劑等控制茶樹病蟲發生與危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持茶園生態平衡。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EoNPV)是茶尺蠖幼蟲的優勢病原微生物,蘇云金桿菌和溴氰菊酯對其有增效作用,據此已研制出3種實用制劑,田間防治效果達95%,有效期達1~2年。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EpNVP)也有3種實用制劑(水劑、Bt混劑、敵殺死混劑),防治效果達95%以上。茶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IfNVP)有2種實用制劑(水劑、Bt混劑)田間防治效果達88%以上。

  關鍵詞:害蟲,茶園,生態工程,農業技術論文發表

  害蟲大多具有各自獨特的屬性,利用其特性可達到防治效果。如利用害蟲的趨性,可用白熾燈或黑光燈進行誘殺,此外還可采用糖醋液誘殺、性引誘劑誘殺等,但誘殺時必須避開益蟲高峰期。①信息素誘捕技術。一是利用人工合成害蟲的雌性激素,把專用性誘劑誘芯安裝在色誘蟲板上,對雄性害蟲進行誘殺。目前,已開發出假眼小綠葉蟬、茶毛蟲、茶尺蠖性誘劑。二是外源信息物質誘導,如在茶園中采用緩解技術施用水楊酸甲酯對小綠葉蟬可產生明顯的趨避效應。而對瓢蟲類、蜘蛛和寄生蜂等天敵表現出誘集效應。②頻振燈誘殺技術。利用害蟲趨光性,主要對鞘翅目和鱗翅目害蟲進行誘殺,可結合色誘、信息素誘殺、人工捕殺,效果更佳。③色板誘殺技術。利用害蟲對不同顏色的偏嗜性和自身生物特性進行誘殺,如假眼小綠葉蟬對綠色、茶黃薊馬對黃色和綠色、茶蚜對黃綠色、茶尺蠖幼蟲對黃色具有趨性。④植物誘殺技術。種植對害蟲具有誘集的植物,如菊科、草本花卉誘集害蟲,再集中殺滅;外源信息物質誘導,如在茶園中采用緩解技術施用水楊酸甲酯對小綠葉蟬可產生明顯的趨避效應,而對瓢蟲類、蜘蛛和寄生蜂等天敵表現出誘集效應[3-4]。

  在提倡有機、綠色食品的同時,化學農藥的使用是不得以的方法。當病蟲發生數量和茶樹遭受危害程度達到生物防治指標時,可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選擇性農藥進行藥物防治。但必須嚴格按照允許使用深度和農藥安全間隔期進行,不能采取多種農藥混用。還要注意農藥的輪流使用,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福建省現代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已開始對凱恩、阿立卡、艾法迪、飛電、畢飛等替代農藥進行篩選試驗,主要用于防治假眼小綠葉蟬、茶尺蠖、茶麗紋象甲等害蟲。

  1 福安市茶葉安全建設情況

  1.1 實施茶園生態工程

  大力實施國家現代茶業項目,加快茶園水利設施與道路修建、茶園綠化樹種多樣化培育、茶園園地綜合改造,全面實施生物、物理等綠色防控技術,確保茶葉原料和產品的衛生質量安全,著力改善茶園生態環境。全市8 133.33 hm2茶園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茶園,28家茶葉企業的40個產品分別獲得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茶認證,有新坦洋集團、南方佳木茶業、王家茶場等3家茶企開展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有效推動福安市茶葉質量躍上新臺階。歷年農業部、省農業廳茶葉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均達100%。

  1.2 加強檢測力量

  率先成立福安市茶葉質量檢測中心,并不斷擴大檢測項目,目前檢測項目共31項。

  1.3 組織茶葉抽檢

  每年組織人員深入各鄉鎮無償抽檢春、夏、秋季茶樣進行農殘檢測,年抽檢120多份茶樣,有力地監控茶葉農殘動態。

  1.4 開展物理防治

  組織測報人員深入福安市社口、松羅、溪柄等3個病蟲測報站開展病蟲預測預報,在社口、曉陽、潭頭、城陽、坂中、穆云、松羅等鄉鎮示范采取推廣黃板(粘蟲板)、太陽能誘蟲燈防治蟲害,面積306.67 hm2。

  2 現代茶園害蟲為害特點

  通過對福安市現代茶園的調查,發現盡管茶樹品種不同、茶園類型不同,害蟲種類稍有差異,但在現代茶園中常見害蟲主要有螨類、葉蟬類、蚧類、粉虱類、尺蠖類、毒蛾類、刺蛾、蓑蛾類、卷葉蛾、象甲類、鉆蛀害蟲(茶吉丁蟲、茶枝鐮蛾)、地下害蟲(大蟋蟀等)、茶蚜、茶蠶等14類。其中,以假眼小綠葉蟬、螨類(茶橙癭螨、短須螨、茶黃螨)發生最多且普遍,局部茶園黑刺粉虱、卷葉蛾等也較多。而害蟲的發展總的趨勢是大蟲向小蟲演變,食葉性向吸汁性害蟲演變,發生代數少的向發生代數多的演變,繁殖力低向繁殖力高的害蟲演變,棲息葉面的向棲息隱蔽的害蟲演變。

  3 茶葉農殘面臨的新形勢

  3.1 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食品安全形勢不容樂觀。2011年9月26日《人民日報》第10版上刊登“茶葉出口如何跨過新門檻”。2012年4月11日“綠色和平”組織在網上發布茶葉農藥調查報告,稱送檢的國內九大品牌茶葉企業的18種茶葉樣本全部含有農藥殘留,少的含有3種農殘,多的有17種,總共檢出29種,不少樣本檢測出違禁農藥殘留,引發公眾“還能不能喝茶”的爭議。

  3.2 國際社會對茶葉標準要求越來越高

  歐盟制定茶葉中農藥殘留MR標準有438個,還有規定停止生產、使用、銷售的農藥按0.01 g/kg執行,這樣總共有1 135個標準。從2011年10月1日起,歐盟對我國茶葉出口采取新規,要求所有中國進口茶葉必須從指定口岸入境;所有貨物必須有常規入境文件才被允許進入指定口岸;將對10%的貨物進行農藥檢測,如果該批貨物被抽中,則要實施100%抽樣檢測;主要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如噻嗪酮、吡蟲啉等都更加嚴格。

  3.3 國內茶園禁用農藥種類繁多

  我國2010年前禁用的農藥有42種之多,常見的有:六六六、滴滴涕、甲基對硫磷、對硫磷、甲胺磷、內吸磷、三氯殺螨醇、氰戊菊酯、殺滅菊酯、速滅殺丁、克百威、呋喃丹。其余還有毒殺芬、二溴氯丙烷、殺蟲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劑、狄氏劑、汞制劑、砷類、鉛類、敵枯雙、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強、氟乙酸鈉、毒鼠硅、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異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環磷、治螟磷、涕滅威、滅線磷、硫環磷、蠅毒磷、地蟲硫磷、氯唑磷、苯線磷、氟蟲腈。2011年6月15日起禁用滅多威和硫丹。44種禁用農藥中,有高達35種沒有規定最大殘留限量,如氰戊菊酯、三氯殺螨醇等,即使檢測出也無法作出判定。目前,我國在茶樹上登記的農藥共有28類96種農藥。

  4 現代茶園害蟲防治措施

  當前茶產業發展面臨著依靠大量消耗資源的生產方式難以為繼,依靠低成本勞動力支撐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土地、淡水等資源的剛性約束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等問題。實踐證明,生態茶園建設是保障茶葉質量安全、實現高產優質、提升可持續能力的重要基礎。生產上應改善茶園及周邊生態環境,增加物種種類和數量,從根本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化肥的施用,從而提高茶葉質量安全水平。

  4.1 科學布點建站、做好預測預報

  福安市在海拔500 m以上的茶園面積0.29萬hm2,占茶園總面積的24.45%;在海拔300~500 m的茶園面積0.22萬hm2,占茶園總面積的18.61%,在海拔100~300 m的茶園面積0.33萬hm2,占茶園總面積的27.96%;在海拔100 m以下的茶園面積0.34萬hm2,占茶園總面積的28.98%。茶園集中分布在低山、高低丘陵地帶。依托現有的社口、松羅、溪柄病蟲害測報站,增加在100~300 m的測報點,從整體茶園生態系統的角度,研究分析茶園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通過定期、定點的田間調查,及時發現病蟲,并應用生物防治指標,使用選擇性農藥進行防治。如茶麗紋象甲可在成蟲出土初期用藥,茶毛蟲掌握在幼蟲3齡前幼蟲期用藥,茶小綠葉蟬在若蟲期防治。

  4.2 加強茶園管理、改善內部環境

  害蟲的發生與環境息息相關。根據茶樹生育特點和病蟲發生規律而采取的農藝措施,以提高茶樹自身抗性來減少病蟲發生與危害。如茶樹輕修剪,使樹冠通風透光,可以減少病蟲來源和病蟲發生數量[1-2];茶葉適當嫩采和及時分批多次采摘,可有效抑制茶小綠葉蟬、茶橙癭螨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源县| 淅川县| 新兴县| 辉县市| 襄汾县| 高碑店市| 文成县| 金堂县| 祁门县| 尤溪县| 长岭县| 甘肃省| 九龙坡区| 横峰县| 江阴市| 大方县| 梧州市| 博爱县| 岚皋县| 灯塔市| 淮安市| 廉江市| 托克逊县| 金寨县| 安吉县| 雷州市| 永城市| 杭州市| 额敏县| 黄山市| 五家渠市| 延庆县| 浦县| 阳曲县| 施甸县| 黑龙江省| 江城| 无为县| 剑阁县| 鞍山市| 荆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