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中共中央必須堅持一切從人民的實際需要出發,以惠民、利民、便民為宗旨,深入實際的做到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黨政建設之間能夠緊密聯系起來。為保證黨的群眾教育路線能夠長期有效的得以運行,就需要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這種制度的實行,必將切實真正的做到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良好互動。
一、明確長效機制的前提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所謂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自毛澤東鄧小平等擔任國家領導人時期,就開始不斷探索和鉆研的一條方針政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堅持以實踐為基礎,以人民需要為核心內容,不斷探討和研究適宜我國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道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在結合了我國具體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后,開創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群眾觀念。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仍舊存在著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理論關鍵雖然在不斷的創新,但實際基礎還比較薄弱,二者之間很難實現完全的銜接和替代。就目前我當面臨的眾多問題而言,消極腐敗,脫離群眾是所有威脅之中最為嚴重的一點,這個尖銳問題的出現,無論是對我黨,還是對人民群眾來說,都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為了改善這一僵局,十八大提出的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是十分有必要且符合實際的戰略指示。這給黨的領導人提出的要求是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深入學習,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凝聚自身的力量,創建共識,不斷提高起身在群眾中工作的能力,堅持黨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不可分的觀念,切實的將黨的群眾路線落實到黨員干部的實際工作中去。
二、明確長效機制的關鍵是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的互動
強化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問題,可以在黨員干部和群眾這兩個主體要素之間多進行一些有必要的互動,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二者之間不是對立的關系,要在有機統一的基礎上,深化群眾參與互動的進程。對黨員來說,在實際工作中,黨員干部可以將自己真正的融入到百姓的真實生活之中去,到基層中去感悟群眾所想,去品味群眾所苦,傾聽百姓的聲音,關注百姓的生活,只有通過真正的知道群眾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才能切實的在今后的工作中,透徹的了解民之所苦,民之所憂。強化了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上下兩個級別的深入接觸交流以后,黨員干部也許才能真正的知道人民群眾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該采用怎樣的廉政建設來切實的做到問計于民。與此同時,宣傳力度的加大,參與渠道的拓展,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人民群眾可以更好的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中去,這樣的國家事務,不僅僅是指經濟文化事業,還包括社會管理事務,這樣一來,人民群眾和黨員干部之間才能實現面對面的對話和交流。
三、明確長效機制的核心是教育實踐活動立足常態化的配套制度
中國共產黨不僅是先進政黨,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我黨還是文化引領的執政黨,新形勢下強化和改進我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是鞏固黨的基本群眾基礎和保證黨的群眾路線鑒于實踐活動能夠得以進行的堅實根基。為了促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能夠得以順利的開展和進行,以長效機制為核心,建立一套健全的與教育實踐活動匹配的配套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一項重要舉措。與此同時,還要不斷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我黨深入群眾的基本路線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常態化機制。
四、解析長效機制的最終目的就是落實教育實踐活動的應用效果
十八大以后,中國共產黨建立和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將實踐活動的成果真正的落實到群眾工作的整治和效果的提升上,無論是黨員干部之間自主的學習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行為,還是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之間有效的交流互動,或者是建立和健全各項制度的常態化機制,都是為了將工作深入到實際中去。群眾的滿意就是我黨努力的目標,群眾的抵觸就是我黨要堅決改進的標準。要時刻明確,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才是我黨堅持不懈奮斗的目標,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已經明確指出:無論何時何地,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都是我國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問題,中國共產黨要始終堅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這也要求我黨在實際的工作中必須做到堅持不斷的革新和提升,集中力量解決黨政文化脫離人民群眾的問題,最終實現黨群關系的良性運轉。
五、結語
總而言之,實現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不是簡單的落實了十八大的會議精神就可以的,它需要在以人民利益至上的核心基礎上,積極的促進黨政干部和人民群眾的互動。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深入黨的群眾根基,夯實黨的群眾基礎,在充分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基礎上實現黨和人民群眾的友好互動。在發揚我黨優良作風的同時還要顧及到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所需,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才能真正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