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旅游者越來越重視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各地鄉村旅游要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重視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蘇南地區鄉村旅游資源豐富,但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對文化資源內涵挖掘不夠、產品鄉土特色不明顯、缺乏體驗性等問題,應通過加大非物質文化資源開發力度、突出特色鄉土文化和加強旅游產品文化體驗性等措施,不斷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鄉村旅游;文化資源;蘇南地區
1 蘇南地區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類型
蘇南是江蘇省南部地區的簡稱,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中心,是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該地區自古便是“魚米之多”、“江南水多”,具有悠久的文化積淀和獨特的鄉村文化,尤其是水鄉文化,集中體現了蘇南地區鄉村文化的特點。近年來,蘇南地區在發展鄉村旅游,尤其是挖掘水鄉文化資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給蘇南旅游業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因此,從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方面對蘇南地區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分析。
1.1 鄉村物質文化旅游資源
鄉村物質文化旅游資源是鄉村勞動人民智慧的外在顯現部分,也是鄉村文化最直接的載體,具有可視性和可觸性的特點,鄉村建筑、田園風光、鄉村紀念品及工藝品等都屬于鄉村物質文化資源。
蘇南地區地處江南平原丘陵地帶,因此其建筑有著典型的江南水鄉的建筑特色,大多臨水而建,淡雅樸素,且以群居村落為主,村落周圍又以鄉村田園風光圍繞。蘇南地區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因此除了種植各類瓜果蔬菜之外,同時還擁有較多的竹林和茶園,成為蘇南鄉村典型的田園風光。蘇南地區也是我國私家園林的聚集地,玲瓏精致、古樸雅致是其的典型建筑特色。
1.2 鄉村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
鄉村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是指鄉村居民世代相承的、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它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手工技能等。
蘇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蘊藏著眾多歷史傳說故事,例如:范蠡西施、梁山伯與祝英臺等。蘇南地區代表性的戲曲有昆曲、常劇、錫劇、蘇州評彈、南京白局、丹劇等,其中昆曲被列人世界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地區自古以來人杰地靈,傳統手工藝發達,擁有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蘇州宋錦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等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蘇南地區的各種節慶活動也非常豐富,人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蘇州角直水鄉婦女服飾、蘇州端午習俗等;列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廟會有:南京地區祠山廟會、媽祖廟會、薛城花臺會,蘇州“軋神仙”廟會,無錫泰伯廟會、惠山廟會,鎮江金山寺水陸法會、華山廟會、九里季子廟會等。
2 蘇南地區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蘇南地區雖然擁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經過數年發展也取得的一定的初步成就,但對其文化旅游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挖掘方面做得顯然還不夠。
2.1 深層次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蘇南地區的鄉村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在對其開發過程中大多是停留在表面淺層文化的開發,未深入挖掘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對于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開發更是稀少。目前蘇南地區的鄉村旅游開發雖然已經注人了一定的文化資源,但是大多是以物質文化資源的開發為主,對其當地的歷史文化、藝術文化、節慶文化等都未進行充分挖掘。蘇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不但數量多,而且等級也很高,除了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之外,還有不少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這些資源并未得到重視,因此一些非物質文化資源甚至處在后繼無人、甚至瀕臨消失的狀態,而旅游者也無法在旅游活動中感受到這些文化資源,會覺得產品單調缺乏內涵,從而降低產品的吸引力,對該地區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也會產生影響。
2.2 鄉土文化特色不明顯
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重點應體現其特有的鄉土文化,都市居民選擇鄉村旅游主要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暫時逃離城市的緊張生活,尋找與城市生活有著較大差異性的體驗或經歷,他們希望能感受到真正的鄉村生活。但是目前蘇南地區大部分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并未將當地特有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依然盲目的開發傳統的“農家樂”形式的旅游產品,但是“農家”的鄉土特色越來越淡化,越來越城市化,主要體現在農家菜的食材不能體現當地農家特色;住宿設施環境標準化,類似于都市小旅館;娛樂方式單一,甚至演變成以棋牌娛樂為主的活動方式。這些都與旅游者想要體驗的真正鄉村生活的相去甚遠,導致一些真正想要體驗鄉村文化的旅游者望而卻步,不利于鄉村旅游的長期發展。
2.3 缺乏體驗性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旅游者對于該類型旅游活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再單純的只想欣賞鄉村田園風光,更希望能體驗田園生活、了解當地文化。因此對鄉村旅游的活動方式的追求也從原本的觀光度假型的旅游方式,轉變為沉浸式體驗性的度假旅游方式。但是蘇南地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大部分開發商依然采取較為保守的觀光型的模式,即在充分挖掘鄉村田園風光的基礎上打造一批以休閑觀光為主的生態農莊或農業生態園等鄉村旅游景區,主要以農業觀光來吸引游客,不注重鄉村文化資源在整個旅游過程中的體驗,旅游者體驗度和參與程度都不高,無法滿足旅游者對鄉村文化體驗的需求。而文化旅游資源尤其是非物質文化資源,往往不是靠單純的看或者聽就能讓旅游者體驗的,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或者手段讓旅游者能夠沉浸其中或者參與進去,才能滿足其對鄉村文化體驗的需求,從而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3 蘇南地區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對策
3.1 加大文化內涵挖掘力度
蘇南地區鄉村旅游要想進一步發展,就要重視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不能讓鄉村文化只浮于表面。在開發過程中尤其要重視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首先要善于將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結合。例如蘇南地區有著豐富的名人文化,不僅是歷史上眾多名人的故鄉,也有很多與名人相關的歷史典故和傳說,在開發過程中可以將一些景區和名人故居和與之相關聯的名人文化充分聯系起來,讓旅游者在參觀游覽過程中能夠加深對其的印象。其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一方面可以通過建立博物館的形式將其系統的展現出來,另一方面可以將其以一種旅游活動的方式展現出來,尤其是一些藝術文化形式的旅游資源,例如:刺繡、惠山泥人制作等,都可以通過讓旅游者學習、參與等動態的方式展開。通過這些方式,可以在將非物質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能夠提升旅游者興趣,另一方面在進行文化宣傳的同時,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使其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實現鄉村旅游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推薦閱讀:旅游經濟學論文發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