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在“健康中國”背景下,如何將健康管理與社區體育有效融合,并保障其實施需要構建和完善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保障體系。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國社區體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內涵進行界定,提出注重社區體育與社區衛生結合、多元化服務體系的創新路徑,并從制度體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健康管理、人才培養、經費保障六個方面,初步構建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保障體系,旨在完善相關領域理論體系,為未來實踐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健康管理; 社區體育; 保障體系;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社區體育作為促進我國居民實現健康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建設“健康中國”的進程中應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1]。健康管理引入社區體育正處于萌芽階段,我國社區體育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正逐步開展提供運動處方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規范化管理服務,可使民眾由被動治療疾病變成主動管理身體健康,發展社區體育“互聯網+”、提升體育活動效果、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提高科學健身意識,努力向健康管理、科學評價和醫務監督的層次轉變[2]。因此,如何將健康管理融入社區體育,建立和完善其保障體系并進行實施,使其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指導人們科學鍛煉,并通過健康管理、體質監測、運動能力測評、運動風險評估、體育健康教育、運動營養干預等方式對人群克服“亞健康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與作用。
1、 我國社區體育發展中的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國政府明確了健康路線的制定、發展戰略規劃和頂層制度設計,十九大提出了健康中國戰略,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3]中明確提出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并有了明確的發展規劃。但對如何更好的發展社區體育,暫時還沒有建立組織保障、制度法律、服務措施等保障體系。
1.1、 資金投入相對缺乏
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偏重于競技體育,公共財政對群眾體育事業的投入不足,體育事業的資金來源單一,制約了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造成了我國社區體育保障體系構建速度比較緩慢,構建資金投入不足,社會力量引入不夠[4]。并且我國現有的國民健康體系更側重醫療衛生,在加強醫療衛生建設的同時,忽視了體育對健康的重要作用。
1.2、 相關政策法律法規不健全
目前,由于各級政府對社區體育保障體系的認識不足,在構建過程中未能針對性地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使得社區體育在內部管理和外部結構方面缺少相應的依據和規范[4]。我國多數社區體育政策忽略了社區體育的本質屬性和居民健身的實際需要,缺乏可操作性。另外,社區體育需要體育、城建、規劃、教育、民政、信息等多部門共同協作,政策的不完善導致社區體育發展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能按照政策的要求得到落實。政府、社區、居民之間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缺乏現實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造成政府部門對相關政策的執行情況、執行效果、居民意見等都不甚了解,同時普通民眾對這些政策、法規實際出臺的目的和意義認識不足。因此,制定的政策缺乏系統性、連續性和針對性,政策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5,6]。
1.3、 資源配置不合理、軟硬件設施不完善
目前我國政府逐步加大對社區體育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加了社區體育建設的資金和設備投入,并出臺一系列政策來改善社區體育現狀[7]。但我國社區體育起步較晚,缺乏早期規劃,尤其是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和城市規劃不合理的老城區,社區可以提供的運動場地、器材、設施等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這就直接導致社區體育的發展受到影響。社區體育具有公益性特點,其發展主要依托于國家的支持與幫助,我國社區體育資源配置主要以政府供給為主,企業、社會組織和第三方投入不大。雖然社區體育有部分資金源自社會企業的贊助以及慈善機構的補給,但十分有限,缺乏足夠的場地設備器材等支持,其發展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1.4、 缺乏健康管理、科學化程度低
隨著國家對大眾健身的重視和推廣,普通民眾的健身意識逐年增強,尤其是老年人,更成為我國大眾健身的主要人群。現行社區體育與社區衛生組織融合程度不高,沒有系統化的建立健康檔案、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時缺乏醫學監測與指導,對運動量缺乏量化控制,導致健身效果不明顯[8]。由于缺乏健康管理,運動科學化程度較低導致社區體育發展進程緩慢且效率不高,這也是制約我國社區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5、 社區體育指導缺乏專業人才
我國城市大部分社區目前還缺乏具有普及性、專業性指導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社區體育活動開展和組織有一部分由專門的老師來指導,但大多具有專業性,比如民族舞、拉丁舞、健身氣功等。另外一部分,比如參與者眾多的廣場舞、交誼舞、踢毽子,甚至是爬行、單雙杠等具有危險性的活動大部分都是自發性的,由業余的體育愛好者來組織和教學,由于缺乏專業的指導和督促機制,參與者普遍年紀又較大,這種情況就導致體育活動的質量不高,體育運動效果不佳,甚至由于運動方式不恰當、運動強度過大而引起運動損傷,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體育運動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并且個體差異較大,必修有專業人才進行指導,通過科學合理的運動方式、運動強度、運動量才能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和效果。
2、 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保障體系創新路徑
2.1、 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內涵
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期望每一個社區居民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以及積極的生活態度,這就要求不僅身體上健康,心理和社會關系都要健康。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政府、社區、社會組織以及家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加大社區體育、醫療的投入,完善健康管理體系和健身路徑;社區要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及時發現健康問題,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干預)對社區居民進行健康管理;組織豐富的社區體育活動培養人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增進人際關系,建立融洽的社會聯系。結合現有國內外研究成果,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內涵為:通過社區體育和社區衛生組織高度融合,整合現有資源,為不同類群居民提供公益性、全面性、服務性、保障性以及系統化、多元化和平民化的社區體育服務,注重引導社區體育指導員向社區健康管理師轉變,建立健康管理體系,以運用體育健康知識與技能來提高科學化鍛煉水平和進行體育健康行為[8]。
2.2、 注重社區體育和社區衛生的結合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改變,運動及體力活動缺失,由此引發的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慢性病患者井噴式的增長,給醫療衛生事業帶來沉重負擔,甚至有可能轉化為公共健康危機。在生命全周期過程,如何發揮體育與醫療健康促進的協同效應,成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9]。社區體育服務和社區衛生組織都是居民健康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關鍵。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可以促進社區體育與社區衛生組織緊密結合,使體衛兩大組織形成資源互補,從而大大提高社區健康管理水平,同時可以提高社區居民的科學化健身水平,促使社區居民更深入的認識、理解體育并參與其中,提高人們科學健身的意識,避免盲目鍛煉影響自身的健康。對社區居民進行健康管理,對健康狀況進行定期監測和評估,并提供科學合理的運動方案,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提高生活質量,降低社區居民的患病風險和死亡率,減少醫療衛生系統的負擔,減少政府和個人的醫療支出,緩解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促進每個家庭的和諧健康。
2.3、 多元化服務體系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和參與體育活動熱情的高漲,社區居民活動范圍日益擴大,對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環境,社區體育服務的水平和質量,社區管理、制度實施等都有了更進一步的需求。過去以政府為主的投入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社會公眾對社區體育的現實需求。通過構建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多元主體參與的發展創新模式是最佳的路徑選擇[4]。因此,政府在今后社區體育和健康管理產業中需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理念,通過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配套制度供給、政策保障等主導社區體育創新發展模式的建立。政府指導和資助,社區內學校、體育服務企業、社會體育組織等提供人力和場地資源,社區和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共同管理和發展,社區居民參與與協助。通過這種創新模式向社區居民提供社區體育公共管理、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構建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支撐體系完善的社區體育多元化服務體系。滿足社區居民的多元化體育需求、保障居民均等參與社區體育的基本權力[10]。
3 、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保障體系主要內容
結合國內研究成果從建立健全的法規體系和管理制度、優化資源供給建立滿意度較高的基礎設施、創新服務模式完善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效果、加強體醫結合建立健康管理體系、培養體育與醫療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構建經費保障服務體系六個方面,提出了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保障體系構建的基本框架(見圖1)。
圖1 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保障體系構建的基本框架圖
3.1 、建立健全的法規體系和管理制度
為構建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保障體系,各級政府應以“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為目標,針對區域性特點,立足現實調研,研究出臺具有針對性、合理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法規體系和管理制度,規范體育服務市場,為建立和完善社區體育保障體系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據[11]。建立健全的健康管理法規體系和管理制度,包括法律依據、機構設置、運行保障、價值定位、監督評價、補貼獎勵、行業自治等各方面。法律依據指國家法律和地方性法規對社區居民的健身權益進行落實和憲法保護;機構設置指通過政府協調和溝通來完成社區體育、社區衛生、體育服務企業、社區內學校、社會體育組織等的有效合作,使社區公共服務資源實現高度的開放與共享[12];運行保障指社區體育活動場地、設施、網絡平臺等設施配備以及保障社區體育服務的經費投入;價值定位指社區體育的本質是福利性、公益性和非營利性的,要保障社區居民享有健身的權益,實現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監督評價指對社區體育服務項目設置和服務質量建立常態化、經常化的督查考核評價機制;補貼獎勵指政府為提供體育服務者,包括社區內的學校、體育服務企業以及社區等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經濟補貼,并將該項工作納入構建文明社區的活動中,評估體育服務者在此過程中做出的實際貢獻;行業自治指尊重社區居民體育健身的自治行為,保障社區體育組織的自由發展[5]。
3.2、 優化資源供給,建立滿意度較高的基礎設施
政府應不斷加大對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資源的投入,根據城市發展的整體規劃、社區居民的人口密度、健康服務需求、地理交通,同時綜合利用現有體育資源(公園、體育場館、社區體育設施等)對基礎設施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同時建立社區體育與附近學校、體育服務企業等資源共享體系,促進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另外要建立社區居民健康管理系統,以身體基本情況、疾病及醫療、體質健康監測、體育健身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生活服務等為支撐,建立信息豐富、跨部門的社區體育在線健康管理系統,為社區居民提供集遠程醫療、遠程健身指導、生活服務、健康檔案管理等為一體的優質服務。促使社區體育與社區醫療形成資源共享,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在實際發展中應更多考慮社區居民的健康需求,建設社區居民急需的場地器材、設施及網絡平臺,出臺更加科學合理的投入政策和配置機制,實現社區體育服務資源的均衡配置[13]。通過各方努力逐步建成功能齊全,城市社區全覆蓋、社區居民滿意度較高的基礎設施。
3.3 、創新服務模式,完善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效果
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要求政府和體育管理部門轉變傳統的服務觀念,服務模式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創新服務模式和服務方法,完善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效果。加強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上下聯動、公共服務網絡、資源信息共享平臺等機制創新,滿足社區居民對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差異化需求,為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發展提供保障[13]。
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服務的主要內容為:建立健康檔案,對社區居民的身體基本情況、疾病及醫療、體質健康、運動能力、運動風險、運動營養干預及效果數據進行檔案管理,對社區居民的健康及運動情況有全面的了解,以便對不同人群提供個性化、科學化的社區體育服務;醫療服務,做好社區居民醫療的前置和后延,對亞健康人群、慢性病早期人群及時進行運動及營養干預,降低患病率、延緩病程并降低死亡風險,對重病出院和殘疾人群做好身體及心理康復,減少家庭及社會負擔;體育服務,發放體育教育宣傳冊、開展體育講座、體質健康測評、運動能力測評、運動風險測評、提供運動營養處方、科學健身指導、開展相關體育活動和比賽;生活服務,對接有資質的醫院、康復機構、家政、超市、企業商鋪等,為有需要的社區居民提供居家醫療、養老、家政、康復運動、生活物資配送等服務[14]。
3.4 、加強體醫結合,建立健康管理體系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對健康的重要性。為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政府需加強醫療衛生和體育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將發展社區體育與社區衛生服務納入全市社區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并落實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把社區體育與醫療衛生服務融為一體,為實施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保障體系構建科學的體制及制度保障。在社區成立“科學健身基地”,通過具有醫學和體育專業知識的社區健康管理員,指導社區居民科學地參加體育鍛煉,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運動醫療、運動處方的運用和健康促進,促進全民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3.5、 培養體育與醫療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提高服務意識
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保障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體育與醫療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社區體育需要具備組織管理、一定的醫學基礎、運動科學、運動營養、運動損傷防治、運動康復等專業知識,同時具備一定的社區體育活動開展和指導能力,現代網絡知識等體育專業人才。因此針對現如今社區體育人才的需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人才培養。(1)在培養全科醫生的基礎上,加強其對體育健身指導知識方面的教育,掌握必備的運動、營養、康復、訓練等體育知識;(2)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與課程制度、加強醫學和運動處方方面的知識;(3)各高校調整社會體育學、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等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鼓勵醫學院校與體育院校通過聯合辦學、聯合培養等方式,培養出具備醫學和體育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另外,在具有完善的、長期的合作計劃和規章制度下,可以加強高校、企業和社區的人才共享,給予社區居民健康服務的同時還可以完成相關科研和人才培訓。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人才培養,必定可以滿足當下社會的健康需求,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科學、合理、有效的體育健康服務。
3.6 、完善經費保障體系
國家和地方財政要加大對社區體育的扶持力度,加大經費投入并進行資源統籌,逐步完善社區體育的設施建設。體育主管部門根據分配規定使用體育彩票公益金;社區體育協會撥款;建立社區體育發展基金;引入社會資源,通過企業、私人、海外人士贊助的形式提供資金保障;鼓勵社區體育組織、民間社團通過活動組織、廣告贊助、演出等形式自給自足。通過以上幾種形式構建社區體育經費保障服務體系,豐富社區居民體育活動形式,建立社區體育的良性循環。
4 、結語
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保障體系構建是促進健康管理和社區體育有效融合,保障社區居民公平健身合法權益,提高居民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標的民心工程。將健康管理的理念引入社區體育,通過創新服務模式和完善保障體系為社區居民提供公益性、全面性、服務性、保障性以及系統化、多元化和平民化的社區體育服務,建立健康管理體系,運用體育健康知識與技能來提高科學化鍛煉水平并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
世界范圍內的冠狀病毒疫情對健康管理和社區體育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和發展思路。我國抗擊疫情的階段性勝利和有效的社區防疫措施是分不開的,社區是管理國民健康的基層單位,證明本研究所提出的發展思路是可行的,未來還需要在模式的構建、執行和保障方面結合不同地域、經濟發展水平提出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的方案。
參考文獻
[1]邢中有,楊明.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研究[J].延邊黨校學報,2013,29(2):53-58.
[2]劉靜.健康中國:轉變健康管理模式,打造全程關護系統[N].中國經營報,2016-01-04(B11).
[3]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10-26(001).
[4]黃健,曹軍,黃義軍.“健康中國”背景下健康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保障體系構建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3):295-299。
推薦閱讀:小學體育職稱論文發表在哪個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