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開封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及都城史上均少見。因此,開封的歷史文物、遺跡數量龐大,文物包括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兩大部分,分別具有歷史的價值和革命的意義。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這座城市的歷史文物與革命文物的保護。城市要發展,文物要保護,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是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中要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視角;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建議
一、對文物的保護應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
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的縮影。文物古跡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柱,是名城之名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開封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所憑藉的就是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物古跡。開封歷史上先后有八個封建王朝和一個農民革命政權在此建都,事實上是一座九朝古都。從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直到近現代的革命紀念建筑,上下八千多年,各個歷史階段都保留著富有時代特征的文物遺跡。文物是歷史文化附著在物質上的遺存,是歷史文化的載體,看得見,摸得著,如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碑刻、雕塑、革命紀念物等。開封通過考古發掘找到了北宋東京的皇宮、宮墻、里城、外城、州橋遺址、汴河故道。于是,“開封城,城摞城,地下還有一座城”的民謠,已不再是渺茫的、不可捉摸的神話了。
開封是座頗有名氣的城市,在國內外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每年吸引大量中外游人,旅游事業取得長足的發展。近年來還同日本的戶田、美國的堪薩斯州威奇托市結為友好城市。這一切靠的是什么?并非靠先進的工業、尖端的科學和高大的建筑,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著祖先留下的遺產——眾多的文物古跡。人們說文物是開封的優勢。這話道出了開封“名氣”的真諦,并逐漸被更多的人所認識。繁塔、鐵塔、龍亭、相國寺等文物古跡,是開封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具體的形象化的標志,是古城的旗幟。要保護并建設好歷史文化名城,必須下功夫保護好名城的文物古跡。
二、要把文物保護納入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總體規劃中,以確保名城文物的安全
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把文物保護好可使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更加燦爛奪目,已是無可置疑,但在進行城市建設的時候,新的建筑又往往同文物古跡的保護發生矛盾。文物不能再造,毀之將永遠無法彌補。保護文物難,就難在認識方面。
1988年,當時的國家建設部、文化部在《關于重點調查、保護優秀近現代建筑的通知》中,列舉調查與保護的對象有衙署、橋梁、民宅、庭院、園林、學校、宗教建筑、軍事設施、公館別墅、陵祠、水利設施、著名建筑師代表作品等。這些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近現代建筑物,是近現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在建筑史上還是在中國歷史和文化發展史上都有其一定的地位。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具有自己個性的景觀風貌,從民居到公寓都有著地方的特色。南方城市從建筑形式、布局、裝飾、色調都與北方城市迥異。同是寺觀,南方北方的風格也各有不同。名城建設中應該保持自己不同的格調與風貌。古建筑的周圍和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及歷史地段,也應該成片成段地加以保護,文物的保護與名城的保護和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性工作。因此,“各級人民政府制定城鄉建設規劃時,事先要由城鄉建設規劃部門會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商定對本行政區域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納入規劃”“歷史文化名城建設規劃總的指導思想應該是:既要符合現代化生產、生活的要求,又能保持其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的風貌,要保留這些名城固有的合理的總體布局,注意整個城市空間的協調,并把一些有典型意義的地段、街區成片地保存下來,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區,劃出一定范圍的建設控制地帶和禁建地區。通過規劃,把它有機地組織到城市的整體環境中去,以顯示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連續性。”
三、遵守古建筑維修原則,防止文物遭受建設性破壞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文物保護、古建筑維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也吸取一些失敗的教訓。上世紀50年代大修開封鐵塔,政府成立專門機構,邀請建筑專家參加,先行實測,制定具體修葺方案,經各方論證,精心組織施工,恢復了古塔的固有面貌,是開封整修古建筑方面成功的一例。文物修葺是對文物實行保護的重要措施,但如方法不當,反而造成人為的破壞。上世紀70年代維修開封延慶觀,把鐵塔維修工程剩余的建筑材料用于玉皇閣,一是佛塔,一是道觀,陰差陽錯地修了一通,破壞了文物的原貌,不得不予返工重修。開封大相國寺的山門也使用了鐵塔的琉璃構件,雖非佛道混淆,也不符合文物的維修原則。“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筑物、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在進行修繕、保養、遷移的時候,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玉皇閣、相國寺山門維修中的錯誤,是缺乏對文物本身歷史的研究造成的,應引以為戒。但也有在文物維修中熱衷于搞“煥然一新”,以新換舊或以新遮舊,使文物失卻歷史的光輝,我國古代建筑,尤其是寺觀,善男信女們為表達對佛道的虔誠,常常重修廟宇,再塑金身,改變了原貌和風格,使古建筑、塑像、壁畫等的歷史與藝術價值部分地、甚至全部地喪失。我國古建筑專家梁思成曾提出,對古建筑的保護要保持其歷史原貌,維修時要“整舊如舊”,恢復原狀。我們整修加固古建筑,是使其能夠“延年益壽”,并非讓它“返老還童”,更不是隨心所欲地給古建筑添枝加葉、畫蛇添足、弄巧成拙。開封繁塔修繕中,有人考慮為便于攀登參觀,曾多次探討在塔的外檐加設欄桿。開封則堅持維持古塔原貌,沒有改變塔的結構和形象。
四、積極開發、正確使用文物資源,在使用中加強對文物的保護
歷史文化名城都有著相當豐富的文物資源,這是它們的共性和長處,是發展旅游事業、加強對外聯系、搞活地方經濟的有利條件。如何“揚長避短”,發揮文物古跡的優勢,是歷史文化名城求取發展的共同課題。河南洛陽近年來在保護好龍門石窟等文物古跡的同時,還新建了古墓博物館、民俗博物館,重修了白居易墓,建立了白園,并以花為媒,舉辦“牡丹花會”,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人,給洛陽的經濟帶來了繁榮。安陽以被國家公布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積極宣傳安陽的文物史跡,廣邀國內外名流學者,召開殷商文化學術討論會、古都學會,興建殷墟博物苑,倡“中國八大古都”之說,躋身于“八大古都”,大大提高了安陽的知名度。開封近年來整修了繁塔、延慶觀、山陜甘會館,新建了包公祠、博物館,完善了龍亭中軸線上的配套建筑,改造了書店街,建成了宋都一條街,豐富了參觀游覽的景點和內容,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推薦閱讀:文物保護方面論文好發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