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也就是公民自覺地以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以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思想來源,把國家主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它圍繞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反映公民對待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等。它強調的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責任意識、公德意識、民主意識等基本道德意識。
關鍵詞:公民意識,思想政治,高工論文范文
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存在形式,是一種現代意識,是在現代法治下形成的民眾意識,它表現為人們對“公民”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法律等活動主體的一種心理認同與理性自覺,又體現為保障與促進公民權利,合理配置國家權力資源的各種理論思想。具體體現為視自己和他人為擁有自由權利、有尊嚴、有價值的人,勇于維護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權利、尊嚴和價值的意識,這種意識還包含公民對于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
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對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應履行權利和應承擔義務的自我認識"作為社會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中體現了公民對于社會政治系統以及各種政治問題的態度、傾向、情感和價值觀"。公民意識決定于公民的實踐,而公民的實踐活動可以是純粹的公民政治實踐活動,也可以是與之相關聯的其他活動"由此,公民意識并非可以和公民的其他意識嚴格區分開來的,它或者直接來自于公民自身的政治實踐活動,或者來自于對有關其政治 地位的規定,或者來自于公民對政治現象的關注,也可來源于公民在參與經濟或社會其他活動時所帶來的思想觀念。
一、 公民與公民意識
(一)公民
“公民”一詞最早出現于古希臘,直到辛亥革命前后才作為外來語由西方傳入我國。公民的定義至今是個眾說紛紜的難題。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只有臣民意識,稱為八民:草民、小民、刁民、暴民、愚民等,后來逐漸演變為農民、市民、居民。梁啟超認為,奴性、愚昧、虛偽、為我、怯懦等千百年來的“臣民”觀念造成了中國人的人格缺欠,他提出要造就“新民”。培育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是我國自近代啟蒙以來就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首先公民是一種法律意識,因為“公民”首先是一個法律概念。法律范疇里的公民意識是指一個人對于自己作為國家公民這一身份的認定,以及在這種身份認定基礎上產生的、對自身應當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的自覺,并能通過個人行為將法律規定兌現的自覺。公民意識與其它意識相互作用,共同影響人的行為。
二、 培養農民公民意識的意義
農民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體力量和最終受益者,農民群體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影響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實現農民向公民的轉化,農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換,可以造就推動“四化同步”發展的主力軍。
(一)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農村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農民的公民意識對于健全農村市場經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市場是培育公民意識的最好實踐場所,反過來,農民公民意識的形成也有利于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農民自主意識和理性精神有利于增強市場主體的自主性;農民自由平等觀念有利于增強市場主體的平等性;農民契約意識、法治意識有利于深化市場關系的法制性等。
(二)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政治參與水平
公民意識所喚起的自主、平等精神,能讓農民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地位,激發其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政治積極性。一方面公民意識的形成有利于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監督公權力的有效運行;另一方面公民意識的增強可以擴大農民參與政治的主體人數,拓寬農民參與政治的渠道,提高農民參與政治的層次,加強農民參與政治的強度,從而影響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執行,為農民自己爭取到更多的利益
三、 農民公民意識的現狀與癥結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政治取向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公民意識不斷覺醒。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由于小農經濟和傳統文化的影響,加之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公民教育不發達等因素,我國農民的公民意識還難以適應“四化同步”發展的要求。
(一)農民的主體意識需要提高
公民主體意識實質就是公民對自己的身份能否認同,即在公民社會中,公民對自己作為參與或監督國家公權力運行的獨立主體的一種身份的正確認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
(二)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不足
政治參與公民通過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府的決定或與政府活動相關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為。參與意識實質上是公民踐行權利和義務的意識,是公民行動的先導。
四、 培育農民公民意識,推動“四化同步”發展。
實現“四化同步”發展,不僅僅是外在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更為關鍵的是精神、觀念的內在公民化。當前我國農民公民意識的薄弱,主要根植于農村的現實社會生活狀況,因此農民公民意識的培育是一個需要從利益分配、體制變革、文化教育和日常行為規范等多方面來進行的一個長期而系統化的過程。
(一)大力發展農村市場經濟
物質決定意識,公民意識必然會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和制約。公民意識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社會意識,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有賴于農民公民意識的增強;同樣,市場經濟的發展也能增強農民的公民意識。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市場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但總體水平不高,許多農民仍在溫飽線附近徘徊,他們更關心如何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關注是物質利益和經濟權利,對于政治生活、政治權利則無暇顧及。只有經濟發展、生活富裕了,農民才會關心社會生活,才會去參與政治,公民意識才會隨之增強。因此,農民公民意識的發展,必須有成熟的市場經濟為其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提高農民的政治參與水平
公民意識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成熟的基層民主生活和完善的基層民主政治是塑造理性健全的公民態度和公民人格的重要環節。公民的民主知識、民主法治意識和參政能力需要在民主實踐中訓練,廣大農民通過參與民主政治,不斷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可以強化其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其角色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 胡弘弘.論公民意識的內涵.漢江大學學報.2005(1).
[2]趙泉民.農民的公民意識與中國鄉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社會科學.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