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科技素質是指農民對科學知識、技術、經驗所達到的程度,是農民素質的重要部分。隨著國家“科技興農”的發展戰略的推出,農民的科技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基礎較差,與我國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標準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
關鍵詞:農業技術,農業科技,農業發展
思想道德即是農民自身的思想、理念和道德方面的統稱,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的發展。農民普遍法律意識淡薄、生態意識差、思想守舊、小農思想占據上風,常常會表現出消極的負面的情緒。
在歷史的發展變革浪潮下,小農意識在我國農村始終是深刻的存在,并且在相當長時間的時間內占有統治地位。加上采用家庭聯產承包制的生產方式,傳統的民族劣性比如散漫、拖拉、缺少責任心和改革創新的勇氣在小農經濟的土壤中成為發展新農村經濟的束縛。
農業技術科研單位是農業生產新技術的創新源頭,但齊齊哈爾市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帶有濃厚的政府背景,農業技術科研單位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農業技術科研單位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地位也沒有得到政府重視,造成農業技術科研單位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缺乏充足的資金和政策支持,這就造成了齊齊哈爾農業技術科研單位重視農業技術理論研究,對農業新技術推廣的積極性不高,大量農業技術科研人員脫離農業生產實際,導致農業新技術轉化率不高。很多農業技術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擁有豐富的農業知識,進行了大量的農業新技術研發,但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這些很有市場前景的農業新技術沒有在農業生產中推廣開來,不能及時轉化為農業生產力。其次,齊齊哈爾市的農業技術科研單位與農業技術推廣單位屬于不同的部門,兩者缺乏有效地溝通,協作能力較差,農業技術科研單位的農業新技術無法及時推廣。最后,作為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有效手段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在齊齊哈爾市發展較慢,規模較小,發展不平衡,不能幫助農業技術科研單位完成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工作。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量,在農業生產發達國家,信息技術已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成為促進農業健康、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對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新技術推廣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齊齊哈爾市由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加上農村地區面積廣大,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受資金、技術等問題限制,農業信息化水平較低。首先,齊齊哈爾市農業技術推廣基礎設施較差,農戶互聯網接入率較低,加上農民文化水平較低,對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化認識不夠,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對于通過信息化手段接受農業新技術、新方法了解不多,導致齊齊哈爾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化水平較低。其次,齊齊哈爾市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化網絡不夠健全,鄉鎮與農村農業技術信息化服務結構較少,很少有農村設立農業技術信息推廣服務機構。
農業技術推廣向信息化方向發展是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手段。應在齊齊哈爾市建立市、縣、鄉、村四級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化服務體系。通過信息化服務體系及時發布農業生產新技術、新方法。建立統一的農業推廣信息平臺,農民可以通過信息平臺及時、準確的掌握自己需要的農業技術信息。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平臺除了提供相關農業技術信息外,還應該提供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等內容,開闊農民視野。齊齊哈爾市政府還應該投入專項資金提高鄉、村的信息化水平,購置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化設備,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信息化水平。
農民的文化素質反映了農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既與增收相聯系也影響著農民對農業技術推廣所產生的興趣。現在,我國的農民文化水平處于整體偏低的狀態,與西方國家甚至是城市的差距都很大,不同區域的分布也不平衡。
中國是有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的,而這種專政、特權文化對今天的經濟發展影響至今。剛剛建立的農村基層政權在初期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農民沒有民主意識,因此具有這種消極的、封閉的、懷疑的態度。農村的文化環境受到長期封建文化思想的影響,加之經濟發展的制約,形成了固定傳統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小農文化、家族觀念占據主導。大多數的農民都處于安于現狀、不求進取的生活狀態。
由于經濟發展的區域間的不平衡,中國的教育發展也不為平衡,導致農民素質較低,城鄉差異逐漸加大,農村的教育資源匱乏,農民的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文盲也都集中在農村。
根據對農民心理分析,依據心理學和行為心理學的相關原理,對農民在接受新技術推廣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分階段研究,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適。首先要根據市場的要求和農民的需要選擇好容易被農民所認同的推廣項目。其次,通過多種形式加大科技宣傳的力度,使農民對新技術逐漸的了解并能夠接受新知識的教育。再次,采用互動性強的推廣手段,以切實的感受打動農民,從內心接受新技術的推廣,提高推廣的效率。最后,通過建立完善的結構和推廣機制,充分發揮示范區示范產業的功能,以真正可實現的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