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農村是法治建設相對薄弱的領域,“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法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保障,必須加快完善農業農村法律體系,同步推進城鄉法治建設,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農村;農村治理;法治建設
引 言
在農村地區,接收新事物緩慢,法治意識薄弱,甚至是缺乏法律常識,沒有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治理的能力,那么對于新農村法治建設來說更是難上加難。農村是我們黨執政大廈的地基,因此,要堅持鄉村振興、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
一、農村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空心化,居民法律意識淡薄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向往城市的生活,特別是經濟落后的西部農村,為了過更好的生活,外出打工,接受新鮮事物,很多農村形成空心化。多數外出務工農民無力、無心法律知識學習,對農村法治建設漠不關心,留守村民多為老人、婦女,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接受能力低,加之農村學校法制教育匱乏,使農村居民法律意識淡薄形成惡性循環。村民對自身享有的權力不了解,對法律法規認知不清楚,很多如《勞動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健全的、完善的、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在農村形同虛設,無法用法律的武器,維護正當的權益。
(二)缺乏法律信任,法治運用能力弱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農村法治的主體是村民,但我國很多地區在長期以來的人治思想影響下,村民遇到問題后第一解決方式是找村干部或家族影響力較大的村民,而不是通過司法途徑維權,人治先于法治。同時,由于部分基層執法人員法律知識素養水平不足,違規執法、機械執法、隨意執法、暴力執法屢見不鮮,人為設置司法障礙,在土地房屋征用拆遷、耕地占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法律的權威性不能通過行政執法、司法執法得以有效體現,群眾法律認可度低,缺乏法律信任感,在選擇法律途徑時心存戒心,作為法治的主體,缺乏法治行為主動性,無法發揮法治的關鍵性作用。
(三)農村法制不健全,移風易俗阻礙法治進程
近幾年,中國涉農問題立法的數量不斷增加,立法質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目前中國關于三農的法律仍然存在大量的盲區,有些條文的可操作性也不是很強。還有很多農村風俗習慣引導著村民的行為,在出現的時候往往不會想到通過法律的武器來維權,而是依靠宗族、風俗習慣。甚至在處理糾紛時,就有村民直接搬出移風易俗,無視法律的存在,甚至有時會引起村民的集體上訪,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
二、對農村法治出現問題地分析
(一)農村經濟發展疲軟,法律需求少
經濟發展水平低是導致農民法治意識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經濟水平的不發達,村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愿意去學習法律知識。另一方面自給自足的封閉式生活方式使村民對法律需求少,有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還停留在“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最樸素的觀念上,人情重于律法。
(二)法治宣傳不到位,獲取渠道單一
首先農村地區的普法宣傳不到位,通常只是簡單地分發法治宣傳手冊、掛橫幅、喊口號等形式,宣傳走過場、流于形式,沒有進行深入的講解,內化于心。其次現農村居住居民多為留守的老弱病殘幼,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村民不會仍然使用網絡、手機,獲取法治知識渠道多為看電視,而看法制欄目的少之又少,渠道單一,信息有限。再次農村法制教育欠缺,中小學未設置專門的法制教育課,已開設的道德與法治也更多偏向道德,真正的法治教育很少。
(三)基層執法監督缺乏,約束力不強
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農村已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法治監督體系,但延伸到鄉鎮、村級,農村信息技術發展落后,基層監督制約執法人員少,一個基層司法所一人身兼數職,一個農村派出所管轄幾個鄉鎮,法律服務、援助向基層延伸不夠,政務公開、村民自治等形勢大于內容。老百姓本著“民不與官斗”的封建思想,漠視律法,對賄賂選舉等違反法律法規行為視而不見,形成政治冷漠現象。同時農民作為被管理者,在監督和舉報后,害怕被報復,使得監督成本增高,對賄賂選舉等行為置之不理,無法起到全民監督作用。
三、對于農村法治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農村法治運行機制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健全農村法治運行機制。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讓行政機關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讓行政相對人法無禁止即可為。推行行政程序法制化,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理念。堅持村民主體地位,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動的村民自治機制。推行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必須樹立良好基層政府形象,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嚴格執法、公正司法。
(二)發展農村市場經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市場經濟是一種法治經濟,法治的發展程度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要以鄉村振興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村產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農村市場經濟,擴大法治需求,提升農村法治建設內動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旅游、休閑康養、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實現嚴格結構升級和轉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經濟發展保障農民就業、家庭增收、生活富裕,實現農村經濟繁榮,縮小城鄉差距,建設推動農業功能向法治拓展,大力提升農村法治化水平。
(三)建成全民守法法治文化
堅持法制教育和法治實踐相結合,加大全民學法普法力度,推進建成全民守法的法治文化。首先要抓住關鍵少數,著力加強基層專門法治隊伍建設,教育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提升基層領導干部法律意識,提高運用法律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正確引領農村法治建設,讓農村居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其次要加大村民學法普法力度,創新普法工作方式,加強新媒體新技術的深度運用,增加普法欄目的宣傳,推進法律援助進村、法律顧問進村,讓典型案例依法公開處理成為全民法治教育課,以案釋法。最后要強化學校普法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讓法治文化進入千家萬戶。
農村法治建設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尤其是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時期,我們要腳踏實地抓好農村法治建設,健全農村法治運行機制,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發展農村市場經濟,堅持法制教育和法治實踐相結合,提升農村法治化水平,形成全民守法的法治文化,為建成法治鄉村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曾福生 蔡保忠. 以產業興旺促湖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8(2):6-6;
[2] 唐克軍 但鈺. 新時代鄉村治理中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路徑探微.決策與信息(上旬刊),2019年;
[3] 穆福山 曾紹春.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法治意識的培養——對河北省青龍縣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法治意識的調查,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
作者簡介:胡小青
推薦閱讀:法律方面國家級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