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通過對農村土地的小農經營模式、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合作經營模式、公司經營模式和集體經營模式的結構激勵、經營效益和交易成本比較分析發現,五種土地經營模式都不存在絕對的競爭優勢,但存在制約它們可持續發展的共性制約因素和異質制約因素。為此,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路徑選擇應當包括平衡多元生產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完善差異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引導“家庭農場+合作社”土地經營模式的發展和尊重農民選擇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自主權。
關鍵詞: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結構激勵;經營效益;交易成本
作者:周延飛
一、問題的提出
保障糧食安全是目前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也是中國從容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保障,而提高土地經營效率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措施。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土地經營制度的偉大創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各地積極探索新的土地經營模式,多樣性案例不斷出現,如湖北省沙洋縣農地細碎化治理模式、江蘇省射陽縣聯耕聯種模式、四川省崇州市農業共營制、山東省東平縣土地股份合作社、上海市松江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和貴州省塘約村新型集體經營模式等。細究這些不同模式,可以發現它們都是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通過細化產權和重新組合產權來提高土地經營效率。當前需要對農民自發創造的各種土地經營模式進行合理分類,把握這些模式的產權制度基礎和特征,對不同模式的管理效能和土地經營效率進行評價,對長期前景進行預期分析。關于農村土地經營模式,國內外學界基于不同的理論視角、實證分析和地域經驗,提出小農經營模式劣勢論[1-2]、小農經營模式改造論[3-8]、家庭農場經營模式論[9-10]、公司+農戶經營模式論[11]和多種經營模式并存論[12-18]等觀點。除此之外,一些國內學者還提出土地細碎化的治理機制,為優化農村土地經營模式提供前提保障,如“市場-行政-自組織”三元分析框架[19]。但是,關于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系統性分析與比較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對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全面分析與比較研究需要用歷史的眼光,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變遷中尋找規律。以人民公社轉變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識,中國農村土地經營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在此之后的30多年里,新的土地經營模式又在各地不斷出現,表現出復雜紛呈的情景。中國的農民家庭之所以會放棄某種土地經營模式而選擇另一種土地經營模式的根本成因是土地經營產權效率。在這個過程中,土地經營產權效率的結構激勵結構激勵實際上是產權締約的結果,指產權主體在土地經營模式中所擁有的權益份額激勵,包括所得收益份額激勵和發言權份額激勵。
所得收益份額包括固定收益權和剩余索取權。固定收益權是指不管土地經營效益如何,某個產權主體只能獲得事先合約中規定的固定收益。例如雇傭農業工人只能獲得固定月工資,土地轉出方只能獲得固定地租。剩余索取權是指某個產權主體在土地經營模式中的所得收益可以與經營效益關聯,即經營效益越好,該產權主體的所得收益越高,反之則越少。其中的剩余是指扣除生產經營成本之后的純利潤。發言權份額包括決策參與權和剩余控制權。決策參與權是指某個產權主體能否參與土地經營品種選擇等關鍵事項的決策。剩余控制權是指某個產權主體能對土地經營的剩余產生影響并能夠參與剩余的分配。 、經營效益經營效益包括資本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總額空間兩個方面。資本收益率指土地畝均純收益與投入資本之比。同一種經營模式下,受生產經營者素質和社會關系、經營規模和土地租金等因素綜合影響,資本收益率處于動態變化過程中。從長時間段看資本收益率,可以得出邊際效益。資本收益總額空間也可以理解為預期效益,指每種土地經營模式下生產經營者可能獲得的資本收益總額值。
預期效益受土地經營品種、土地經營規模和機會成本影響。就土地經營品種而言,經營水稻和經濟作物的預期效益是不同的,不同類型水稻和不同類型經濟作物的預期效益也存在差異。就土地經營規模而言,經營10畝和50畝的預期效益是不同的。受地理、技術水平和經營者管理能力限制,獲取同樣預期效益的經營規模存在較大差異。
就機會成本而言,作為理性經濟人的農民會比較自己一年務農勞動與從事非農勞動的收入差距,種水稻與種經濟作物的收入差距,一年所得收益與身邊其他農民一年所得收益的差距。這些因素都會構成農民的機會成本。每種土地經營模式下生產力的發展對土地經營模式的選擇和變遷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和交易成本每種土地經營模式從形成到運行都會產生一些難以用貨幣衡量的成本,即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涵蓋市場型交易成本、管理型交易成本和政治型交易成本。農村土地經營模式中市場型交易成本包括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經營者達成合約的成本,生產經營者與上游供應商的交易成本和與下游銷售者和消費者的交易成本。
市場型交易成本分為土地產權類交易成本和產品類交易成本。產品類交易成本是指生產經營者獲取原材料(中間品)和實現農產品價值的成本。管理型交易成本包括生產經營者決策成本、管理人員監督成本、計量與激勵成本和風險承擔成本。政治型交易成本是指政府促成土地經營權流轉合約和生產經營監管與服務的成本。 三者交互影響,綜合作用。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變遷實際上就是土地經營產權效率的選擇過程。本文運用土地經營產權效率分析方法對當前中國不同土地經營模式的經營效率進行全面分析比較,探尋出每種模式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出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路徑。
推薦閱讀:城市土地相關論文投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