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博物館文物具有極其珍貴且不可復制的特點,一旦受損會嚴重影響其價值。以往博物館對待這些文物雖然會定期開展一些檢查、維護工作,但總體上還是以陳列、展覽為主,只有在文物出現明顯的損害時才運用一些專業技術手段進行處理,由于管理上的滯后性也會導致文物收藏價值大打折扣。因此,對于博物館的珍貴文物應當樹立前瞻性的管理理念,以預防性保護為主,通過加強環境管理、重視人員培訓和采取現代技術改善文物收藏和存儲環境,延緩其老化、受損速度,讓這些文物能夠很好地流傳下去。
【關鍵詞】文物收藏;預防性保護;影響因素;保護策略
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在意大利召開的“藝術品保護國際研討會”,在轉變文物管理方式和達成文物科學保護共識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文物資源,根據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文物數量達到1.08億件,這還不包括流失海外或私人收藏的文物。面對形式各樣、價值珍貴的文物開展預防性保護尤為必要。本文首先列舉了影響文物收藏保護的主要因素和現階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隨后就文物預防性保護應遵循的原則和具體的保護措施進行了簡要分析。
一、影響文物收藏和保護的主要因素
(一)溫濕度因素
溫濕度變化是對文物影響較大的兩種因素,其中,文物對于濕度的變化尤其敏感。從材質上來講,我國出土的文物材質主要以紙質、木質、鐵質、銅質等為主,這些材質在潮濕環境下都容易發生形狀、性質上的變化。例如,名人字畫受潮后會出現墨跡暈散、紙張變形等問題;而鐵質、銅質文物受潮則容易發生銹蝕。溫度的影響主要是加快了文物保存過程中的一些物理、化學反應,在較高溫度下加速了文物老化速度,不利于進行收藏和保護。
(二)光輻射因素
在文物的保存環境中,光輻射因素主要是指在文物保存環境中由于照明等各種因素帶來的影響。光的照射甚至還會引起文物材質的光化學反應,從而使得文物材料的老化變得更快,尤其對于紙質、紡織品以及漆木器等一些對光比較敏感的文物。同時,文物也有可能在光線的條件下由于化學反應而造成物質強度的弱化,從而使得顏料、色澤以及燃料發生相應的變化,使得物質的整體遭到了破壞。
(三)污染氣體因素
在博物館文物收藏和保護中,污染氣體的來源主要有兩種途徑:其一是博物館的展柜等使用新型材料,這些材料揮發一些刺激性、污染性氣體,例如甲醛、乙酸等,這些污染氣體對文物造成破壞;其二是一些密封性不好的展柜,博物館外部渾濁的氣體或是空氣中的粉塵、水分子進入到展柜內,通過污染氣體交換、滲透也會對文物造成破壞。此外,如果展柜密封性能過強,也可能導致內部揮發的污染氣體不能得到及時消散,長期污染文物產生破壞。因此,如何解決污染氣體對文物的破壞影響,是預防性保護工作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四)有害生物因素
有害生物主要包括動物和微生物兩個主要的類別,其中,微生物是造成文物損壞的關鍵有害生物因素,微生物中的細菌能夠分泌有機酸,比如葡萄糖酸以及乳酸等,這些都會對文物的表面造成一定的腐蝕,從而對文物造成破壞。有害生物對文物所造成的破壞往往是難以用肉眼看見的,并且這一破壞過程相對緩慢,這些特點也給預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二、現階段博物館文物收藏和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物保護的技術水平相對滯后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新技術逐漸應用到博物館珍貴文物的保護、修復等工作中。其中,常見的有便攜式X射線探傷儀、三維激光掃描儀等,這些輔助工具的應用為加強文物管理和開展預防性保護提供了積極的幫助。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與文物收藏與保護相關的新技術、新裝備,無論是在研發、推廣還是應用過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力支持,而現階段大多數博物館,由于經費方面的限制,預防性保護工作中所應用的技術手段還處于初級階段。
(二)專職的文物保護管理人員較少
近年來,各博物館對文物預防性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增加了對高素質、專業化文物保護管理人員的需求。從現階段的情況看,博物館專職文物保護管理隊伍建設還存在以下問題:其一,人數總量偏少并且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集中化,主要分布于省級及以上的大型博物館,而地市級或私立博物館則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不能吸引到高素質文物保護管理人員;其二,文物保護管理人員的自學能力不強,培訓機會有限。由于博物館預防性保護工作壓力較大,導致工作人員很難抽出系統化時間進行專業知識的自學,而博物館方面提供的培訓、深造機會也十分有限,導致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因為缺乏人才支持而不能得到高質量開展。
(三)文物收藏與保護中資金投入不足
文物收藏與保護中的預防性保護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除了對博物館工作人員嚴格要求外,在博物館溫濕度環境、信息交流平臺建設等方面,也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術等資源。因此,博物館實際投入的資金決定了預防性保護工作開展的成效。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是,博物館由于事業單位的屬性限制,資金來源渠道相對單一,自身可支配的資金偏少,真正分配到文物預防性保護上的資金屈指可數。這樣一來,博物館工作人員因為資金匱乏得不到定期培訓,博物館內部環境因為資金問題不能得到標準化處理,這些都會影響預防性保護的開展效果。
三、預防性保護對文物收藏和保護的重要意義
隨著文物收藏和保護工作的持續推進,預防性保護這一概念逐漸豐富,涵蓋了宏觀決策、制度建設、日常操作等方方面面。文物是歷史的現時延續,也是文化的有機構成,歷來備受國家和廣大民眾的關注,尤其是在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果的今天,文物收藏與保護工作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十九報告對此有了進一步要求,“重視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要對文化遺產的整理工作重視起來”;《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國家文物局將積極創新文物安全監管模式,加強文物的修復和預防性保護,推動文物保護實現由注重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并重的關鍵性轉變,以提高文物保護工作實效性,確保文物安全。可以說,自該規劃出臺后對珍貴文物實施預防性保護已經成為博物館開展文物收藏與保護,需要首先考慮的工作。
推薦閱讀:《文物世界》World of Antiquity(雙月刊)曾用刊名:文物季刊,1987年創刊,是文物考古類專業期刊,立足山西,面向全國,兼顧學術性與通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