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規劃建立的物流服務市場要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倉儲配送、貨運代理、多式聯運等企業的物流功能,利用自身比較優勢,滿足區內物流市場需求,圍繞用戶要求,提供優質高效的物流服務,并以此引導和開發區內企業對物流服務的需求。本文選自:《林產工業》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林產工業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林產工業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林產工業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同時要規范區內物流市場秩序,通過政策引導和加強法制建設,改變物流市場部門分割、低效、不暢及惡性競爭狀況,建設好物流服務市場網絡體系,為物流企業提供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
建議由天津市及靜海縣政府設立“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專項資金”,連續支持以“再生、減量、循環”為核心的技術研發與科技工程,推動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集中大院、大所、大企業科研力量,建設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再生資源與綠色產業研究院,推廣一批適用技術,形成強大的技術支持,重點解決一批關鍵技術和難題;在企業建成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工程。
堅持節材、能、降耗的方針,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推動企業開展技術創新。通過制定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對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發投入,為區內企業開展循環經濟技術創新活動創造良好環境,給予必要的獎懲政策,建立生產流通全工程的節約機制。鼓勵企業同國內外的科研機構和院所合作,加大研發合作力度,切實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目前,子牙產業園區已基本成為北方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加工龍頭區,已經和國內外很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從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年進口廢舊機電產品約占全國總進口量的1/4,成為國家級廢舊電子信息產品回收拆解中心和國家級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園區。
子牙產業園區在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積極引進外資、加強與外資的合作;另一方面,注重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從國外引進了廢棄物拆解、加工和無公害處理的先進國際工藝技術,同時與周邊大中專院校合作,引進人才,制定了一系列園區發展與實施規劃,并初步建立了再生資源產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和循環經濟信息平臺,可為園區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子牙產業園區還沒有建立起社會化的產業分工體系,再生能源回收產業經營方式比較落后,沒有統一的規范標準,組織化程度低。另外,從業人員還處于無序經營和不規范管理的狀態,未能建立起有序經營和規范管理的大型廢棄物回收處理公司,從而不能為園區適時、批量、連續提供所需加工的原材料。
子牙產業園區進駐的企業大多是個體企業發展起來的,企業的規模和產值較小,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同時本市再生資源產業空間布局也比較分散,不僅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也導致園區難以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特別是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的周邊地區也有雷同產業發展,這是園區發展的一個巨大挑戰。
園區與國內同類園區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原料來源渠道不暢、總量不足的窘境,這在國內外同類園區的發展中屢見不鮮。目前,國內以廢舊物資拆解加工為主的工業園區發展迅速,數量急劇增加,導致了廢舊物資去向分布零散,原料難以為繼,單個園區的加工經濟規模很難達到,企業的開工率不足。
再生資源產業在我國尚處于起步期,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資、稅收、信貸、價格、管理等方面的激勵政策體系。目前,我國和天津市有關再生資源的法規政策體系還很不完善,在立法理念、立法內容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造成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無序化和市場秩序混亂。從產業發展政策上看,存在再生資源回收和加工利用激勵和引導政策的缺位,使產業發展得不到明確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同時,一些政策因缺乏系統性、配套性而難以全面實施。
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則,城區每1000-1500戶居民設置一個簡易收購站點或固定收購站點,鄉、鎮1500-2000戶居民設置一個簡易收購站點或固定收購站點,條件暫不具備的地區可設立流動回收車。
社區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含流動回收車)的必備收購品種目前暫定為四大類:廢舊報紙書刊及紙包裝類、廢舊橡塑類、廢舊家電類、廢舊玻璃類。隨著社會再生資源回收網絡規模的擴大,配合垃圾減量,要逐步增加收購品種(國家、市政府法令法規有特殊規定的品種除外),廣開再生資源回收渠道。
再生資源集散分揀中心規模不應低于3萬平方米,根據行業特點,再生資源集散分揀中心應符合城市服務功能與環保要求,與居民區相對隔離,避開學校集中地區,且便于運輸,以外環路附近為宜。再生資源集散分揀中心須按規劃設立,不符合規劃的應及早遷移。
物流中心的建設不僅要適應區內企業個體的最優化,更要能達到整體再生資源產業供應鏈條的最優化。一是政府直接投資建設機場、車站、港口等大型公共交通基礎設施;二是在政府的統一規劃下,由管委會、民間資本金按照規劃要求投資建設配套的綜合運輸網絡、完善的倉儲配送設施和先進的信息網絡平臺。
通過區內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可以加強物流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形成并優化供應鏈。一是建成源數據實時采集系統。在倉庫、碼頭、港口等節點解決好GPS衛星定位處理問題,安裝自動識別裝置和自動采集數據裝置;二是設立信息標準體系。研究制定各類指標體系和各類信息編碼的標準和規范;三是建立技術平臺。通過技術平臺,實行數據傳輸格式、接口的標準化,根據電子商務與物流日益融合的需要,建立一體化信息處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