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太原市“時代新人”思政課建設歷時兩年多,全市各中小學主動參與,積極實踐,涌現出一批在教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優秀教師,探索出一些將育人功能落實在學科教學、課程建設中的有效路徑。在此過程中,廣大教師提升了政治站位、增強了教育使命,課堂教學成了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主渠道;廣大學生在獲得知識、養成能力、發展素養的同時,也增強了家國情懷、民族自信,弘揚了時代精神。
關鍵詞:思政課建設;時代新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著力點
自2017年11月始,太原市聚焦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緊緊圍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積極創新“時代新人”思政課,以政治學科為龍頭,在全市范圍內全學科、全員、全學段推廣,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和實踐,我們深深認識到,在思政課建設中教師是關鍵、課程是載體、資源是支撐、協同是保障、評價是導向。為此,太原市下大力氣抓好這“五個著力點”,積極打造“五個一”工程,即一批優秀思政教師、一批精品思政課和思政課程、一批思政課基地、一批育人特色校和一系列科學評價體系,實現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建設優秀思政隊伍
“育人先育己,育生先育師。”思政課的質量,教師是關鍵。思政課建設離不開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優秀教師隊伍。辦好“時代新人”思政課,必須建設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積極發揮教師在思政課建設中的主力攻堅作用;建設一支以學科指導組專家和思政課骨干教師為主的科研團隊,分批次地組織思政課教師參加業務培訓和學習交流活動。在培訓內容上,注重以習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的“六個要求”為方向,堅持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訓和研習領航活動。在培訓課程設計上,注重小初高的一體化建設,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在培訓形式上,通過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通過理論研討、專題培訓、集體備課等多種途徑,凝聚集體智慧,博采眾長,提升廣大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書育人能力。
太原市依托每月校長、教研主任高級研修和教研組長中級研修活動,以及學科活動,分層次進行思政課理論和實際操作培訓,強化主管領導和教研部門對思政課的重視;通過“名特教師示范、骨干教師探索、青年教師創新”,推動思政課百花齊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強了外出集中研修。如2019年8月和2019年11月分別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青島集中研修和北京集中研修,每次參訓人員有各縣區教研員、學校負責思政課建設的教學副校長和思政課骨干教師等150多人。培訓課程既有專家講座、課例觀摩、討論交流,又有跨界培訓參觀;講座專家既有來自小學、中學的思政課名師,也有大學的思政課研究專家;內容既涉及思政課程,也有課程思政。培訓還專門邀請參加3月18日習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的中學教師和大學教授,聆聽他們對會議精神的深刻解讀和精彩課例的分享。全體參訓學員成為推進全市思政課建設的領航者。我們還在專家引領基礎上加強同伴互助,如要求全市各學校統一開展為期一周的思政課主題教研活動,以集體備課形式開展,通過共研、共創、共享、共進,促使教師加深對思政課的理解和認同,深入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拓展思政課教學方法和思路,共同打造精品思政課。
二、打造精品思政課程
一節好的思政課必須突出“思”“政”“課”三字。所謂“思”,即思想、思考、思維,突出內容的思辨性,思維的開放性;所謂“政”,就是方向盤,突出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的價值取向;所謂“課”,就是把課堂和課程作為載體,做到知識能力與育人自然深度的融合。上好思政課必須用習總書記的“八個統一”來指導我們的教學,用新課程的理念去引領我們的教學,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認知特點,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積極探索議題式、案例式、體驗式等多種方式,做到導向正、內容實、手段新、形式活。上好思政課需要有初心、匠心和恒心,使課堂教學在原有的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的基礎上,更有育人的高度、溫度和效度。辦好思政課還要積極推動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促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就需要我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整體規劃思政課課程目標,調整創新課程體系,統籌推進課程內容建設,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思政課課程體系。
太原市在直屬學校中培育和選樹了一批領航校,全面研究在學生認知規律與接受特點基礎上的思政課教學規律。在教學內容、素材選擇和方法創新上,力求接地氣、接人氣、接時代氣,講真情境,傳遞真情感。聚焦“四個關注”,即關注人、關注實踐、關注問題、關注意義。關注人,即不僅有宏大的主題,更有普通人的故事;關注實踐,就是引導學生關注誠實勞動與奮斗,關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關注問題,就是直面當前中小學生及社會存在的不良價值追求等問題,通過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的表達、爭辯,教師的點撥引導,對學生的社會認知、價值取向等方面進行引領和糾偏,在問題解決中培養理性思維;關注意義,即關注學習的意義、生活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奮斗的意義等,通過榜樣引領、價值判斷、人生選擇等多種方式,啟迪學生思考。同時以思政課建設作為契機,完善學校課程建設,發揮全課程育人功能,打造學校特色,落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責任,構建立體育人格局。如成成中學以“明德明理、成己成人”為育人目標,構建以國家課程校本化、成成人系列課程、成人課程為梯度的育人課程體系,逐步形成以學分制、導師制、家校合育制相結合的育人機制;太原十八中在打造精品思政課基礎上,結合初高中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形成了系列化、主題化的思政課程。
三、開辟多元育人渠道
思政課堂不僅在校園里,更在廣闊天地間。思政課建設需要充分利用校內校外、線上線下資源,開辟多種育人渠道,采用豐富多彩的育人形式,不斷創新課堂內外的思政載體,積極探索“兩種思政課”。一是拓展“實踐思政課”。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是習總書記對思政課的“八個統一”要求之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的同時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二是發展“融媒思政”。面對信息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思政課教師要與時俱進,利用學校優勢資源積極探索“互聯網+思政”,將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基于現代傳播學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打造移動互聯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之中,實現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讓學生在交互學習中學會思辨、德潤心靈,讓思政教育更有動力、更具活力、更能走進學生們的心里。
推薦閱讀:《黨史文苑》(半月刊)創刊于1981年,由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江西省中共黨史學會主辦。自創刊以來,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最初側重于資料性,后轉為學術研究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