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防城港位于廣西北部灣沿海區域,防城港有著十萬噸級的深水港碼頭,也擁有眾多的古鎮與海灘公園。發展海洋旅游需要依托防城港市本地特色的海洋文化與人文文化,借助現代海洋旅游案例模型,構建一個結合生態環保、現代漁業、海運物流、人文交流的新型防城港市旅游業發展規劃模型。
關鍵詞:防城港市;海洋旅游;發展淺析;模型
1. 防城港市環境分析
1.1自然環境分析
防城港市地處中國南端,與越南等國接壤,而且毗鄰大海。防城港市總面積618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584公里,陸地邊界線達230多公里,包括漢、壯、瑤、京等21個民族,少數民族占據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1]。防城港具有優良的海域經濟流通系統,自國家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后,防城港市作為北部灣發展地域中重要的地市開始了迅猛發展,而且逐漸發展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第四級的核心源頭。
沿海“三灣三島”構筑起景色各異、具有異域風情的特色海岸景點[2]。這里沿海岸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紅樹林、古榕樹等特色植物。北侖河紅樹林保護區就此類特色展示的最佳地區之一,這里包含了大量具有海灣特色的環境特點,它還包含了民族學、風水學、生態學等學科的文化與科學基礎。白浪灘是防城港市目前開發最為完善的景點之一。而僅僅七公里外的怪石灘卻呈現出不一樣的自然地貌——海蝕地貌。在如此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態下,鑄就了防城港市海洋旅游的基礎。
1.2人文環境分析
防城港旅游業原始積淀非常深厚,京族文化作為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對海洋文化具有無與倫比的掌控力。京族具有獨特的漁村文化、飲食文化與藝術文化,通過海洋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式,對整個城市建筑風格的規劃與改造,營造出專一獨特的城市風格。防城港具有六個古鎮資源,具有形態各異的建筑樣式,具有濃郁獨特的客家文化,古戰場文化、唐氏家族文化等等。
2.海洋旅游特點分析
2.1社會背景分析與產業分析
防城港位于北部灣區域最接近東盟的位置,面向東南亞的國際貨幣結算中心也將設立在這里。截止2017年,北部灣四個城市的區域經濟協同程度逐年遞增,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發展過程中,高度協調的物流業也為防城港市的海洋旅游產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隨著物流行業的繁榮,海洋旅游產業鏈也隨之鋪展開來[3]。物流帶來的充足便利可以大幅削減零售業商業成本與商業運作成本。讓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產品可以通過更為便利的手段輸出到世界各地。
而因為各類指標的趨同,也會給北部灣幾個城市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困擾。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個城市在地理位置、區位優勢、經濟結構、城市目標、文化淵源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趨同性,使得這三個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容易導致同質競爭,阻礙了它們各自的有序優質發展[4]。
2.2本地海洋旅游缺陷
防城港雖然有非常良好的環境生態和原始積淀,但因為其發展時間短、資金短缺等客觀原因導致行業發展略顯緩慢。有以下幾個缺陷:
海島資源開發深度不夠。江山半島、企沙半島以及周邊未開發的荒蕪島嶼基礎設施非常薄弱,部分島嶼還處在完全空置的狀態。而已經開發的企沙半島也因為其基礎設施薄弱,無法突出其半島優勢[5]。因為住宿設施與餐飲店鋪的規模較小規格較低,無法吸引客戶到來,也因為相關設施的建設不到位,無法做出響應的推廣措施與擴展手段。
景點同質化嚴重。防城港市內擁有大范圍的紅樹林生長區,而眾多景點都以紅樹林等自然體征為發展標志。但因其觀賞效果與游玩體驗幾乎相同,導致了用戶除了對出色的原始生態的贊賞外沒有其他重點印象。由于沒有固定的旅游文化作為行業支撐,導致各海洋旅游景區生命周期短暫。
相關從業人員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中,防城港市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口占據92.8%,而防城港海洋旅游行業的從業人員也大多來自本地原住居民,這邊充分說明了防城港市從業人員的高學歷人才的欠缺,也間接影響到了各個旅游景點的重郵率與產品推廣。
3.矯正對策與管理建議
3.1旅游特色確立
如何開發出讓大眾都可以無障礙參與的景點文化才是海洋旅游的重中之重。而防城港市具有大量天然海濱浴場與可供游玩的海岸線,海濱浴場與沙灘娛樂是可以讓全部游客都參與進來的旅游項目。在環境規劃過程中,可以將企沙半島周圍未開發的荒島利用起來,建立一個生態與人文共存的旅游體系。
現有的旅游體系中,將旅游線路簡單的規劃為島嶼與沙灘觀光——東興購物——越南旅行。而在未來的體系規劃中,需要將防城港并入北部灣體系中,并以此開發出北部灣海灣線路(文化線路、地貌線路等等)。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國高收入人群對休閑消費的需求逐年增加。防城港海洋旅游業可以與他國進行旅行合作,將大頓量級豪華游輪引入旅游體系之中,合理運用中國西海岸的海域深度。而隨著這樣的高端海洋旅游線的設計產生,周邊海洋貿易與物流產業資金流也會隨之流動起來。結合國家旅游發展方針,開發出關于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國際旅游線路,構建起對較高收入人群的對口消費體系,實現對各級收入人口消費體系的全覆蓋。
3.2打造文化旅游線路
防城港市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古代多元文化的重要集散地。防城港可以在這里重新開辟新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旅游項目。通過效仿當年的舊式帆船,周游各個古老消費品集散地,然后通過導游的講解與實際的航行體驗,讓游客體會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盛世。也可以與更遠一些的國家合作,效仿鄭和下西洋的航線與行程,與當年舊朝廷相互來往的古國進行歷史探尋式的訪古旅游。
此外,在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過程中,可以整合其他國家的旅游文化,如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融合文化等,包括佛教、印度教、天主教的教義文化也可以通過構筑生態來讓游客進行觀賞體驗,而與馬來西亞等成型的多元化城市合作,也可以構筑從古代至現代的文化變遷歷史與社會演化。既可以增進行業與行業之間的粘合度,也可以通過戰略合作達到多邊共贏的商業生態中。
參考文獻:
[1]古小松.對防城港市發展旅游業的思考與建議[J],東南亞縱橫。1998-12-30.
[2]粟建勇;覃敏良.廣西北部灣海洋文化旅游開發與精準扶貧耦合的困境及破解路徑探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5.
[3]郭建,防城港打造海洋文化名市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06-01.
[4]高世奇;朱俊;翁世洲. 北部灣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調性發展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9-03.
[5]陳銘斌;郝革宗.防城港市的旅游資源及開發意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2-30.
作者:韓周子
推薦閱讀:民間文化旅游雜志文化類期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