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目前,農村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綜合各種文獻資料,筆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幾點。重物質扶貧,輕社會發展扶貧開發工作。主要圍繞如何增加貧困地區農民經濟收入的目標來展開,幫農民修路、通水通電,搞好種草養畜、經濟林果和龍頭加工企業等,忽視了觀念、智力和技能等人的因素的發展。
關鍵詞:自由發展觀,農村社會工作,農村扶貧
一、阿瑪蒂亞森的以自由為基礎的發展觀
森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對發展問題提出一個以自由來概括的新視角。森對傳統的發展觀——“發展就是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增長、或個人收入的提高、或工業化、或技術進步、或社會現代化等”進行了否認,認為這是一種狹隘的發展觀。他認為財富、收入、技術進步、社會化并不是人追求的全部,人的發展應更注重于包括生命健康、教育、不受壓迫、自由表達以及自我實現等方面的實現。用森的話說即發展是“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發展是對人的全面自由的追求,發展要求消除那些限制人們自由的主要因素,即貧困以及暴政、經濟機會的缺乏以及系統化的社會剝奪,忽視公共設施以及壓迫性政權的不寬容和過度干預。同時,森也指出了若干不自由的形式,如饑荒、營養不良、失業、早亡、男女之間不平等摧殘、不能享有醫療衛生保健、不能接受教育、沒有社會保障等,認為“實質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諸如饑餓、營養不良、可避免的疾病、過早死亡之類——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夠識字算數、享受政治參與等等的自由。”簡言之,即一個人選擇有理由珍視的生活的“可行能力”。在森看來,一個社會成功與否,主要應根據社會成員所享有的實質性自由來評價。總言之,自由既是發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農村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綜合各種文獻資料,筆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重物質扶貧,輕社會發展扶貧開發工作。主要圍繞如何增加貧困地區農民經濟收入的目標來展開,幫農民修路、通水通電,搞好種草養畜、經濟林果和龍頭加工企業等,忽視了觀念、智力和技能等人的因素的發展。二是缺乏基層和農戶的參與,即農民的主體性體現不夠,很少表達自己的意愿,被動的接受扶貧,而非主動參與扶貧工作,實現脫貧致富,導致農村扶貧收效不顯著。三是大搞政績形象工程,脫離農村農民實際,忽視農民的意愿,造成資源的浪費。四是還有鄒海蓉、劉輝等人指出的,如扶貧資金投入不足、扶貧資金管理體制的約束、忽視廣泛的社會服務和人力資本投資、缺乏專業工作方法和職業扶貧隊伍等問題。
三、對農村社會工作的啟示
1.對貧困的建構與理解
有學者將貧困分為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物質貧困指人們物質生產與消費無法維持即定社會起碼的生活水平。精神貧困表現為文化知識上的貧困和思想觀念上的貧困,主要指愚昧無知、文化生活閉塞單一、生產觀念因循守舊、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和消極等待的依賴心理。
從森的觀點來看,貧困必須被視為基本可行能力的剝奪。所謂可行能力,即此人有可能實現的、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可行能力因此是一種自由,是實現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的實質自由。簡言之,就是個人所擁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實質自由的能力。森將收入貧困與可行能力貧困進行了區分,并指出了其中的重要意義,僅僅減少收入貧困絕不可能是反貧困政策的終極動機。存在這樣一個風險,即按照收入剝奪的狹隘觀點來看待貧困,然后以教育、醫療保健等是減少貧困的良好工具為理由,來說明在這些領域投資的正當性。
顯然,按照森的觀點,在扶貧工作中,對農村社會工作者而言,一個啟示是,不能簡單的將貧困理解為收入短缺,認為解決貧困的策略就是興辦教育、興辦公共基礎設施;而應深入理解貧困,理解造成地區貧困的原因,運用可行能力的視角來分析,將貧困視為可行能力的剝奪,而不是可行能力的缺失,而造成這種可行能力缺失的原因,不能僅歸咎于貧困者個人,而應該發揮社會學的想象力,即將個人的困擾、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結構和歷史脈絡有機地統一起來,拒絕將問題個人化。這就要求農村社會工作者以外來者的眼光及靈敏的觀察力觀察農民所處的社會環境與個人困擾之間的關系,對貧困地區的社會文化環境、社會結構因素作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社會工作者通過與服務對象的互動,深入理解他們的社會文化處境,以及整個社會制度、社會結構對他們可行能力剝奪造成的影響,努力挖掘農民的潛力,協助其解決貧困問題。其中,社會工作者的任務之一就是協助他們利用各種現有的資源,重新獲取他們的可行能力。
2.對發展的重新審視
現代化理論假設發展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可以經由受過啟蒙的政府與來自外界的技術協助來加速進行。它將發展視為一個革命的過程,包括在發展中社會所發生的激進的、徹底的改變(文明代替傳統);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工業化、都市化、社會動員、分化、世俗化、媒體擴張、政治參與的擴大、識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不同的過程;一個系統化的過程,經濟發展、文化變遷與政治變動,都同時整合在一個合理連貫的,以及在某種程度而言,甚至是可預測的模式中。
發展主義觀點也將發展與西方的工業化、城市化聯系起來,將發展等同于增長、GDP的增加、收入的提高以及技術的進步。
不管是現代化理論視角下還是發展主義模式下的發展觀,依據森的觀點,這都是一種狹隘的發展觀,簡言之即認為發展即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增長、或個人收入的提高、或工業化、或技術進步、或社會現代化等。
森對發展進行重新審視,提出發展是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發展是對人的全面自由的追求,發展要求消除那些限制人們自由的主要因素,即:貧困以及暴政、經濟機會的缺乏以及系統化的社會剝奪,忽視公共設施以及壓迫性政權的不寬容和過度干預。可見,森的發展強調的是人的發展,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即人自身的發展和為人的發展創造條件,如營養、住房、工作、保健、體育、人權和社會參與。顯然,在森的發展觀中,人自身的發展以及為人自身發展創造條件,就是一種能力的發展,也就是森所說的可行能力的提高。
具體到農村扶貧工作中,只有堅持發展是基于人自身的發展這樣一種認識,才能真正的把握農村扶貧工作的本質,注重貧困農民自身的發展,包括思想認知、文化素質、以及工作技能、創新能力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而不是簡單的增加收入,簡單的灌輸式的輸血式的扶貧。
在農村扶貧工作中,農村社會工作者倘若秉持的發展觀是現代化理論或者發展主義下的發展觀,往往出現一味的追求其經濟發展,收入提高的現象,其扶貧的重要策略即圍繞如何增加貧困地區農民經濟收入的目標來展開,竭力爭取各種資源如呼吁政府的資源、財政投入,呼吁村民響應政策,幫農民修路、通水通電,搞好種草養畜、經濟林果和龍頭加工企業等,忽視了觀念、智力和技能等人的因素的發展。當社工以這樣一種思維開展工作時,看到貧困地區的現狀,往往不假思索的脫離群眾的對貧困做出定論或歸因,并將其歸因于經濟條件滯后、資源的缺乏、技術的停滯、教育的缺失、文化的腐朽等,農村社工站在一種問題視角或者說缺失視角來看待農民的貧困問題,忽視其自身的能力,發展的潛力。倘若社工將發展理解為一種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即相信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時,其工作策略恰恰相反,即將尊重每一個村民的意愿、相信他們的潛力,鼓勵其自身的發展,協助他們創造有利于其自身發展的條件和機會,社工在這一過程中,充當同行者角色,而非使能者角色。
3.對自由的珍視
既然將貧困視為基本可行能力的剝奪,解決貧困問題或者說扶貧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恢復農民的可行能力,即森稱的實質的自由——人們能夠過自己愿意過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那么,對于農村社會工作者來說,在具體的扶貧工作中,一個主要的啟示就是尊重服務對象的意愿或者說自由,讓他們過自己愿意過的那種生活,用社會工作服務的理念來說就是要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本,以案主為中心,聆聽他們的聲音,尊重他們的選擇。
反思以往扶貧工作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即缺乏基層和農戶的參與、農民主體性體現不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或相關部門在扶貧工作中,忽視農民能夠過自己愿意過的那種生活的權利,對農民的意愿重視不夠,忽視其真正的需求,走的是以政策為本以目標為本,而非農民的需求為本。因此,在農村扶貧工作中,社工應改變過去的“自上而下”的模式,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開展工作,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非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忽視農民的需求。
4.對能力的重視
按照森的觀點,可以將可行能力理解為服務對象的一種能力——改變自身處境的能力,獲得資源的能力、實現創新式脫貧的能力。
在以往的扶貧工作中,諸多問題存在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忽視了當地人們的能力,即自我發展的能力以及為自身發展創造條件和機會的能力。農民只是被動的接受扶貧,甚至他們被標簽化,“愚、窮、弱、私”,他們被看做是無能的個體,是接受幫助的人群,這樣一種工作理念,抹殺了貧困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甚至使其對自身的能力和潛力都產生了懷疑,產生了自我認同危機。要克服這種情況的發生,森的對能力的重視給農村社會工作者扶貧工作的重要啟示就是,堅持增能的視角,即著力于通過多種途徑來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社會經濟和政治能力,以增強其自我救助的潛能;重視以優勢為視角,相信農民自身的能力和優勢,并且努力挖掘其身上的潛力,通過培育、激勵、協助、支持、激發、釋放人們內在的優勢。
具體到農村扶貧工作中,就是要求社會工作者以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貧困的農民,深入理解他們的環境和現狀,相信農民的能力與潛力,努力發掘其潛能,協助其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脫貧致富。在這個過程中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實現其自身的價值,增強其自我認同感和對農村社區的歸屬感,而社工只是充當同行者、協助者、支持者、引導者等角色。
四、結語
本文以阿瑪蒂亞森的以自由為基礎的發展觀為基點,通過對其自由視角下的發展觀進行剖析,探索其對農村社會工作中的扶貧工作的啟示,指出在農村撫平作者應拒絕問題個人化,正確理解貧困;重視人自身的發展,堅持以需求為本,實現增能的目標。
[1]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廖敏.社會工作理念在農村扶貧開發中的運用[J].新聞天地:論文版,2009(1).
[3]張美濤.對貴州農村扶貧工作的分析與思考[J].貴州社會科學,2008(8).
[4]鄒海蓉,劉輝.和諧社會下社會工作介入農村扶貧的優勢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8(20).
[5]石明.新時期農村地區扶貧工作思路與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6(5).
[6]徐新.發展社會學[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