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農業現代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農業現代化僅僅是生產部門的現代化,指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農業,把傳統的不發達的農業轉變為具有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發達農業的過程。其內容主要包括:在經濟形態上,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轉變為社會化的商品經濟;在生產手段上,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裝備改造原始落后的技術和裝備;在經營管理方法上,運用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科學管理方法管理農業。 廣義的農業現代化要求農業生產力、農業生產關系和農村上層建筑的現代化。
關鍵詞: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
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含義
(一)農村城鎮化的含義
農村城鎮化,不僅僅是意味著城鎮人口的表面增長,而且體現為一種形成要素和影響極其深刻的社會和經濟變遷過程,既有人口和非農產業活動向城鎮的轉移、聚居、強化和分異,以及城鎮景觀的地域推進等實體變化過程,也包括城鎮經濟、社會、技術變革的擴散并進入鄉村地區,乃至包含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價值觀念向鄉村地區擴散、滲透的精神變化過程。
(二)農業現代化的概念
包含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農業生產力的現代化,包括農業生產手段、農業勞動力、農業產出能力和農業生產條件的現代化四大要素;第二層次是農業生產關系現代化,主要包括農業生產市場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產品交換現代化、市場化以及農民消費現代化;第三層次是農村上層建筑現代化,包括農村政治民主化建設等。
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
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二者都是建設新農村的手段和路徑。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為依托,互為基礎,互為前提,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一)農村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作用
1.城鎮化是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經營規模的逐步擴大和集約化經營。城鎮數量遠遠大于大中城市,開發建設的成本較低,且距離農村比較近,農民進入門檻比較低,這無疑是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有效途徑。小城鎮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事建筑業、工業和第三產業,這樣就可以帶動務工經商的農民向小城鎮聚集,促進農業人口逐步向城鎮遷移。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轉移,可提高農民人均資源占有量,推動農村土地的相對集中和規模經營,為農業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經營奠定基礎,從而不斷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建制鎮由1978年的2173個增加到2006年的20312個,吸納了農業勞動力1.3億人。農業部門的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開始低于50%。
2.城鎮化能夠為農業現代化提供物質技術裝備條件和資金積累。農業現代化必須有先進的物質技術裝備提供保障,在美國農業現代化起步過程中,機械技術就占了主導地位。城鎮是農村富人首選居住地,是農業科研的基地,是良種的供應基地,是現代農藝技術的實驗基地,是加快農業科學技術的載體。用來裝備農業的物質技術條件,如拖拉機、電力、化肥、農藥、除草劑等,不是來自農業本身,而是來自城鎮。工業品投入的有效增長,將促進農業技術的進步,促進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應用,加快傳統農業的改造速度。只有城鎮化達到一定程度,城市能夠為農村生產出足夠的農業投入品,農業的裝備條件才能得到改善,農業實現現代化才成為可能。擴大經營規模,裝備現代物質技術,要求農業有較多的資金積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是對農業進行支持和保護,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沒有這一條,農業很難實現現代化。而要做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要求工業化、城鎮化達到相當水平。從發達國家的現代化史看,都是在工業化、城鎮化達到相當水平,農業占國民經濟的份額、農業勞動力占社會勞動力份額大幅度下降后,才開始實行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政策。從我國部分地區的情況看,鄉鎮企業越發達,“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的能力就越強,這些地方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就越高。
3.城鎮化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力依托。現代農業要求要發展與農業生產有較高關聯度的農產品加工業和第三產業,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規范化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些服務,遠離鄉村的城市,難以周全地做到,而城鎮作為鄉村的中心,緊貼農村,正是其優勢所在。它通過相對便捷的交通條件、信息手段,把分散、封閉的農村市場納入到以城市為中心的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中,促進中心城市市場網絡的擴大,推動城鄉市場發育和商品流通。根據世界銀行2000年發表的《世界發展報告》,制造品和服務的生產在人口稠密的城鎮地區比在農村地區有效率得多,因為城鎮地區擁有大量有技能的工人、有作為供應商的輔助廠商網絡以及大量的顧客。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關鍵的一點是要建設好上聯市場、下聯農戶的龍頭企業,城鎮作為農村地區資金、技術、信息的聚集地,是龍頭企業天然的載體和依托。通過大力發展城鎮,加強城鎮連接大中城市和輻射農村的功能,可以促進各種城市中介組織和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為龍頭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孕育和培植大批龍頭企業和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特別是小城鎮作為溝通城市與鄉村的橋梁,其快速發展,可以使農民能夠方便地獲得農業生產技術和市場需求信息,從而引導農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組織生產,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克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
4.農村城鎮化有利于提高農民素質。馬克思經濟理論把人作為發展的主體。農業要實現現代化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城鎮是農村的文化中心,既是現代文明的載體,又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是聯系城市和鄉村的橋梁紐帶,人口又相對集中。伴隨人口流動和城鎮化,農民的商品意識會大大提高,膽識和進取心會進一步增強。這有利于農民轉變小農意識,樹立起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市場經濟意識、法制意識、道德意識、開放意識。目前,許多小城鎮通過舉辦各種培訓班、服務咨詢站,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技術水平。城鎮“新移民”的后代將是新一代市民,他們在生理、文化等方面的素質因為父母的市民化而得以提高。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直接受到現代工業和城市文明的熏陶,開闊了視野,學到了本領,不少人賺到錢,學到了本領后回鄉創業,成為了農民企業家。
5.農村城鎮化發展是推動鄉鎮企業的發展的客觀基礎。鄉鎮企業是農業現代化的載體。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實現集約化經營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調整布局,逐步向城鎮集中,要把鄉鎮企業連片發展與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這樣才能提高整個鄉鎮企業的生產能力,逐步形成規模效益。首先,將分散的鄉鎮企業向交通方便、基礎設施較完善的小城鎮適當集中,可以充分發揮城鎮的聚集效益,可以集中治理環境污染問題,可以減少對耕地資源的占用,從而提高鄉鎮企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其次,實現鄉村工業向城鎮聚集,可以使鄉鎮企業突破社區的局限,使農村市場從彼此封閉、分割的格局轉變為開放、統一的市場,有利于一些好的企業脫穎而出,形成一定的規模,實現產品結構的升級,推動農村工業邁上新的臺階;再次,鄉鎮企業向城鎮集中,帶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可以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二)農業現代化對農村城鎮化的作用
1.農業剩余是城鎮化的首要條件。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因而也是農村城鎮化的基礎。農業發展是小城鎮形成的先決條件。農業生產向現代化發展的過程,意味著它為非農產業提供農業剩余的水平不斷提高。馬克思認為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帶來了農業剩余產品,而農業剩余產品是一切分工的基礎,是非農產業從農業中獨立出來的先決條件。城鎮工業生產的許多原料如棉、麻、絲等都是來自農業生產,沒有農業的發展,工業發展只能是“無米之炊”、“無源之水”。商品糧越多,則工業化進行的速度越快,推動城鎮化發展越快;反之,則必大大滯緩城鎮化的進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就表明了農業發展給予城鎮化的動力的強弱。
2.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城鎮化的催化劑。農業生產產業化的根本任務,就是對農業生產方式的改進,而生產方式的調整,一方面必然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村從單一的農業經濟,向農業、農產品深加工、農業服務體系、農村商業網絡、農業外貿體系、農村第三產業等綜合性經濟轉化,農民致富的渠道也從單一的農業,轉向以農為本,以工促農,以商富農,從而既解決了農業資本和部分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又進一步促進了農產品附加值的提高,加快了農民致富的步伐。另一方面,生產方式的調整也必然造成農村社會關系的變革。人與人的關系不再是在原來小農經濟條件下以血緣、地緣為主要紐帶,而是以資本為紐帶,以經濟關系決定人際關系。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為城鎮的發展提供了資本支持。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需要大量投資、國家的財政有限,在這方面投資極少。而農村工業的發展可以為城鎮建設提供資金來源、由此推動城鎮的發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