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下面是兩篇多元文化論文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多元文化語境中的箏樂美學,論文從多元文化的角度闡述了宋代箏樂所蘊含的美學意境。第二篇論文介紹了多元文化與藝術類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多元文化的教學課程使學生能夠體會不同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式。
《多元文化語境中的箏樂美學》
摘要:箏是我國傳統的樂器之一,在我國的民族音樂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箏樂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而宋代是箏樂發展的繁盛時期,這個時期的箏樂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而在當今多元文化理念的背景下,對宋代箏樂的研究有了更廣泛視野和深度。本文主要從多元文化的視角闡述宋代箏樂蘊含的美學意境,并以宋代箏樂的發展特點分析其給當代箏樂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宋代箏樂;多元文化;美學
宋代是我國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音樂逐漸從唐代的宮廷樂轉向民間。在這個時期,箏樂在傳承唐代宮廷音樂模式的基礎上,開始了在民間的大范圍發展。箏樂的發展突破了宮廷樂的一貫形制和技法,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宋代箏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箏樂的發展在宋代一度達到了鼎盛。而在后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宋代箏樂也是箏樂研究歷史中的主要研究對象,它延續了之前箏樂發展的重要成果,并對后期的箏樂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當今社會,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帶動了文化的快速融合,而宋代也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朝代。在現代復雜的社會結構下,以一種新的多元文化的視角重新審視宋代箏樂,具有一定的參照意義,能給傳統的箏樂研究注入新的思想,為現代箏樂的發展提供新的方向,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宋代箏樂的“美”一直是箏樂研究中的重點,以現代多元文化的理念去感受千年前古人所創造的箏曲之美,能夠給予創造符合當今社會審美標準的箏樂以新的啟示,使箏樂這種重要的民族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1宋代箏樂發展概述
在公元960年,北宋建立。這個時期的宋朝百廢待興。統治階級急于鞏固初建的政權,不斷發展工農經濟,而這一時期的箏樂依然沿襲唐代的模式,并沒有過多的變化。而隨著北宋政治、經濟的發展,政權的穩固,人們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物質追求,由此作為古人精神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逐漸興盛起來。…
1.1宋代箏的形制
箏的形制是以箏的弦數劃分的,箏的形制已經非常豐富,按照弦數,分別有五、六、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弦箏等。在宋代,十三弦箏得到了廣泛應用。
1.2宋代箏樂的演奏形式
箏樂在宋代初期只是在宮廷樂中作為伴奏出現,而箏樂在民間的發展大大豐富了其本身的演奏形式。獨奏、伴奏以及合奏的形式在宋代箏樂中都有出現。箏樂獨奏的形式在唐代只存于民間,而在宋代,逐漸將獨奏也引入了宮廷箏樂的表演中。例如,晏幾道的《清平樂》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民間的一些雜劇表演中,出現了一些箏樂伴奏的表演形式,箏的音色嘹亮,非常適合在一些熱鬧的雜劇表演中作為伴奏的形式出現。而合奏的形式主要是箏與其他樂器,諸如琴、琵琶等。例如,蘇軾的《芳春調》就是一首箏與琵琶的合奏曲目。在宋代的箏樂中,可見箏樂多樣的變換形式,與不同的樂器合奏,表現出不同的意境。
1.3宋代箏樂的演奏技法
宋代箏樂的演奏技法基本上是傳承唐代的,“雙按”是演奏古箏的基本技法。[2]彈,就是撥動箏弦,發出聲音,這也是箏樂的基本演奏技法。促柱,即用左手輕輕左右移動箏柱。使用這種技法,可以讓音色發生變化。捻,是用大拇指與食指來回搓動同一根弦。這些技法都是根據一些文獻資料總結出來的。[3]在宋代,箏樂得到了長足發展,在民間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而在不同的地域,跟當地的藝術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箏樂形式。
2宋代箏樂的美學特征
箏樂之所以能夠傳承、發展至今,是因為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其自身的發展在不同時期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箏樂演奏本身音色可高亢也可低沉,節奏時快時慢,變化多樣。這顯示了箏樂演奏時豐富的變化手法,進而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滿足更多人的需求。這也是宋代箏樂能在民間和宮廷中得到發展的原因。樂曲來源于人們的創作,體現了人們內心的情感,并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箏曲也不例外。
宋朝是一個特殊的朝代,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宋朝的統治者都遵從重文輕武的統治策略。由于表面上一片繁華,實際上內憂外患。宋朝結束了唐朝末年的動亂時期,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這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人們安居樂業,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推動了宋代箏樂文化的發展。而在宋朝發展后期,重文輕武的弊端逐漸顯現,根本無力抵擋武裝暴亂以及遼金的進犯。可以說,宋朝后期長期處于一個動亂的狀態。藝術來源于生活,我們可以從宋代箏樂中看到一個時代的縮影。從箏樂體現的審美意象中,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創作者的喜與悲,感受到箏樂創造的美學意境。
2.1宋代箏樂的韻律美
樂曲傳遞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旋律,也是聽眾的直接感受。箏樂的旋律承載著彈奏者的思想情感,具有極強的表現力。[4]箏樂是基于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定弦,旋律的變化相對和諧,給人以婉轉動聽的聽覺感受。例如,在表現愉悅的情感時,采用一般級進音高,而表現憤懣悲苦時,多采用四度以上的跳進。箏樂追求的就是一種“韻”,這是箏樂的生命力所在。以五聲階定弦,而以指法吟、揉、按、滑來進行技法上的補充,為箏樂的旋律增添了更多的韻味。滑音可以在音高變化時幫助自然過渡,顯得流暢自然,婉轉綿長。而按音則可以靈活地控制音高,它能夠極其準確地展現不同流派的旋律特點。[5,6]單個音的律動,組合音的錯落有致共同組成了宋代箏樂的韻律之美,在這些微妙的變化之中,感受“韻”的神奇之處。
2.2宋代箏樂的意境美
宋代是我國詩詞歌賦發展的繁榮時期,而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也主要以音樂的形式展現出來。[7]箏樂是這個時期文人墨客展現內心情感的重要寄托。這個時期的作曲家往往就是杰出的文學家,如柳永、李清照等。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往往蘊藏著深厚的文學意境。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情感,而這些意境以箏樂的形式能夠完美地展現出來。[8]例如,宋代晏幾道《浣溪沙•閑弄箏弦懶系裙》中“悵恨不逢如意酒。尋思難值有情人。可憐虛度瑣窗春”,從中可以看出女主人惆悵的心情,哀嘆青春易逝,有情人難尋的悲傷。箏在宋人的詩詞中本身就是一種意境,在蘇軾的《甘露寺彈箏》:“多景樓上彈神曲,欲斷哀弦再三促。江妃出聽霧雨愁,白浪翻空動浮玉。喚取吾家雙鳳槽,遣作三峽孤猿號。與君合奏芳春調,啄木飛來霜樹杪。”沈約的《詠箏》:“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弦依高和斷,聲隨妙指續。徒聞音繞梁,寧知顏如玉。”從這些優美的詩詞中,都可以看出箏是古人情感的寄托。
2.3宋代箏樂的情感美
樂曲最終的目的都是表達情感,而宋代箏曲也不例外,在箏曲中表現或喜或悲的情感。“哀箏”其實是自古以來箏樂的一個典型特點,而在宋代,這種“哀箏”體現得淋漓盡致。[9]宋人喜歡用箏來表達哀傷、悲憤的情緒,這一方面與創作者自身的心境有關,另一方面與箏的彈奏方式與音色有關。如泣如訴,是箏樂彈奏的一個特點。[10]在宋詞中,有些是直接體現“哀”“悲”等字眼,如晏幾道的《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詩句中,“哀”“恨”都直接表達了哀的愁緒。王沂孫的《齊天樂•蟬》“一襟馀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中,“恨”“淚”都體現了“哀箏”的特點。
又如,蘇軾的《江神子•江景》中“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都說明“哀箏”在宋代的普遍存在。[11,12]“哀箏”有些則是通過箏樂彈奏來體會哀的意境。這是古箏彈奏中一個典型的特點,以悲為正音。在古箏的彈奏中,以音高、音色以及音調的變化來體現箏樂的“哀”。宋代箏樂之美無窮無盡,我們只有從箏樂中細細品味。宋代箏樂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箏本身的藝術魅力,也不僅僅是彈奏技巧帶給我們的驚嘆,更有能與古人心靈契合的真切感受。[13]
3宋代箏樂的發展啟示
宋代箏樂之所以能迅速得到發展,是因為箏樂本身的契合度,它可以滿足上層社會的風雅,也可以滿足一般民眾的需求。在宋代箏樂快速發展的進程中,產生了眾多的流派。例如,江浙箏派、河南箏派、山東箏派、客家箏派、潮州箏派,而這些箏派都是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宋代特殊的朝代特點也造就了特殊的宋代箏樂,它傳承了唐朝完整的箏樂形制以及演奏技法,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造就,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宋代也是我國箏樂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箏樂留給了后人極其寶貴的財富。結合現有的文獻以及史學資料可以發現,宋代箏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這是由宋代文化與政治本身所決定的。
正是這樣一個積極推動文化發展的時代,給箏樂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讓我們今天有幸見到如此璀璨的文化遺產。它給我們現代箏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必須注重文化的發展,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才能讓箏樂不斷發展下去。在宋代,箏樂真正發展成了一項全民追捧的藝術形式。如今,箏樂雖然也逐漸受到傳統文化愛好者的重視,但要使其真正發展起來,還需要各方的努力。如今,眾多的箏樂流派要互相取長補短,結合當今的文化發展趨勢與人們的審美需求,創造體現時代特色的箏樂。當然,由于宋代箏樂留存的文獻資料相對匱乏,對于宋代箏樂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建立完整的宋代箏樂研究體系,填補箏樂發展史上的空白。
參考文獻:
[1]…周云劍.宋代箏樂研究[D].河南大學,2013.
[2]…張維.淺談古箏演奏技巧的演變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3(7):140-141.
[3]…雷華.說說古箏基本彈奏法——夾彈、提彈[J].音樂天地,2007(10):51-52.
[4]…江澹曦.箏樂作品中的旋律表現[J].四川戲劇,2012(4):104-107.
[5]…葛笑然.芻議古箏的左手彈奏技巧[J].北方音樂,2014(11):64-64.
[6]…羅燕.傳統箏曲左手技巧的研究[J].大舞臺,2012(7):41-42.
[7]…梅麗娟.窺探宋詞與箏樂藝術的微妙關系[D].江西師范大學,2013.
[8]…陳淑穎.箏樂意象分類研究——以浙派箏樂為例[D].杭州師范大學,2013.
[9]…洪艷.喻世、思人、賦情——魏晉南北朝至宋代“以悲為美”箏樂審美的體現[J].科教文匯,2007(34):212-213.
[10]…賈陽果,黃漢華.箏樂“尚悲”之因探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6,35(4):69-74.
[11]…唐昕.潮州箏派的作韻特色[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2):102-106+139.
[12]…鄭志恒.世俗化語境中的“哀愁”化審美——宋詞箏樂審美述評[J].黃河之聲,2015(23):118-119.
[13]…劉潔.涉箏詞與宋型文化[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6,26(5):68-72.
作者:張玲玲 單位:湖北民族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
《多元文化與藝術類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內容摘要】在美國高校,實行多元文化教育已日趨制度化。當族裔文學作為多元文化主義的代表進入國內藝術類大學的英語課堂時,教師和學生對多元文化文學的教學依然存疑,并產生了一系列疑問:應該用教授英美文學的方式來教授多元文化嗎?如何處理對其他文化的不安全感?如何處理文化沖突、陳舊觀念等?文章著重探討上述問題,指出通過文化反應(CultualResponse)的方法,可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促進跨文化傳播,從而成為批判性的讀者和作家。
【關鍵詞】多元文化;共情能力;價值觀
大學英語 美國高校經過長期實踐,多元文化的教學課程使學生能夠體會不同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在藝術類大學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把個人經驗、興趣和文學作品相互關聯,促使學生思考不同的文化背景,改變思維習慣,學習和接納其他文化觀點,從而擴大文化視野。具體方式包括:在鼓勵學生將個人經驗與文本差異相結合的同時,教師必須要求學生超越簡單的個人經驗,充分探索和了解作品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對于不熟悉文化差異的學生,一開始可能會遇到困難。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和觀察這些差異,身份的轉變能夠幫助學生反思和進步。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和討論一系列作品,運用多元文化的視角,思考讀者和作家的文化身份和位置,理解所學文化。
一、鼓勵大量閱讀,打下堅實的理解基礎
在藝術類大學的英語課堂中,語言始終是文化的載體。只有通過扎實、廣泛的閱讀,以及充分思考,學生才能形成對作品的初步印象、概念和看法。據筆者了解,大多數藝術類學生在高中階段并未養成課前大量閱讀的習慣,尤其不擅長帶著問題閱讀。許多學生對于閱讀作業的認識不夠充分、態度較為抵觸。他們往往依賴于課堂上教師的逐字講解,學習效率不高。不過,也有部分來自北京、上海、青島、深圳等地的學生,以及報考戲文系的學生,養成了良好、高效的自主閱讀習慣,體現出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寬廣的文化視野。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閱讀的習慣,每周布置一定數量的閱讀任務,內容包括文學作品、文學批評以及文化、社會、歷史類書籍,形式可以是小說、論文、劇本、訪談錄、新聞、專著、電影腳本等。
二、通過表演和討論,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
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藝術類學生的英語教學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作為所學文化的“局外人”,學生對相關文學作品及其文化并不熟悉,理解容易流于表面。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兩人一組合作學習,其任務是從所學文學作品中挑選一個場景,完成一段簡短的對話,然后表演出來。該練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并使用各種感官來體驗文學作品,體驗沉浸式的學習。例如,2002年美國劇作家蘇珊•洛莉•帕克斯的《強者/弱者》贏得了普利策戲劇獎。
這部兩幕劇以肯尼迪被暗殺的故事為背景,主人公是兩個掙扎于社會底層的非裔兄弟林肯和布思。作品記錄了他們如何面對愛情、工作、貧窮、種族主義以及不幸的童年。兩兄弟早年被父母拋棄后,相依為命。后來,為了爭奪遺產發生爭斗,曾經親密無間的兄弟相殘,最終弟弟殺死了哥哥。在課堂上,由兩名學生扮演兄弟。他們必須自編自演,展現美國主流社會壓迫下所面臨的困境。創作和表演的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強烈情感,引起他們內心的共鳴。主動參與表演的學生相比被動閱讀劇本的學生,更能表達出具有洞察力的觀點。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整合語言、視覺感受和閱讀行為,增強學生的共情能力,讓學生認識到多元文化的價值,從而拓寬文化視野。
三、通過人類學研究方法,獲取多元文化體驗
人類學(Anthropology)是從生物、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群。使用社會人類學方法來閱讀和討論多元文化文學,能夠促使學生將關注重點從個人轉向文化反應,以人類學的方式觀察和體驗人們的行為,從而提高其對文化價值觀的認識。教師在準備多元文化的資料時,要注意歷史文化差異、解釋誤差以及重要的社會文化問題。人類學實地調查的具體實施方式主要有參與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拍攝紀錄片法等。參與觀察法(ParticipationObservation)要求學生深入當地,與居民相處數月甚至數年。如果現實條件不允許,學生可以通過對外國電影、電視作品的觀摩,達到參與觀察法的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后觀看美劇《摩登家庭》,讓學生認真揣摩人物背景和文化差異,然后自行分組,選取最喜愛的角色進行自編、自導、自演,在期末考試前的最后一周上臺表演8分鐘,并進行錄像。表演過程中學生熱情高漲、臺詞標準流利、人物豐滿動人、故事生動幽默、服飾夸張鮮明,有些學生的表現甚至不輸原作。究其原因,在于學生通過長期的觀看實際上形成了參與和觀察,所以才能深入體察人物角色,成功地完成練習。
對于國內藝術類英語教學來說,最為可行的是問卷調查法,要求學生訪問相關文化專家、閱讀書籍或觀看電影(書和電影或來自于教師提供的閱讀列表,或來自訪談對象的建議,或結合興趣自選)。在閱讀、訪談和寫作中,學生扮演文化人類學家的角色,專注于作品中描繪的文化習俗或傳統,探索其背后的文化規范、價值觀。許多學生表示,通過比較閱讀的內容和訪問者表達的內容,其對多元文化的理解更為深入。如果時間充裕,撰寫“ABC論文”也是很好的學習途徑。A論文以自傳的形式幫助學生反思自身文化背景。B論文是為族裔社會成員撰寫傳記,幫助學生了解他人。學生可以通過談話和交流,了解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探索社會生成過程以及由文化背景產生的影響。C論文是基于上述兩篇論文,將學生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價值觀等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執果索因,理解多元文化。
四、通過重要文化現象研究,探索文化價值觀
英語學習中一種有效的練習方式是“重要的文化事件研究”,它是上世紀60年代伊利諾斯大學心理學系提出的以促進跨文化意識為目的的一項文化培訓項目。當時,應美國海軍研究處的要求,伊利諾斯大學心理學系開發出這種培訓方式,以期“將每個海軍士兵都訓練成美國大使”。這一系列文化和社會行為研究方法也被稱為“文化同化”。雖然最終結果并沒有成功地讓每個士兵都成為大使,但是根據反饋,受訓者的文化適應能力明顯提高,到海外執行任務時更加得心應手,發生文化沖突的幾率大大降低。
參考文獻:
[1]顧憶華.英語教學多元文化課程目標與評估[J].中國外語,2009(6).
[2]何玲梅.論多元文化共生時代英語專業教育的價值取向[J].教育科學,2012(4).
[3]何星瑩.21世紀普利策戲劇獎評述[J].藝術教育,2017(3).
[4]劉育東,周迎.全球化下我國大學英語多元文化教學新思路[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5]田娟.美國多元文化教育及對我國的啟示[J].學術探索,2014(8).
[6]徐文彬,徐繼存.美國多元文化教育及其面臨的挑戰[J].比較教育研究,1998(3).
[7]袁小陸.大學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教育[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
[8]張寅.將教育戲劇融入環境教育的效果初探[J].新聞世界,2012(11).
作者:何星瑩
推薦閱讀:《文學與文化》(季刊)創刊于2010年,是由南開大學出版社主辦的以文學研究、文化研究為宗旨的中文學術刊物,由南開大學陳洪教授擔任主編。現為南開大學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知網(CNKI)、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