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趨勢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 要】 21世紀以來,全球化浪潮、媒介技術的變革帶來了新聞傳播事業的巨變,由此也引發新聞傳播教育的反思與開拓。文章選取21世紀以來有關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655篇研究成果做系統分析,得出新聞教育改革的三個主要時間點、三個關鍵性問題,以及對共建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以期為當下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實踐提供有益借鑒。

  【關 鍵 詞】新聞傳播;教育改革;人才培養

新聞傳播論文

  21世紀以來,新聞傳播事業發生了劇烈變革,全球化浪潮、媒介技術發展、資本市場介入等成為影響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新聞傳播教育的客觀情況也發生了巨大變化。2001年初,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新聞類本科專業普通高校57所,共有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4個專業,專業布點170個,在校生1萬人左右。到2015年年底,新聞傳播學類相關本科專業已在681所高校開設,共有新聞學、廣告學、傳播學、編輯出版學、網絡與新媒體、數字出版6個專業,專業布點數達1244個,在校本科生人數約23萬人,專業人數占高校本科人數比例較15年前增長了近6倍。這些數字充分說明21世紀以來,新聞傳播教育發生了強烈變革。本文對21世紀前15年(2001—2015)CNKI數據庫收集的關于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成果進行系統查閱,與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直接相關的文章共有596篇(見表1)。

  一、新聞傳播教育研究的三個時間點

  表1可以清晰看出2001年到2015年新聞傳播教育改革每一年發表的文章數量,表2清晰地顯示文章數量呈穩定上升趨勢,印證了新聞傳播教育飛速發展的客觀事實。從發表的數量來看,顯著的變化發生在2002年、2007年和2009年三個時間點。

  1.2002年:對中國新聞傳播教育飛速發展的回應

  2002年關于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討論是對21世紀之初中國新聞傳播教育飛速發展的回應,當年不僅招生規模擴大,專業增多,新興的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廣告專業等都開設了不同于傳統新聞學的課程。我國新聞傳播教育大發展的背后是21世紀初期社會信息化進程加速的推動,是我國加入WTO進入世界體系后面臨信息安全挑戰的需要,更是傳媒領域逐漸成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核心的表現。各類院校紛紛開設新聞傳播教育課程,而此前卻沒有成熟的經驗可資借鑒,也沒有足夠的新聞教育師資力量。全新的院系、全新的師資、全新的社會環境,必然需要對新聞教育改革進行不斷探索。

  2.2007年:媒介融合與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教育突顯

  2007年1月,清華大學成立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中心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不斷摸索和總結國際國內新聞學教育的思路、內容和方法,將新聞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探索21世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創新體系。”[1]關于這一問題的探討文章2007年有7篇,占有全年新聞改革研究文章的五分之一。

  此外,比較突出的現象就是媒介融合概念的深入發展。2005年媒介融合概念由蔡雯教授引入中國,由此開始向新聞傳播各個領域拓展。2007年高鋼教授的《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教育四大基礎元素的構建》在《國際新聞界》發表,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教育改革進行了探索。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因此學術界圍繞改革開放30年新聞學學科建設開展了大討論,與新聞傳播教育改革有關的文章有8篇,占全部文章的22.2%,由此可見新聞傳播的重大事件影響著學術話題的活躍程度。

  3.2009年:新聞傳播教育反思與開拓并行

  2009年是新聞傳播反思與開拓并行的一年,新聞教育在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問題,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新聞專業畢業生數量遠遠超過傳媒界人才需求,二是新聞教育質量無法滿足新聞媒體的需求。師資力量薄弱、教學硬件投入不足,導致課程設置和專業不對口,新聞專業學生后勁不足、發展受限。“新華社原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馬勝榮說,每年報考新華社的人不少,但是符合媒體需要的人不是很多。”[2]當然,這兩方面問題并非2009年才出現,學界也不是2009年才開始探討。早在2005年,時任中國新聞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何梓華教授就曾發表文章《新聞教育的四大問題及對策》指出,新聞教育存在超常規發展、供過于求、與市場需求偏差、研究生培養課程設置與本科差別不大,博士培養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3]。當時提出的問題,到2009年甚至今天,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日益加劇。因此,2009年以后對新聞教育的反思文章持續受到關注。

  2009年1月,蔡雯教授在《今傳媒》發表的《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至今仍是新聞教育改革探討中影響力最大的文章。根據CNNIC統計,2008年7月,中國網民規模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網民最多的國家,互聯網的滲透率已經達到19%。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媒介融合的關注文章呈井噴式增長。媒介融合使新聞傳播從規則、流程到渠道、方式都發生了巨變,這種巨變對職業新聞傳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新聞教育必須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方式,以適應巨變并引領巨變,這一邏輯一直影響著此后對新聞教育改革的探討。

  二、對三個關鍵性問題的探討

  1.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學科建構差異

  傳播學與新聞學的關系一直是新聞教育界關注的重點。新聞學側重職業人才培養,在我國主要是要培養“全媒型、專家型”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傳播學則側重社會科學研究能力訓練,包括媒介研究方法、統計和市場調查,這是兩個學科邊界具有明顯差異的學科。在具體的新聞培養實踐中,強調用傳播學的理論方法來培養新聞人才,但從國外成熟的經驗來看,一般都區別對待,或是強調職業化培養的密蘇里大學模式,或是強調人文素養傳播方法的威斯康星大學模式,或是強調以反思與批判為主的日本社會信息學模式。

  推薦閱讀:《新聞人物》雜志創刊于2003年4月,是中國獨具特色深入報道名人明星臺前幕后故事的人物雜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州市| 邻水| 杭州市| 冕宁县| 盖州市| 怀柔区| 嘉黎县| 仙居县| 巴彦淖尔市| 德州市| 石嘴山市| 那曲县| 昌吉市| 巴林左旗| 左权县| 盐亭县| 镇雄县| 连平县| 抚顺市| 获嘉县| 花莲县| 博客| 巴楚县| 类乌齐县| 安康市| 榆社县| 文山县| 镇宁| 广南县| 桃源县| 长宁县| 周至县| 大英县| 清徐县| 沁阳市| 都江堰市| 清原| 宜兴市| 绵阳市| 岳阳市| 苍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