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資管新規落地一年多,在舊模式基礎上野蠻生長的資管行業在資管新規的引導下,新生態正在逐步成型。商業銀行資管業務也只有通過不斷調整轉型方向,適應行業新生態的發展。本文通過提出“思想、組織、產品、投資、系統、考核、隊伍轉型”七大轉型策略,助推商業銀行資管業務站在新的起點上,順應形勢變革,打造價值創造新動能,實現穩步轉型。
關鍵詞:資管新規 理財業務 資管轉型
《中國銀行業》(月刊)2013正式創刊。郵發代號:2-337是由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農村金融》雜志社主辦的銀行業雜志。
近年來,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中美貿易發生摩擦以來,外部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劇,國內整體經濟形勢仍存在較大下行壓力。同時,在中央定調降杠桿、化解金融風險的大背景下,監管部門強監管,嚴要求,重磅措施不斷出臺。去年4 月,央行、銀保監會等幾大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明確截至2020年底前為過渡期。一年來,資管新規的監管效應正在逐步顯現,相關配套政策也在逐步完善。商業銀行在資管新規的推動下,努力適應新的監管環境,資管業務從“剛性兌付、多層嵌套、影子銀行”老賽道逐步切入“打破剛兌、消除嵌套、凈值化管理”這條新賽道上。商業銀行如何抓住先機,順應市場發展的新趨勢不斷做出調整,在新賽道變革中直面挑戰成為一道繞不過的研究課題。
一、資管業務轉型是內外部新經濟形勢下商業銀行穩健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內外部經濟形勢下,資管業務資產質量承壓
國內整體經濟形勢仍面臨下行壓力。根據統計局公布,中國2019年6月份官方制造業PMI指數為49.4%,與5月持平,連續兩個月低于枯榮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形勢的描述是:“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外部中美貿易摩擦和內部深化改革帶來的陣痛仍有待消化。過去一年,受嚴監管、去杠桿、非標受限和再融資渠道收緊,以及外部貿易環境惡化預期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虛擬貨幣、P2P輪番“爆雷”。去杠桿過程中,不少集團公司接連爆發債務危機,經濟環境里的風險因素直接向資管業務領域傳導。一向以穩健著稱的債券市場在違約數量和違約金額上創造了歷史新高。截至2018年末,信用債市場新增實質違約發行人共41家,涉及本金金額1116億,超過前三年的總和。2019年一季度,市場暴雷企業,既有受到經濟大環境影響生產停滯的企業,也有受到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導致現金流緊張的上市公司,還有受到公開市場負面輿情導致集團經營承壓的企業。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我們要對可能發生的資管業務不良資產暴露保持高度警惕,進一步梳理存量資管業務,嚴密監控防控風險。
(二)資管新規實施步伐加快,業務轉型勢在必行
資管新規有利于資管行業解決監管套利、資金空轉、多層嵌套等問題,長期來看對促進資管市場穩健發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都有積極作用。但資管新規的出臺對行業而言不啻于一場格局重塑的劇烈變革,在短時間內對市場造成猛烈沖擊,勢必觸發諸多風險事項,產生可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困難與風險。為化解部分沖擊,資管新規合理設置新老劃斷的時間界限,明確截至2020年底前為過渡期,給予金融機構一定的調整和轉型時間。這場勢在必行的大轉型中,如何順利化解轉型風險,也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巨大挑戰。
二、資管新規實施對商業銀行資管業務的積極影響
(一)嚴監管有助于加固商業銀行資管業務風險底板
近年來,商業銀行資管業務在良好的市場環境孕育下如火如荼,規模快速膨脹。截至2017年末①,銀行業理財市場累計募集資金173.59萬億元,較2012年27萬億元擴大6倍之多,體量已超越同期國內生產總值82.08萬億元的規模。然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風險如影隨形,持續累積。資管新規的發布猶如一場及時雨,有效緩釋資管業務粗放式增長風險,進一步加固風險底板,引導資管業務向精細化、可持續化發展轉變。
(二)清晰界定資管業務,助力商業銀行控制系統性金融風險
資管新規對資管業務進行重新界定和定義,確立了資管業務的基本法,切實實現理財投資“有法可依”,為加強商業銀行資管風險控制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制保障。
(三)資管新規推動商業銀行資管業務優化升級
商業銀行在資管新規下推進了資管子公司的設立進程,促使商業銀行資管格局向表內外業務分離,獨立運作的規范化轉變。同時,資管新規嚴格限制了期限錯配,未來發展凈值型理財產品成為主流趨勢,這使得商業銀行將更注重價值鏈與生態圈構建。
三、資管新規實施后商業銀行資管業務面臨的挑戰
(一)負債端青黃不接,新老產品接續壓力大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后需要接續的老資產較多,由于投資者對于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接受程度仍然較低,新產品接續壓力較大。老產品要在2020前實現退出,整改也存在較大壓力。同時,按新規要求開發設計凈值型產品品種有限,且難以滿足長期限非標投放需求,新產品開發設計及銷售存在一定困難。新老產品的接續上,如果資金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必然導致對流動性風險管控的壓力。
(二)資產端調整轉型,非標投放受限,委外杠桿及通道均面臨更高監管要求
新規要求非標資產期限匹配,然而超過2年期的理財產品募集困難,客戶接受程度低,非標類長期限資產可能面臨資金募集不足,項目投放受限的困難。截至2018年末,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占比為17.23%,占比雖然逐步下降,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如何在過渡期內解決存量非標,順利實現非標轉型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去通道的政策導向下,降隱形杠桿的資金回流對商業銀行資管業務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沖擊。堅持穿透原則也對資管機構的信息系統和人員配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機構調整職能轉變,渠道、人員、母子公司協同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隨著資管新規、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陸續出臺,商業銀行內部的資產管理部門均脫胎換骨,逐步獨立出來,成立子公司。截至2019年6月,31家銀行發布擬成立理財子公司計劃、9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工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3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已正式揭牌開業。資管子公司的成立必然對原有資管業務架構產生挑戰,如何在借助母行渠道、網絡、人員等資源的同時,正確處理母行與子公司之間的關系,最大程度地協調應對好體制轉變和業務銜接帶來的挑戰,是資管子公司亟待研究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