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思想政治課開展議題式教學是新課標的一項教學實施建議。但在實踐中面臨著“理解之難”和“運用之難”。研究者通過建立“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的“正三角形”模型,直觀地闡述了議題式教學的內涵以及教學要素之間的關系,為教師開展議題式教學實踐提供了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正三角形模型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我國新時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課標在思想政治課程的實施建議中指出要“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1]。議題式教學在我國以往的課程實施和改革中從未被提及,此次新課標首次將其正式列入課程實施建議,無疑是一大亮點和創新點。同時,由于對議題式教學的研究工作剛剛起步,很多教師的認識還處于模糊不清、一知半解的階段,存在“理解之難”;又因為這種新型教學形式鮮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使得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面臨“運用之難”。
二、厘清內涵
要理解議題式教學,需要先明確議題式教學的內涵。追根溯源,議題式教學與孔子提倡的“談話式”“啟發式”教學有異曲同工之妙,與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提出的由“譏諷、助產、歸納、定義”四個步驟構成的“產婆術”遙相呼應。我國學者陳清國把議題式教學定義為“一種較為開放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基于學生對教學內容已具備了一定的吸收與理解,并且可以適時根據教學內容闡述自身觀點,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知識理論體系研究的方法”[2]。李再員指出,議題式教學是圍繞議題進行的教學,學生通過議題參與課堂活動,在活動中參與議題的分析、討論并歸納得出結論,借此培養學科核心素養[3]。
結合新課標,可將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的內涵勾勒為:在情境創設的大環境下,以思想政治學科知識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議題為引線,引導學生通過議題的創立、討論、交流、感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在思維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中,逐步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
三、建構模型
議題、情境、活動和教學目標是議題式教學的四大元素。由此,筆者提出了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的“正三角形模型”(見圖1)。
該模型的“一個中心”對應議題式教學四大元素中的教學目標,“三個基本點”對應議題、情境和活動三大元素。模型的三條邊對應議題式教學的三條明線:議題線、情境線、活動線。這三條線圍繞著三大元素與核心教學目標形成的隱線進行生成與發展。
該模型的三邊相等、三角相等、三邊相連,代表議題、情境和活動三大要素在議題式教學中地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并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正三角形模型的“重心”(三條中線的交點)、“垂心”(三條高的交點)、“內心”(三條角平分線的交點)、“外心”(三條中垂線的交點)重合為一個“中心”,強調教學目標這一元素在議題式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并統領議題、情境、活動的開展。教學目標、議題、情境、活動四大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個具有高度穩定性的議題式教學模型。
四、模型解析
1.“一個中心”之教學目標
議題式教學的教學目標即“一個中心”的提出基于以下四個依據。一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這一教育宗旨;二是新課標提出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5]”這一課程性質;三是“一體四層四翼”高考評價體系提出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層考查目標;四是正三角形重心、垂心、內心、外心互相重合的幾何結構特征,可突出教學目標的核心地位。
“一個中心”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中“重心”對應立德樹人,是思想政治課程的根本任務;“垂心”對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想政治課程的根本目的;“內心”對應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思想政治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外心”對應社會理解和參與的綜合能力,是思想政治學科課程所要培育的處世技能。以上“四心”凝聚,使“一個中心”對應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宗旨。
2.“三個基本點”之議題
新課標把議題定義為需要討論的題目。議題是連接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的紐帶,是師生和生生討論的焦點。議題起著引領情境設置、活動開展和教學目標實現的作用。
一個好的議題必須具有導向性、可辨性和可行性。具有導向性即引領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具有可辨性即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從而激發并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具有可行性即符合學生的心理和認知水平,基于“跳一跳,夠得著”的最近發展區,符合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使議題式教學在課堂上得以實行。
3.“三個基本點”之情境
《現代漢語詞典》把“情境”定義為“情景、境地”。思政課議題式教學中的情境特指教師精心創設的與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有關,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具有一定感情色彩,能引起學生產生相應情感體驗的生動具體形象的場景。
情境創設要豐富多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情境就像潤滑劑,在進行教學活動前適當地創設教學情境,可以為教學活動錦上添花,帶動學生有效進入課堂學習[6]。創設情境要以生為本,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要凝聚素養,培育學生的道德情感。創設情境的最高境界是能夠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心靈的回響。
推薦閱讀:思政方面的論文在哪些CSSCI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