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當前,我國能源效益持續下降,環境污染治理進入攻堅階段,溫室氣體減排仍未達峰。“十二五”和“十三五”實踐表明,環境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了能源結構優化,而能源結構優化則有效減少了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歐盟經驗表明,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可實現三者協同治理。未來,我國可以通過大力提高能效,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制定三者協同治理的制度規范等措施實現三者協同治理。
關鍵詞:能源 環境 氣候變化 協同
一、引言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臭氧和顆粒物造成的大氣污染對人類健康、環境、經濟和食品安全都帶來了較大的影響,這些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于化石能源的生產和消費。不僅如此,2014年,能源排放占據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73%[1]。為此,美國、歐盟和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大幅度降低了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占比,從而顯著改善了空氣質量,并降低了溫室氣體排放。我國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采取了多項措施治理大氣污染,其中重要措施之一是發展清潔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化石能源仍是主要一次能源,因此,進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盡快降低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費占比,是我國大氣污染防治與碳中和愿景的必然要求。
二、我國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一)我國能源消費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2019年全國能源消費量達到了486億噸標煤,比上年增長33%。其中,煤炭消費量約為393億噸,比上年增長10%;石油消費量達到66億噸,比上年增長68%;天然氣消費量306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86%;全社會用電量達到72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45%。我國能源消費對外依存度高,2019年石油對外依存度708%,天然氣對外依存度43%[2]。能源結構不合理,化石能源占比為847%,尤其是煤炭占比仍高達577%,這給我國環境保護和溫室氣體減排帶來巨大壓力,也給能源轉型和能源革命帶來巨大的挑戰。
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效益持續下降。我國單位GDP能耗依然落后于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根據2016—2019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2016—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十三五”的前四年,我國GDP平均增速為66%,能源、電力平均增速分別為31%和61%,平均能源、電力消費彈性系數分別為047和092,均高于“十二五”,我國的能源效率提升和產業結構調整尚未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需要進一步優化和提升。
能源技術和能源裝備仍有較大上升空間,在頁巖氣開發、能源梯級利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應用、清潔供熱、儲能、能源互聯網等方面,我國距離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能源轉型。
(二)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圍繞大氣污染治理,我國于2013年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于2018年發布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2019年底,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PM10濃度下降到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20%;在全部城市當中,有466%的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了國家標準[3]。
當前,全國大氣環境質量平均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重點地區改善明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與美麗中國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與人民的期望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局部地區的秋冬季節仍會出現大氣重污染現象;二是區域進展不平衡,部分地區工作相對滯后;三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公路貨物運輸為主的運輸結構尚未轉變,污染物排放量大,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總體形勢依然嚴峻。
大氣污染治理進入攻堅戰[4]。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推進,我國大氣污染治理逐漸進入攻堅階段和深水區。主要表現在,一是PM25的來源從揚塵、粉塵、煙塵等一次源轉變為臭氧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二次源,治理難度增大;二是末端治理措施已不能滿足大氣污染治理的需求,需要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尤其是要對能源結構調整和優化,從根本上解決污染源的問題,從源頭上消減污染物排放量。
(三)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從圖1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來,隨著能源消費總量的增加,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在2000-2013年持續增加,在2014-2016略有下降之后,從2017年再次攀升,到2019年排放量達到了9719億噸二氧化碳。當前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占全國總終端耗65%(包括建筑業的第二產業為675%),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部門[5]。我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2014年為2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根據溫室氣體效應折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甲烷、氧化亞氮、含氟氣體的比例分別為57%、31%、12%,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占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6%,且占比呈現增長態勢。
[KH*4/5]
[PS19.EPS,BP]
[TS(][HT5”SS][JZ(]圖1 我國歷年溫室氣體排放量[JZ)][TS)] [KH-1][KH*4]
[HT6SS]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等數據計算所得。 [KH*4/5]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的積極立場,我國將采取更強力的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從排放量來看,根據全球碳計劃組織(GCP)研究,2017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全球第一,超過歐盟和美國排放量之和,并且排放量仍在增加,還未達到峰值,我國要實現碳中和,需要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遠超過其他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跨度來看,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家于1980碳達峰,到2050年碳中和,時間跨度大約70年。美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于2007年碳達峰,到2050年碳中和,大約有43年的窗口期。而我國從2030年碳達峰到2060年碳中和,只有30年,時間跨度短于其他國家,意味著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付出比發達國家更大的努力[6]。
推薦閱讀:新能源發電論文如何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