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人工智能的發展,既為圖書館知識服務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論文在闡述人工智能與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未來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識服務轉型趨勢,構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圖書館知識服務框架,并提出了人工智能環境下的知識服務發展對策,為公共圖書館將人工智能融入知識服務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人工智能 知識服務 個性化服務 智慧館員
在圖書館知識服務的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也得到了推廣應用,在語音識別、智能檢索、自助查詢、圖書定位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無論是對于讀者還是圖書館員,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現時間較晚,理論研究也尚處于初級階段,圖書館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知識服務還需要完善,智能化程度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圖書館在“智能管理,智能服務”發展的大趨勢下,需要根據自身的運營模式和發展需求,進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知識服務中的應用廣度和應用深度,提高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推動知識服務的智能化發展。
1 人工智能與圖書館知識服務概述
人工智能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1950年,是由圖靈提出的一種判斷機器的智能程度的方法[1]。到了20世紀70年代,有學者提出用數據驅動人工智能的理論,但當時大數據的發展還比較滯后,因此這一理論并沒有得到迅速發展。直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大數據技術的成熟,人工智能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新時期[2]。當前,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的主要領域包括語言處理、智能搜索、信息處理、邏輯推理等,通過運用計算機技術模擬人類大腦處理問題,讓硬件擁有能夠代替人類部分勞動的智慧[3]。人工智能被運用在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場景中,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社會的運行效率。
隨著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圖書館的服務正在從單純地提供文獻,向提供知識發展。1997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將知識服務引入圖情領域,提出知識服務即針對用戶的需求,整合各種隱性和顯性的知識,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過程[2]。圖書館本身擁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及具有專業素養的館員,能夠通過對信息資源的整合與挖掘產生知識產品,提供知識服務。
人工智能應用于新一代知識服務,能夠優化知識的生產,同時也可用于用戶需求分析,實現更加精準的個性化服務?;谌斯ぶ悄艿男屡d知識服務模式在知識組織的方式上,運用了知識圖譜等新興手段,并融合了以深度學習為典型的認知計算模式[4],能夠提升傳統機器算法的精確度和智慧化程度,以更高的效率有機整合各種知識和信息。在用戶分析方面,智能穿戴、人機交互、情境感知等技術的應用,能夠收集更為詳細的用戶數據,生成精準的用戶畫像,幫助圖書館掌握用戶的需求和偏好,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人工智能能夠替代部分簡單、重復的人力勞動,有效減少人力和物力成本,使圖書館能夠集中精力優化產品和服務。
2 人工智能助力圖書館知識服務轉型
人工智能的發展,驅動了圖書館知識服務的轉型。在數據的驅動下,信息資源、圖書館員和讀者之間的協同進一步深化,從而使圖書館為用戶提供知識服務的方式更為多樣化,針對讀者需求的個性化服務更為精準,能夠基于用戶所處的場景提供泛在化的即時服務,并實現知識服務的共建共享。
2.1 更為多樣化的知識服務方式
融入人工智能的圖書館知識服務將得到重塑,圖書館為用戶提供知識服務的方式更為多樣化,讀者將獲得更為豐富的知識服務體驗。第一,提供服務的主體將更加豐富。融入人工智能的圖書館知識服務,將不僅僅由館員作為提供服務的主體,各種智能化的自助終端、智能設備和App也將承擔向讀者提供服務的任務。這些融入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工具,既能夠幫助館員分析讀者需求、整合文獻資源,也可以直接成為服務用戶的主體[5]。第二,圖書館將基于圖像和語音識別提供知識服務。過去,用戶主要通過輸入文字檢索信息,或是通過與咨詢館員的交流獲取服務。人工智能在圖像和語音識別技術迅速發展的基礎上,使用戶通過輸入圖片或者語音的方式進行檢索都可以得到相應的結果,優化了用戶體驗。最后,知識服務的自動化程度將進一步加深。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圖書館步入信息化時代,未來將在進一步完善紙質文獻數字化工作的前提下,建立共建共享的電子資源庫,并通過計算機實現信息資源的檢索和借閱,實現基本知識服務的全自動化。
推薦閱讀: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會展業務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