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福斯特與摩爾關于新陳代謝斷裂理論的論戰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 要:以福斯特為代表的生態馬克思主義依據馬克思的文本,指出資本主義的無限增殖邏輯必然會觸碰到自然極限,從而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關系發生斷裂,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當代詮釋做出了基礎性貢獻。但以摩爾為代表的反對派則堅稱新陳代謝斷裂不具備普適性,認為資本主義國家只是階段性地局部發生新陳代謝斷裂,這種斷裂以危機的形式刺激著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全球性的資源掠奪,從而最終使資本主義國家避免了新陳代謝斷裂。實質上,福斯特關心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新陳代謝對自然新陳代謝的破壞,而摩爾關注的是自然新陳代謝對資本主義社會新陳代謝的反饋作用,顯然因二者各執一端而引發論戰。福斯特與摩爾的這次論戰反映了國外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未能把握住馬克思的有機論思想,將社會新陳代謝和自然新陳代謝之間的辯證運動關系進行了僵化的理解,這就啟示國內學界應重視對馬克思唯物史觀中生態辯證法的研究。

  關鍵詞:J. B. 福斯特;新陳代謝斷裂;J. W. 摩爾;馬克思;生態辯證法

史學理論研究

  《史學理論研究》(季刊)創刊于1987年,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的歷史學學術性刊物。

  近年來,圍繞馬克思的新陳代謝斷裂理論,以約翰·福斯特(John B. Foster)為代表的生態馬克思主義和以杰森·摩爾(Jason W. Moore)為代表的反對派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引起國際學界的普遍關注。新陳代謝斷裂理論,是福斯特在《馬克思的生態學》中建構的經典理論,旨在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斷裂,闡明造成自然界的生態危機和資本積累危機的根源。但摩爾針對性地指出,福斯特所建構的新陳代謝斷裂理論并不普適于資本主義國家的所有歷史階段,實際上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殖民活動掠奪他國的自然資源,彌補了資本積累中所遇到的原材料供給不足的缺口,使新陳代謝并未發生斷裂。為此,福斯特與摩爾展開了論戰。鑒于這場論戰不僅涉及馬克思新陳代謝斷裂理論的普適性問題,更涉及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歷史地位以及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前景,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因此,需要對二者的論戰進行認真研究與反思。

  一、論戰的焦點:新陳代謝斷裂理論是否具有普適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城鄉分化導致資本主義國家土壤養分的新陳代謝斷裂。馬克思在研究級差地租理論時發現,作為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集大成者的大衛·李嘉圖,不加分析地認為土地肥力遞減是不容質疑的自然規律。相反,馬克思并不認為土壤肥力遞減是自然規律,并從農業化學家李比希那里尋找到批判的科學依據,因而馬克思評價“德國的新農業化學,特別是李比希和申拜因,對這件事情比所有經濟學家加起來還要重要”[1]234。李比希認為土壤肥力取決于化學元素的配比,由于農作物吸收這些化學元素,并隨糧食收成而帶離土地,所以土壤養分流失從而導致土壤肥力的下降。

  李比希進一步指出,人畜糞便的返田能夠有效補償土壤因糧食收獲而損耗的養分,從而維持了土壤養分的新陳代謝。但是,問題就出在以糧食商品化為標志的“現代的農業是一種掠奪式的農業”[2]13,一方面利潤驅使農場主提高土地的產量而加速土壤肥力的流失,另一方面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無法實現排泄物的返田,土壤肥力的損耗也無法及時得到補給。這樣,土壤肥力只出不進就無法為繼,勢必造成土地養分的新陳代謝斷裂。馬克思據此指出,城鄉分化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造成“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大量的人類排泄物,限于城鄉之間遙遠的空間距離,無法以廄肥的形式返還農田,“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3]579可見,馬克思從李比希的理論中得出,土壤養分的新陳代謝斷裂是資本主義城鄉分化和糧食商品化的結果,而不是李嘉圖所說的固定不變的土地肥力遞減規律。

  福斯特認為,既然土壤養分的新陳代謝斷裂威脅人類的生存,那么就可以將新陳代謝斷裂理解為自然異化,從而得出資本主義新陳代謝斷裂具有普適性的結論。福斯特指出,新陳代謝斷裂“表達資本主義社會當中人類對構成其存在基礎的自然條件的物質異化”[4]180。而這種異化則對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批判的自然異化。

  馬克思強調,主體性是人的類本質屬性,表現為勞動者在勞動中享有主動性。在這種主動性的勞動中,自然作為勞動對象,使勞動者“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5]54,從而使自然界成為“人的無機的身體”[5]52。但在雇傭勞動條件下,勞動成為被迫的活動。此時作為勞動對象的自然界,無法再確證勞動者的主體性,而只能是“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5]54,淪為一種被異化了的自然。福斯特正是從這種異化自然體現出人的主體性喪失出發,認為新陳代謝斷裂所造成的生態危機也威脅著人類生存,從而做出自然異化等同于新陳代謝斷裂的判斷。由于自然異化是說明人的類存在狀況,所以新陳代謝斷裂就隨之擁有了普遍意義,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人類生存的普遍狀態。

  但是,就福斯特所得出的新陳代謝斷裂具有普適性這點,摩爾卻極力反對。摩爾從資本主義全球擴張史出發,指出資本主義國家并未發生新陳代謝斷裂,因而新陳代謝斷裂并不具有普適性,從而拉開了二者論戰的序幕。

  摩爾根據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的生態掠奪模式變化,將資本主義農業發展劃分為五個歷史階段,構成其批判福斯特新陳代謝斷裂理論的史料基礎:一是14世紀50年代到16世紀80年代,以封建勢力的領土擴張為背景,在農奴制條件下,應用三圃輪作制和散養家畜相結合的方式,擴大了農業的經營范圍;二是16世紀90年代到18世紀50年代,以種植園體系為基礎,利用臭名昭著的“三角貿易”,販賣非洲黑奴和攫取美洲資源,邁開了資本積累的腳步;三是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圈地運動的發展逐漸消滅了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在交通不斷便利的情況下,農業資本主義通過商業貿易推廣到全球;四是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隨著世界反殖民運動的發展,在獲得民族獨立的地區,追加農業投資來提高本地農業產量,并解放了大量的農業勞動力;五是20世紀50年代至今,依賴農業技術革新提供的高產種子,利用轉基因技術,資本主義全球化農業進入新階段。[6]摩爾認為,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資本主義確實發生了新陳代謝斷裂現象,但是,它后來通過不斷的殖民侵略與全球擴張,解決了這一生態危機。

  福斯特則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造成的新陳代謝斷裂現象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只是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而已。資本主義發展造成的新陳代謝斷裂危機具有多種表現形式,例如,通過耗盡作為優質肥料的秘魯海鳥糞資源,資本主義宗主國國內的農業得到了維持,但新陳代謝斷裂并不是就消失了,而是將發生地點轉移到了資源被掠奪地。由于資本主義無限增殖的邏輯沒有變化,新陳代謝斷裂的表現形式也將出現更多的變化,馬克思就指出了除農業外,“文明和產業的整個發展,對森林的破壞從來就起很大的作用,對比之下,它所起的相反的作用,即對森林的護養和生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272摩爾還認為福斯特所闡釋的新陳代謝斷裂理論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既沒有看到生態因素是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內在動力,也沒有揭示資本主義發展是全球生態塑形的主導因素,反而試圖把被抽象掉具體歷史內容的、概念化的自然范疇作為基礎,從而忽視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性與全球擴張,違背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南省| 麦盖提县| 阿克陶县| 富民县| 治多县| 开平市| 栖霞市| 新竹市| 崇礼县| 阿克苏市| 永定县| 河南省| 阜平县| 太保市| 潢川县| 淮阳县| 玛多县| 雅安市| 肃北| 泰顺县| 小金县| 靖宇县| 天门市| 荔波县| 迁西县| 卢龙县| 响水县| 通城县| 盐亭县| 达孜县| 栾城县| 韩城市| 民乐县| 察哈| 连州市| 丰城市| 岚皋县| 北碚区| 苍南县| 合江县|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