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沒有足夠的人口集聚,兵團的特殊作用就難以充分發揮。要充分發揮兵團的特殊作用,增強其綜合實力是關鍵,而兵團的綜合實力之一,就是來自人口的規模、結構和素質。本文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的歷史、地理背景,兵團成立以來人口發展所經歷的五個時期,兵團人口發展的主要特征、對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和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路徑選擇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 人口發展; 時空變遷; 路徑; 兵團;
人口是一切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基礎,千百年來,全球史詩般的人口大遷徙引發了區域興衰、產業更替和霸權更迭。一部新疆開發建設史,就是一部新疆人口的遷徙、流動史;一部生產建設兵團發展壯大史,也是一部兵團人口的遷徙、流動史。歷史反復證明:屯墾興、新疆穩,兵團大、地方強。兵團人口發展事關國家安全、新疆穩定,事關民族團結、經濟繁榮,事關兵團在新時代履行“穩定器、大熔爐、示范區”三大功能和發揮“調節社會結構、推進文化交流、促進區域發展、優化人口資源”四大作用。
一、兵團成立的歷史、地理背景
1949年9月,在新疆省(自治區成立以前)的原國民黨警備總司令陶峙岳將軍宣布率領全體軍政人員舉行起義,從此天山南北迎來了和平解放。由于當時的新疆經濟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簡單自然再生產形態,生產效率低下、生產方式落后、社會發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各族人民群眾生活苦不堪言。為了鞏固國防、建設邊疆、加快新疆省區的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減輕當地政府和各族群眾的經濟負擔,1950年1月,進駐新疆的解放軍官兵將主要力量投入到了生產建設之中,通過大規模興修水利、大面積開荒造田、大力度種糧種菜,當年就實現了糧食大部分自給、食用油及蔬菜全部自給,極大改善了部隊后勤保障和官兵生活。到1953年,新疆軍區所屬的生產部隊已建有軍墾農牧團場43個,擁有耕地77.26千公頃,同時還興辦了大量工業、交通、建筑、商業類企業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事業單位,為生產建設兵團的創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組織和實踐基礎。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駐防新疆部隊的第二、第六軍大部,第五軍大部和第二十二兵團全部,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原國防部隊序列,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接受新疆軍區和新疆分局的雙重領導,其使命就是勞武結合、屯墾戍邊,原軍隊自給自足性質的生產輔助活動轉為正規化、企業化、現代化的生產經營管理,并正式納入到了國家計劃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全國各地大批優秀青年學生、復轉軍人、知識分子、科技人員紛紛加入到了兵團建設者大軍行列,投身到了天山南北、塔河上下轟轟烈烈的大開發、大建設歷史洪流中。
1962年4—5月間,在新疆的伊犁、塔城等地區先后爆發了震驚中外的邊民越境外逃事件(史稱伊塔事件),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安排、部署,兵團黨委立即組織調遣了近2萬名干部、職工奔赴發生外逃事件的邊境地區維護社會穩定和治安,實行以“三代”(代耕、代牧、代管)為主要工作內容的社會管理,并迅速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地區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等長達2000多公里的邊境沿線建立了縱深10公里到30公里的邊境團場帶。這一系列的戰略舉措對于穩定新疆、維護國家邊疆安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工作隊、生產隊、戰斗隊”作用,徹底改善了我國西部邊境的國防薄弱態勢[1]。
“戈壁驚開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濤”,生產建設兵團的創立和發展開啟了人類屯墾開發建設歷史上的輝煌篇章。
二、兵團人口發展的五個時期
1954年10月7日兵團成立后到當年年底,總人口已達17.54萬人;經過60多年的發展,到2019年末兵團人口規模達到324.84萬人,占自治區總人口的12.87%。60多年來,兵團人口發展經歷了高速增長、震蕩波動、改革徘徊、穩定發展和快速增加的五個時期:
(一)高速增長時期(1954—1974年)
這一時期的兵團正處于各項事業的奠基、創建和大發展階段,社會經濟的發展急需大批勞動力和各類建設人才,為了解決大規模開荒和其他各項事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人力資源短缺問題,國家通過鼓勵、提倡并組織各種不同形式的移民來到兵團各師團場、廠礦,包括復員轉業軍人、各類支邊青壯年、自發移民等。從1954—1974年的20年間,兵團人口從成立之初的17.54萬人迅速增加到1974年末的225.71萬人,凈增加了208.17萬人。
在這個時期的前半段(1954—1961年),人口凈增加69.29萬人,平均每年以49.4%的速度增長,這一時期通過組織遷移移民凈增人口61.8萬人、自然凈增(接受自發移民)人口7.49萬人,是依靠國家政策的支持大規模遷移集聚的人口,以機械增長為主。從1962—1974年,在前一階段遷移人口完成定居后,陸續結婚生子,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40‰以上,凈增人口139.5萬人,年平均增長人口10.73萬人,其中遷移增加人口52.6萬人,自然增加人口86.9萬人,自然增長超過遷移增加人口34.3萬人。
(二)震蕩波動時期(1975—1981年)
這一時期兵團人口從1974年末的225.71萬人迅速下降到1976年末的176.06萬人,之后又恢復到1981年末的221.02萬人,人口增長趨勢呈“V”字形變化。主要原因是1975年兵團建制被撤銷后,兵團和各師(市)的工礦電力、交通運輸、建筑工程、商業、文教、衛生、通信等企事業單位,分別歸屬自治區和所在的地州職能部門管理,農牧團場交由自治區農墾總局管理,大量的農墾人口轉遷到了地方,兵團人口迎來首輪負增長。1978年2月,國務院決定對新疆農墾總局實行雙重領導,人口數量不斷下滑的態勢得到遏制,新疆的農墾事業發展開始步入正常軌跡。
(三)改革徘徊時期(1982—1994年)
1982年在鄧小平、王震等老一輩政治家的關心、關懷和推動下,兵團原有的管理體制得到恢復,兵團人口總量當年就達到219.7萬人。但是,在這一時期兵團人口一直在213.9萬人(1989年)和225.6萬人(1983年)之間徘徊。這是由于在兵團創立初期因種種原因來兵團工作就業的許多干部、知識分子以及知識青年和他們的子女,在中央落實回城、平反、糾錯政策的大背景下,紛紛遷返原籍或遷往內地其他城市工作或發展,使得兵團人口出現了較大規模的外遷(孔雀東南飛)現象,從1983年起到1989年兵團出現了人口總量大幅度下降,并呈現連續幾年負增長的人口發展態勢,6年間減少了11.7萬人;從1990年以后兵團人口發展出現了緩慢的正增長,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也開始了恢復性增長。
(四)穩步發展時期(1995—2017年)
1995年到2017年末,兵團人口總量由228.8萬人增加到300.53萬人,22年人口增加了71.73萬人,人口發展呈現持續穩步增長趨勢。這一時期,兵團成立初期的20世紀50—60年代老一輩團場職工(移民)已到或將到離退休年齡而逐漸退出勞動力隊伍,加上獨生子女政策的持續推進和落實,師(市)、團場人的生育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引起出生率、自然增長率的持續不斷下降,兵團人口發展已經轉變為“低出生、低死亡”類型,并開始出現年齡結構的老齡化;但是,隨著兵團人口政策的不斷優化和調整,特別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后兵團向南發展戰略的確定,兵團各師(市)、團場相繼出臺了集聚吸納人口的優惠政策,兵團人口發展已經進入穩步增長時期;2002年兵團人口總量突破250萬人,達到250.12萬人,到2017年已突破了300萬人,達到300.53萬人,五年增加了50.41萬人,同時在兵團的漢族人口達到255.46萬人,占兵團總人口的85%[2](見表1)。
(五)快速增加時期(2018—今)
2018年兵團總人口310.56萬人,比上年增加10.03萬人,2019年兵團人口發展再創新高達到324.84萬人,比上年增加14.29萬人,兵團人口發展已經進入到快速增加的新時代。2018年2月兵團黨委七屆三次會議提出“要加快南疆兵團產業升級發展步伐,深入推進南疆兵團城鎮化建設,帶動人口集聚和增長。”在同年12月召開的兵團七屆四次會議上進一步強調“要緊緊圍繞集聚人口這一核心任務,進一步攻堅克難堅決向南。切實強化人口意識,細化實化聚人任務,突出集聚人口導向,調整完善南疆兵團干部人才政策”,兵團各師(市)、團場,特別是南疆師(市)、團場把人口發展已經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兵團向南發展取得新成效,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末南疆師市總人口比上年增加了6.99萬人。
推薦閱讀:人口與計劃生育社科論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