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高校思政課是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陣地,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工作內容。但目前高校思政課還存在思想性不深、理論性不足、親和力不夠和針對性不強等現象,是高校教學改革無法回避的問題。知識轉移理論通過研究分析知識轉移過程與影響知識轉移效果的因素,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評價提供了新的思路與理論支持。研究認為,影響高校思政課知識轉移的因素主要是思政課課堂教學、思政教師影響力、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和國家社會的整體認可度。給予的教學改革建議是教學形式的改變應從學生可接受的角度出發,進一步加強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完善思政教師考核制度等措施。
關鍵詞:知識轉移; 思政課; 教學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思政課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不可替代,上好高校思政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是當下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還一定程度地存在課程思想性不深、理論性不足、親和力不夠和針對性不強等問題。課堂教學創新性不足,學生學習體驗不能強有力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問題依然嚴峻。因此,如何通過做好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升高校思政課影響力,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未來高校工作的重點內容。
知識轉移是知識傳遞的重要理論[1]。該理論是通過研究分析知識轉移過程與影響知識轉移效果的因素,建立知識轉移效果的評價體系,影響或改變知識傳授者與接受者的行為,提升整體知識轉移績效水平。將知識轉移理論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有利于分析大學生對思政課知識接受程度的影響因素,進一步通過教學改革手段提高知識傳遞效率,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在新的角度提供理論依據。
一、高校思政課知識轉移存在的問題
高校思政課堂是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陣地,其講授與轉移的知識內容分為顯性與隱性兩大類別。顯性知識是課堂上思政教師講授的,浮于思政元素表面的課程內容知識。而隱性知識是寓于思政元素之中,旨在引導大學生價值觀、傳導主流意識形態和鍛煉研判錯誤觀點與思潮的邏輯思維能力。習近平同志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這對我們以知識轉移原理為基礎,通過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升知識轉移績,提供了理論支持。然而在實際思政課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一)思想性不夠深刻
思想性是思政課影響力的主心骨。依據文化理論研究[2],沒有深刻的思想性的講授,就不能引發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文化體驗,學生也就不能很好的根據教師講授的知識內容進行思考與訓練。因此,思政課深刻的思想性,是將課堂講授知識真正觸及學生內心的“魂”,促進知識入心入腦的關鍵所在。在教學改革當中,一些教師存在僅注意教學方式的創新,卻對講授內容的思想深刻性并不重視,這樣的結果是學生可能在課堂上與教師互動有來有回。但思政課的價值引導、傳導主流價值觀等目的難以達成,學生關注點是教師教學形式的創新,而不是知識本身。
(二)理論性不夠充足
理論性是思政課影響力的血肉。課堂上沒有透徹的學理分析,沒有徹底的思想理論,就難以真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難以將思政課知識真正傳遞予學生。任何事物,沒有理論的支持,就難以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更難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理論性是鑄造學生內心“魂”的材料,將知識轉化為自己所用的關鍵所在。在教學改革當中,一些教師存在將課程案例、知識點等課堂內容進行簡單的堆砌,難以用理論形成自身課堂內容的邏輯自洽,學生的關注點在于課堂零星的案例與知識點,而不能對碎片式的內容進行串聯,缺乏對課堂整體性關注。
(三)親和力有待提升
親和力是思政課影響力的經絡。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內容,而兩者的自然銜接的關鍵就在于親和力的提升。教師堅持以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的特點為出發點來設計教學目標、課程設置等關鍵教學環節,對暢通知識轉移通道,提升思想性與理論性的整體性合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親和力是啟動學生燃“魂”的開關。在教學改革當中,一些思政課存在親和力不足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思想教師隊伍年輕化程度不足;院校對教師隊伍建設不夠重視;制度建設不夠健全等問題還需更高層面的頂層設計予以支持。
(四)針對性不夠強
針對性是思政課影響力的方向。針對學生思想上存在的“痛點”,注重啟發性教育,對學生關注的大政方針與時事熱點,作徹底的剖析與講解,直面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繞不過的問題,旗幟鮮明的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是完善學生內心“魂”的重要補充,對知識轉移績效的提升也起到了幫助的作用。在教學改革當中,當觸及學生關注的敏感問題,教師避之不及,課程內容遮遮掩掩,是無法真正上好思想政治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這些內容需要更多的理論研究與教師本人的知識內涵提升。
二、影響高校思政課知識轉移的因素
影響高校思政課知識轉移的因素,是研究知識轉移理論在高校思政課中的作用的重要內容,這為建立模型、設計調查問卷與整理歸納反饋等一系列后續研究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依據調查研究反饋結果來看,影響因素主要存在于:
(一)思政課課堂教學
教學影響知識轉移績效是學界公認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然而教學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包含了太多內容,邊界如果無限擴大最終反而無法研究教學對知識轉移的影響。目前來看,研究宜將教學因素拆分成以下幾個子因素進行研究,一是教學形式的因素,即思政課教師所采取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方法。例如MOOC、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無論如何去組合課堂教學形式,知識轉移績效的水平依然是評價形式組合的重要指標;二是教學內容。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不純粹是教學目標所指定的知識內容,更是跨學科相關內容對本學科教學內容的補充。例如培植愛國主義的教學目標,需要很多不僅是體現愛國主義的例子來支撐教學,可能還要在對狹義愛國主義的概念進行拓展,收集更多的愛國主義案例。
推薦閱讀:思想政治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