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社會科學論文發表了傳統思政專業的社會實踐課程建設,論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以下簡稱思政專業)為例,就社會實踐課程建設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協同建構展開探討,旨在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尊重教學規律性與實踐性,采取科學舉措增強實效性,在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協同建構基礎上實現實踐育人的目標完成。
關鍵詞:社會科學論文,實踐教學,合規律性,合目的性,協同建構
伴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社會發展對“一專多能”型人才需求出現倍增;鑒于此,國家將實踐教學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予以重視。2012年,教高〔2012〕4號文件提出強化實踐育人的目標功能,建立黨政機關、城市社區、農村鄉鎮、企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等接收高校學生實踐制度。究竟以何種原則、方式、標準加以推進,促進實踐育人的目標體系構建?
一、實踐教學的概念界說及理論闡釋
(一)實踐教學的概念內涵
實踐教學概念,最早源自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Dewey)提出“從做中學”的教學論思想。這一實用主義思想不但影響美國教育,也影響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1]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Bourdieu)提出實踐理論。對蘊含的“慣習”和“場域”分析發現,高校在理論教學中創造出支持性的“場域”和培養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慣習”結論。[2]“實踐理論要同時考慮外在性的內在化,內在性的外在化的雙重過程”[3],為理論課程教學改革提供解釋邏輯、行為方式和解決方案。
(二)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
作為與理論教學具有同等地位的實踐教學,哲學、知識觀、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理論及情境學習[4]等均為其提供理論支撐。此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成為實踐教學中的根本性指導,對改變傳統教育中“重理輕技”和“重術輕器”具有積極作用。布魯納認知學習理論,主張關注知識結構、學習者內部動機、多種認知表征方式、探索與發現未知、直覺思維、從多重觀點中建構知識和價值等。[5]情境學習理論強調知識與情境交互,視知識為一種基于個體與環境交互過程中建構的情景活動。作為一種情境活動,社會實踐不僅反思和審視傳統教學,而且提出認知學徒制、拋錨式教學和交互式教學等實踐教學策略。
二、傳統思政專業的社會實踐課程建設概況及問題
快速工業化中,工具理性強化與價值理性弱化成為思政專業人才市場供需脫節的關鍵性問題與矛盾癥結所在。當前,高校的實踐教學統籌兼顧各學科專業內部差異性問題上更多地停留在理論層面。對于社會影響和認知度較高的自然科學,較多投入實踐教學獲得正常運轉;而對于社會適用面廣,實踐基地選擇存在適用性障礙的人文社會科學未獲得應有重視。學科綜合特性弱化專業性,思政專業尤其如此。事實上,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發展最終目標,也是教學改革和教學建立的本源。應圍繞社會需求和專業發展目標,在優質品牌化理念指導下拓展實踐基地的規模和數量。[6]長期以來,學校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實踐教學水平不高、缺乏制度化、教學實施與基地不健全、考評機制體系欠科學等問題,[7]舊的問題尚未破解新問題不斷涌現,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學校實踐教學與就業發展脫軌
實踐教學缺位,學生的實踐能力未獲得相應提升。在對某高校思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研發現,在2011級培養方案中,實踐課程有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社會實踐、公共關系與實踐、班主任工作技能、軍事訓練6門,2014級調整并增至7門。教育活動學分由2011級的23.12%,降低為2014級的14.78%,降低2.02個百分點。按照課程與教學環節相關強弱度,2014級培養方案調整為軍事訓練、社會實踐、計算機實驗、教育實習、畢業論文、公益活動、創業創新實踐。除教育實習、畢業論文和軍事訓練3門課程正常開展之外,其余課程實踐教學幾乎形同虛設。
(二)激勵機制不足,職業倦怠增強
高校人事制度和工資績效改革滯后,平均主義“大鍋飯”分配方式嚴重阻礙優秀教師脫穎而出。一是高校“行政化”不僅未去反而加強,導致教學的中心地位遭到弱化;二是對教師更多地約束,缺乏科學激勵示范與引導參與,強化“官方課程”,難從根本上增加實踐教學權重。研究發現:缺乏激勵機制,教師除部分自覺和職稱晉級需要外,大部分難以做到全身心投入教學。即便投入,也是“人在曹營心在漢”,職業倦怠進一步增強。
(三)實踐教學注水,缺乏專業師資
大學生就業多元取向,導致對教育實習重視不夠。有人借自主實習之名通過熟人關系蓋章敷衍了事,當然,大部分學生參與集中實習。可條件稍好的實習單位,出于教學質量、教學進度考慮教育實習變成見習。作為師范生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教育實習存在“注水”現象,其余實踐教學便可想而知。事實上,實踐教學與師資匹配、科學研究密切關聯。調研還發現,某高校思政專業16位專職教師中僅5位雙師型教師,大部分教師缺少實踐經驗,實踐教學近乎紙上談兵。辦學30年,僅28篇教改文章。無不反映教學質量弱質。令人擔憂。
(四)實踐針對性差,目標不夠明確
實踐教學目的在于通過實踐幫助學生了解和認識社會,在實踐中尋求真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與發展使命感。通過實踐檢驗學習效果,提升和擴展學習空間,將人生理想與社會現實接軌。實踐教學缺乏針對性,學生實踐能力相對欠缺;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服務能力弱化,很少從就業和人才培養供給側實施改革。另外,實踐內容設計和環節安排淺層次、粗淺化。
三、社會實踐課程建設的規律性與目的性
(一)規律性:實踐課程建設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實踐教學中,合規律性是指作為主體的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客觀要求,按照規律辦事。體現在課程性質上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般規律與建構邏輯。社會實踐課程建設上,就是要遵循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科學性。
1.遵循大學發展的基本規律與內在邏輯實踐教學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重理論、輕實踐”問題。無論辦學層次、專業定位等宏觀方面,還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課程設置以及教學環節等微觀方面,合理性建構必須遵循教育規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應當在推行實踐化建設、系統化建設、規范化建設和內涵化建設上深下功夫。”[8]既是大學轉型發展的客觀需要,又是遵循教育發展規律,豐富教學內容、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質量的邏輯選擇。
2.尊重學科建設的邏輯規律和實踐理性實踐教學課程一般安排在第4~7學期,要在學習公共平臺課、學科平臺課,甚至部分專業平臺課基礎上展開,既有理論基礎又有一定經驗。思政專業的規范化建設,必須遵循專業建設規律,內在邏輯、本質要求與科學路徑。人才培養既要嚴格按照規律辦事,又要在尊重實踐基礎上開拓創新。實踐教學本質上是實踐證實和理論求真的過程,倘若脫離理論指導與實踐檢驗,學科建設無異于“緣木求魚”。
3.符合人才培養的運行規律與實踐邏輯加強社會實踐的規范化、基地化、課程化建設,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感受真實、體悟真知,最終實現能力提升與觀念轉化。實踐教學的系統性與創造性,亟需學校主動與政府、社會以及企事業單位協同建立實踐基地。諸如借助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借助學校、廠礦、企業以及鄉村等載體,建設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借助社區福利院、日間照料中心等公益機構,建立社會活動基地。
(二)目的性:實踐教學的底線思維與目標體系
合目的性是指在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通過有意識有目的實踐活動,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實踐教學合目的性,內含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價值與目標的協同建構,目標體系表現為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的內在統一。第一,知識目標。實踐教學不僅需要理論指導,也需要豐富和發展理論,并促進知識生成、知識創造以及知識再生。
第二,能力目標。本質上,實踐不僅在于檢驗理論的正確與否,更在于通過實踐驗證培養學生動腦動手、語言表達、組織協調等綜合能力。在教師帶領下,將科研論文寫在田間地頭,扎根基層磨礪自己。
第三,認知目標。教師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參加實踐,發揮主觀能動性嘗試性解決。第四,價值目標。通過社會實踐課程建設,將課堂教學轉為課外教學,有效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EQ”和“IQ”,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善惡標準。
四、深度推進社會實踐教學課程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一)思政教育專業建設的生態位建構
作為一個開放性耗散系統,須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手段、以就業為目標、以發展為宗旨,堅持理論與實踐、就業與發展的底線思維實施生態位建構。第一,課程設置生態位。正確處理專業與非專業、基礎課與通識課、理論課與實踐課,以及課程與課時的權重。第二,專業建設高勢位。思政專業目的在于為國家培養具有明確政治方向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通過實踐教學將理論內化為實踐動力和行動指南。第三,人才培養專業位,要具備在學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本專業教學研究的能力,且能在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從事以本專業為基礎的宣傳、組織和管理。
(二)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
加大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與學分權重,強化教學過程參與和全程指導,以及實踐成果轉化。建立一個與政府、企業、學校、社會、個人“五方聯動”的協同發展機制,形成政產學研用整體性育人。一方面為中小學培養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師,另一方面為黨和國家培養大批服務于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宣傳組織管理,具有專業素養高、實踐能力強的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
(三)注重課程設計科學、合理及規范性
加強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第一,教學安排上,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必修課注重實踐教學安排,建構起互通的知識體系。諸如選修課中的調查研究、下鄉支教、政策宣講以及社會服務。第二,教學推進中,課程設計要有層次性、針對性和邏輯性,確保實踐教學持續性開展,滿足不同年級實踐需求。第三,教學規范,健全和完善校外導師制,明確權責與制度化規范管理,規避慣性思維和形式化實踐。
(四)教學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的內在關聯
實踐教學的實踐性,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展開的。脫離理論指導實踐是盲目行為,思政專業師范性特征,決定為中小學培養扎根基層的思想政治教師、思政工作的教育與實踐者。選擇定向性和專業性教學內容,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按照“定向性”原則安排教學內容,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以及專業素養。
(五)注重教學過程監控與教學效果測量
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第一,教學過程開放性監控。邀請用人單位、家長和社會等第三方機構參與,建立客觀公正的質量監控體系。第二,注重學生自我評價。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設計一個科學的評價表讓學生從大一到大四進行自我成長測評,并將測評成績計入成長檔案。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成長最終走向成熟,實現監督者監管自身。第三,教學效果綜合測評。監控內容涉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通過“課程管理”信息平臺,建立自評與互評、校內與校外、定性與定量等綜合測評機制。
(六)強化教師主導與實踐主體無縫對接
根據獲取信息由感知到把握,由內到外、由外到內的雙向流動和反饋過程,需要積極注重實踐教學的信息交換與解碼過程統一,實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無縫對接。一是強化教師對專業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科學引導,幫助學生將理論內化為能力。二是對學生實踐行為實施能力建構,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實現角色與知識能力轉化。三是把握實踐教學的規律性與目的性,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理論。
(七)注重實踐成果轉化與實踐產品開發
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服務社會、創業實踐、就業擇業相結合的實踐育人模式,推進課程資源空間整合與育人體系整體優化。一是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運用科學化手段促進實踐教學成果轉化與產品開發。二是將實踐成果在“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否定之否定中,建構科學的知識生產鏈和產業生態鏈,以及知識再造價值鏈。三是在反復實驗基礎上,將成功的實踐模式加以推廣。
五、結語
未來議程中,實踐教學需強化以下問題研究。第一,強化系統集成研究。諸如實踐教學戰略性、教學安排針對性、課程設置合理性、實踐過程規范性、考核評估科學性等方面。第二,強化整體性研究。實踐教學與國家戰略、知識轉化、能力提升、就業創業結合,突出實踐性、方向性、價值性和目標性科學建構。第三,強化“品牌”戰略凝練專業特色,建構實踐教學體系。作為一個成長發育型問題,實踐教學究竟如何開展以提高實效性,依然期待學界同仁與師生一道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偉.借鑒、傳承與發展——北京電影學院與美國綜合大學影視制作專業的實踐教學比較[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2,(3):11-16
[2]劉洋.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48.[3]皮埃爾•布迪厄,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4]張晉,馬慶發.高職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1):127-131.
[5]鐘志賢.面向知識時代的教學設計框架——促進學習者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07.
[6]呂丹,高鳴.社會科學類研究生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長春大學學報,2016,26(4):90-94.
[7]劉濤.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5,10(1):3-4.
[8]王學儉,郭紹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重點問題及策略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政教育,2016,(6):11-14.
作者:張緒清 向榮 范兆飛 單位:六盤水師范學院
推薦閱讀:《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創刊于1978年,是由廣西民族大學主辦的哲學社會科學刊物。本刊大力發表人類學民族學方面的學術論文,也十分歡迎處在學術前沿的有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的其他人文及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