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通過廣泛采用農林牧一體化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根據山西省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以及區位優勢,充分發掘當地的自然資源潛力,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產業。通過管理制度創新,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農業發展環境,以實現生態農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建設,科技發展
山西省東部土石丘陵山區在生態農業建設中,主要運用以縣、鄉、村為單元的生態經濟綜合開發模式。在進行農業用地設計與規劃中,應充分考慮當地農民的積極性問題,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確定農業種植模式,優化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條件。
充分利用庭院空地、工余時間和家庭輔助勞力,發展生態庭院經濟。為了提高土、水、肥和光熱氣資源的利用率,庭院種植業和養殖業主要是立體式的,大多是周圍種植用材樹,里面種植果樹、蔬菜、花卉、藥材等,同時養雞和蚯蚓等。為了實現廢物資源化和增加經營項目,應同時運用多級循環模式,常見的有糧—豬—肥—糧,種植—加工—養殖—種植等循環。庭院經濟大多是綜合型的,農林牧、種養加、糧果菜、產加銷全面發展。
充分挖掘、利用縣域文化旅游資源,推動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打造縣域旅游精品,大力發展“生態游”、“農家游”等鄉村旅游。加大城鄉生態建設力度,嚴格實施環境容量和總量控制,積極發展低碳、環保產業,加快生態省建設步伐,搞好農村環境保護。
制定符合山西省實際情況的法律法規,包括一些指標體系、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安全體系、動植物疫苗防控體系,以及有機市場管理、生態示范基地建設管理、綠色農產品等各項法規,制定符合要求的各種認證、使用標準和體系。
建設現代農業,投入是基本保障,科技是根本出路。這些都需要引進先進技術,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道路。抓好環保農業技術措施在生產中的應用,發展節水灌溉技術與設施農業技術,加強新研究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與應用,引選和培育技術含量高、社會效益好的高科技產品。
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積極培育生產要素市場,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保障基地,做到資源最優化和合理化。在營銷方面,抓好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超對接、經紀人等關鍵環節。解決農產品批發建設用地,支持市場升級改造,促進農產品營銷,加快農超對接,實現山西特色農產品上網絡、進超市、進都市、北上南下的大流通。
在生態農業建設中,把發展食用菌納入循環利用中,形成“種植—食用菌—沼氣”模式,使大量的農副產品由落后的一次利用,變為多次循環利用,既解決了肥料、飼料的矛盾,又變廢為寶,增產增值,從而提高了生態經濟效益。
現代農業發展本著以抓優勢區布局和龍頭企業共同發展的方式,實現農林畜牧業全面發展,同時實現蔬菜與果品產業鏈的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基地建設,當前在建設中也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①建設了部分農業示范園區項目,在實際運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確定了一批重點扶持企業名單。②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博覽會,貿易額達到242億元,項目引資262項。③建立農業與旅游業、加工企業之間的聯系,同時利用制度優勢,確定現代農業建設基地發展規劃,扶持地方名優特企業,發展地區名牌產品,擴大生態農業建設地區的宣傳力度。
環境污染治理困難,其中包括4個方面的原因:①耕地破壞非常嚴重。相關資料統計結果顯示,煤礦塌陷區達到了2000km2,電力設施建設與占用土地量達到了20×104hm2以上,其中耕地面積占到總面積的6成以上。②資源過度開發現象突出。由于人們對森林以及資源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使山西省大量森林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在所有發生水土流失的地區,耕地面積僅占到了60%,土地生產率下降,生態條件退化。③企業“三廢”污染嚴重。一些企業管理不規范,亂排、亂放廢渣,對空氣、土地、河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甚至排放出一些有毒物質,使局部區域生態平衡遭到破壞。④不當的農業栽培方式導致環境污染嚴重。在農田中,長期使用農膜、農藥、化肥,導致土地有機質含量下降,生產能力下降。同樣,這些化學物質還會通過土壤及植物吸收,進入與人類有關的食物鏈,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一些機構和政府部門對發展生態農業不重視,對生態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概念、作用、相互聯系和矛盾認識不到位。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多個政府部門與相關企業的參與,而現在好多企業這方面的技術不成熟,技術上無法保障。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在生態農業實際發展中,雖然農產品的質量獲得了有效提高,但是由于產量低和出售價格高,使得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下降嚴重。如果沒有一系列的政策保障,生產商就不能更好地獲利,推廣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就不高,生態農業就不能得到更好的推廣。
國外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市場需求、質量監控等一系列的工作都相當成熟,山西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已有的成熟經驗,加速推進全省生態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