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數字鄉村政策的推進,鄉村大數據源將更加豐富。本文對數據質量、數據持續性、數據可得性和數據可解釋性等作出要求,篩選出鄉村自然地理條件數據源、統計年鑒數據源、農業普查數據源、政府部門公開數據源、政策稱號數據源、農業企業數據源、農業專利數據源以及農村電子商務數據源等8類鄉村數據源,在傳統數據源基礎上挖掘時效性更強、維度更多的非傳統數據源,為“三農”問題研究和促進鄉村大數據發展提供了更多數據支撐。
關鍵詞:鄉村大數據 數據源研究
作者:劉瑾,張仲
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為鄉村大數據應用創造了條件。相比金融大數據、城市大數據,鄉村大數據的發展較為緩慢,促進鄉村大數據發展已經成為政府面臨的重大挑戰。本文將農業、農村和農民相關的數據源統稱為鄉村大數據源,重點梳理農村和農民方面的數據,從數據內容、數據結構、數據類型、數據頻率等方面對數據源進行詳細介紹,以期為我國農業大數據資源建沒和共享提供參考。
一、鄉村大數據研究的現實意義
隨著大數據技術發展,大數據已經逐漸滲透到金融、醫療、城市規劃等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當前,大數據與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一起,正快速發展為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動能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業態,成為推動經濟創新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農業農村是大數據生產和應用的重要領域,農業農村大數據是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基礎之一。2015年8月,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明確提出要建設國家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逐步實現農業、金融、環境等領域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構建面向鄉村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進一步推動農業農村大數據的發展,同年12月,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建設國家農業數據中心,推進數據開放共享,支持農業生產智能化等16項措施,要求到2020年底前,實現農業部和省級農業主管部門數據集向社會開放。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從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數字經濟等方面來建設數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在多項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業大數據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目前,大數據技術在鄉村領域的應用多集中在農業領域,如利用大數據、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技術,實時監測農作物生產狀況,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通過與氣象、國土、環保等部門共享數據,實現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精準監測;利用農產品大數據信息系統,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全流程信息查詢和可追溯等。但大數據技術在農村方面的應用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相比農作物和農產品,對農民和農村各方面情況進行監測的難度較大,數據搜集耗時耗力;其次,數據的標準化程度較低,包含大量非結構化數據;最后,數據多為國家級和省級層面的宏觀數據,涉及行政村、農民個人的微觀數據較少。在此背景下,對農村和農民相關數據源進行梳理十分必要。對于政府而言,農村、農民和農業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獲取同農民和農民相關的數據,有助于全面刻畫鄉村面貌,了解鄉村發展實際情況,從而制定適合鄉村發展的政策;對于研究部門而言,獲取更多維度、多層面的數據,是構建“三農”問題相關模型的基礎;對于商業機構而言,準確的信息可以進一步消除信息不對稱,幫助其確定投資對象,降低投資風險。
二、鄉村大數據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對“農村大數據”“鄉村大數據”“三農大數據”等關鍵詞進行檢索,結果多為利用大數據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或改善農民生活的政策建議型文獻,如孫忠富等(2017)、李曉圓和鐘偉(2019)、王巧玲(2019),尚未有文獻對鄉村數據源進行闡述。搜索“農業大數據”等關鍵詞,部分文獻對大數據在農業方面的應用難點、發展模式及推進路線進行分析,如周國民(2019)、崔磊(2019)、李娟和王洪乾(2019)、康春鵬等(2018),此類文獻數量較多。還有部分文獻對農業大數據平臺的構建方法及實踐進行研究,王麗娟等(2018)分析了農業大數據平臺的系統架構、關鍵技術以及應用實踐;朱亮等(2019)介紹了湖南省農業氣象大數據平臺,該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了農業氣象數據的收集、存儲和智能化應用;孟祥寶等(2014)設計了農業大數據智能分析平臺,并對其中的重點技術和主要應用方向進行介紹。但上述文獻均未提及農業數據源。
2019年以來,出現數篇文獻對農業數據庫和農業大數據源進行研究。趙瑞雪等( 2019)對國內外農業生產活動中長期積累的海量數據進行梳理,從數據源來看,主要有12個國外數據源和30個國內數據源(包括6個地方政府開放數據源),從內容來看可以分為: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數據——氣象數據、資源數據、自然災害數據等,農業生產數據——農林牧漁生產環境數據、飼料數據、宏觀農業經濟數據等,生命科學和物種數據——生物物種數據、基因數據、微生物與病毒數據等;姜侯等(2019)總結了農業大數據的獲取途徑,包括農業物聯網數據、農業遙感和無人機數據、農業網絡數據、科研及農戶生產經驗數據等;許哲平等(2019)對國內外同農業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大數據平臺進行梳理,并將其分為基礎數據平臺、作物數據平臺、家畜數據平臺、林業數據平臺、漁業數據平臺等類型。這些文獻的出現,說明學術界對農業大數據源的關注度正在提高,但這些文獻缺乏對農民和農村方面大數據源的研究。當前,尚未有文獻對鄉村大數據源進行系統性總結,而這一工作是進行鄉村大數據實踐的前提,有必要按照一定邏輯結構和篩選條件對現有鄉村大數據源進行研究。
三、鄉村大數據定義及數據篩選原則
大數據是一個囊括了海量數據基礎、快速數據分析技術、專業數據處理軟件等在內的綜合生態系統,是利用數據整合和分析技術對復雜多樣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最終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鄉村大數據是大數據在鄉村領域的應用和實踐,它是指以大數據技術為手段,運用大數據理念、模型和方法來搜集、挖掘和分析鄉村領域的海量數據,從中獲取有用信息,從而為相關主體進行決策和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數據支撐的過程。鄉村大數據是從數據收集到數據分析,再到數據應用的全流程,本文重點研究鄉村大數據的第一步——鄉村大數據源,涉及三農數據的各個方面,既包括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數據,也包括農村基層管理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數據;既包括農民人口結構和受教育情況等方面的數據,也包括農民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等方面的數據。
推薦閱讀:大數據挖掘的論文投刊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