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 針對新媒介信息交互過程引發的問題中,人們經常會簡單地歸因為民眾道德素質問題,并希望通過呼吁或制度機制創設其最終目標也是喚起道德自覺意識,以期解決相關問題。人的素質固然是媒介素養的核心與基礎,但囿于道德范式來探討媒介素養的狀況不僅無力深入理解相關問題,反而會從道德審判的立場來審視事情善惡美丑,甚至在傳播過程不惜以犧牲事情的真實性為代價來彰顯“正能量”。
一、哲學的自我與媒介中的價值理念
“認識你自己”這句古希臘神諭向我們揭示了人認知世界的原始性媒介(自我),也為人們指明了通往真理之路。媒介是自我的延伸。認知媒介也就成為親歷真理的階梯。人們在理解媒介時形成各自的意見。真理與意見之間的辯證關系主導著媒介所傳遞信息背后的價值理念。巴門尼德強調人們應該在充分體驗意見的基礎上對假象作出判斷,應用理智來解決紛爭,從而確保真理道路的無誤。意見統統被判別為“不真”,真理則是圓滿地“真”。巴門尼德關于意見與真理的區分代表了傳統形而上學面對是非善惡的做法。這種善惡觀構成了舊媒介的形而上學基礎。在這種價值體系下,意見作為個體延伸自身的意義網絡方式喪失了存在的合法性基礎。由于個體與總體始終處于對立面,因而個體因無法掌握真理的牢固核心(總體)而處于被動地位。
個體與真理的距離成為決定其地位的標準。控制真理話語權成為個體獲取主體地位的重要方式。現實中,誰取得代表總體的話語權也就意味著掌握了真理,控制媒介與推行真理之間出現了共謀。個體在真理的絕對性面前喪失獨立性。在此情境下,媒介傳遞信息的方式因“控制”的基調而使得傳遞者與接受者之間出于不平等的地位。不平等似乎也就成為個性的標簽。由于代表個體的意見缺乏真理性,個性的獲得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據有真理者。究竟屬于個性還是私欲取決于真理擁有者的判定。代表著個體的意見與代表總體的真理始終無法全面和解,真理的代表者往往是以一種形式主義來結束這種對抗,興起一種新的形式主義。
舊意見上升為真理的代表者,新意見遭到否棄。新一輪的對話中,個體或意見始終沒有獲得正面價值。舊媒介與之如影隨形,常常會這種局面搖旗吶喊。直至黑格爾,意見或個體才從理論上獲得正名。他將具體存在或認識視為實現真理的積極環節,“如果中介或反映不被理解為絕對的積極環節而被排除于絕對真理之外,那就是對理性的一種誤解。正是這個反映,使真理成為發展出來的結果。”③真理的絕對源于環節的積極發展,只有通過發展真理才能完全實現,人的主體及認知通過體系或過程而實現,與真理的獲得是同一過程。真理并非外在于人類的異己存在物,本身代表了人類追求真善美、實現主體自身的運動。在這里中介既指媒介,也包括個體。只有經歷黑格爾意義上的哲學反思,個體所遭遇的真理困境才會脫困。
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高度也就成為人們理解黑格爾解決思路的理論起點。馬克思繼承了其師的解決思路并從現實層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落實到操作層面還舊病重返。從哲學高度來審視意見與真理的關系,個體或意見的價值才能得到正面肯定。借助于“總體”不再是個體據有真理的唯一方式,個體自身在獲得獨立意義的同時改變了意見與真理之間的生成關系。新媒介的出現實質性地為個體在遭遇真理困境時可能作出的改變提供了現實條件。因而以“控制”為主導的據有真理方式在自媒體時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取消自媒體或與自媒體承載的價值理念達成共謀也就成為強化真理話語權的兩條路。顯然,后者涌現著人們對于個性、平等和自由精神的價值訴求。任何偏悖于時代價值理念的據有真理方式,其話語權在遭受普遍性挑戰的同時,促使人們拷問其所宣示真理的意義與目的。追求真理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當真理與意見之間不再是截然對立時,真理話語權的表詮唯有作出相應的改變才能保持其固有的活力。這種轉折源于新媒介出現顛覆了傳遞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不對等。意見不再是真理的對立面,而是客觀信息,是人們現實世界的延伸。真理對于人們而言也不再單指充滿崇高理想的理念世界,而充斥于普通、真實生活的細節中。
“微觀細節”取代“宏大敘事”“崇尚差異”代替“強調同一”成為真理呈現于生活的方式。個體在生活中宣示主體自我方式往往以享受表達真實意見的權利而呈現出來。這種表達、這份權利,一旦與價值理念沒有出現偏差獲得了真理的地位。而所謂權利、表達是基于平等而言的。平等背后蘊含著人的尊嚴的不可剝奪性。這既是個體得享自由的表現,也是時代價值理念的基石。個體所持價值理念能否獲得平等對待取決于其健康與否,生命與靈魂皆屬健康范疇。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多元價值理念受資本獲利至上邏輯的驅使愈益嚴重,生命與靈魂的健康遭受嚴重侵蝕。崇尚獲利的資本邏輯在扼殺多元價值理念生存空間的同時也在營造著弱肉強食的“控制”世界。新媒介的出現及廣泛使用使得差異在同一主導世界中獲得生存空間。新媒介為接受差異信息提供了更多的現實選擇和契機。其接受途徑大體有二:強行灌輸和自覺認可。前者得以實施的現實基礎是強權;后者則取決于理智反省后的認同或對文化傳統的默認。文化傳統獲得默認,需要以理智反省為基礎,這才有可能實現一種普遍價值的認可方式。訴諸理性來為自身的價值理念的合法性,這種辯護方式自啟蒙運動以來已為世所公認。個體不再是永恒事業的附屬品,自身具有獨立的意義。新媒介的普遍使用使個體的這種獨立性獲得現實力量。如何接納異質信息和有效應用平等原則也就成為新媒介話語體系中能否獲得認同的臨界點。因此,以數字媒體技術為基礎的新媒介不簡單地是新介質的更新換代。
關鍵在于其傳播方式孕育著新的力量。舊媒介中,傳遞者掌握著絕對主動性,無法滿足接受者個性化要求;接受者則是完全被動的,無選擇性,因而其個性與自由無法得到伸張。“控制”與“反抗”成為舊媒介中信息交流雙方謀求重返自身主體地位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平等成為舊媒介主導的價值理念。新媒介交流信息方式的實質性改變醞釀著顛覆社會的變革性力量。每個人的生命意義因為信息生產方式的改變而發生重大變化。所有人既是信息的傳遞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傳遞者的權力系統因為失去對信息的絕對控制而大大削弱其有效性。接受者則因新的媒介系統而擁有了對等的信息自主性,獲得權力以抵擋現實世界對于自身權利的侵犯。“大V(意見領袖)”正是這種變化應運而生的產物。
二、可能生活、欲望與自由
求知欲促使人們對未知世界充滿探索的渴望與動力。任何事實一旦成為人們欲知、應知或未知的對象就有成為新聞的潛質。新媒介的出現使得這種可能性由抽象變為現實。崇尚個性、暢享自由、尊崇平等的價值理念在新的信息交互平臺上有了充分展現的空間。個體不再囿于信息源的功能,新媒體的出現更促成了其作為信息交互微平臺的形成。博客、微博、微信等微觀平臺的崛起與傳統宏大交互平臺的式微折射出話語權力模式的改變。新媒介的交互形式實質性地拓展了人類生存空間的同時也為人們帶來新的生活能力。這種改變在昭示新生活方式出現的同時也意味著人們擁有了更多種可能生活。新媒介所營造的話語權力模式促使現實世界以別于傳統的方式呈現。新方式的獨特之處在于人們可以暢享“創造”的樂趣與自娛自樂式的滿足。
個體自由地選擇未知的可能生活,只要他自愿地選擇了這種可能,即便照常理來看是愚蠢的,這種選擇也能夠獲得積極意義。意義詮釋權掌握在個體手里,個體的意義感成為衡量生活是否幸福的標準,個體對未知世界的選擇皆成為發布新聞的契機。人的每一種生活能力都意味著一種可能生活。“如果一種生活是人類行動所能夠實現的,那么就是一種可能生活。顯然,實現更多的可能生活意味著更加豐富的生活。”④個體選擇的自主性和交互媒介的大眾化促成人們有更多種現實性的可能生活。雖然人們往往會因追求良好的生存狀態而放棄各種可能生活,但生活的豐富也往往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呈現。
維系良好生存狀態的法則也成為個體選擇的操守底線,但個體自由選擇的權利似乎一旦獲得其意義認同,即賦予了權利保證,權利不是既定的,需要努力爭取方可實現。“可能生活既然不是給定的生活,它就需要創造性。如果否認這一點就等于說人只有和動物一樣的生存功能。生存功能(如吃喝)只能保證良好的生存狀態而不能保證幸福生活。幸福生活只能是一個由人所創造的具有永恒意義的生活。所有幸福都來自創造性生活,重復性活動只是生存,而生存只是一個自然過程,無所謂幸福還是不幸。……從最簡單的意義上說,幸福生活等于創造性的生活。”⑤創造意味著對于可能性的嘗試,新聞也會隨之不斷涌現。然而一旦推陳出新成為“常態”,所謂的“新聞”也因陳詞濫調而無法引起關注。自娛自樂的翻新表達認知世界的信息成為個體享受幸福的常態,支配創造的“求知欲”演變為對未知領域的“獵奇”。
人們在獵奇心的驅動下有意或無意地傳播信息,制造著各種新聞。填充獵奇欲也就成為新聞泛濫的始作俑者。未知世界的開放性吸引著人們的關注,大至浩瀚太空,微至細胞世界,任何一起事件在成為轟動新聞的同時也是人類拓展自身生存空間的見證。動容落淚的美好還是傷痛欲絕的慘案,記錄著人世間的善惡美丑的同時會隨著親歷者的離去而由新聞變作往事。新聞的意義將因其記錄的內容及其方式而呈現。世界的未知性促成了新聞的永恒性;事件的可知性注定了新聞的歷史性,否則新聞會因真實性的缺乏而化作傳說,流為謠言。欲望激起人們對可能世界的探索與可能生活的塑造。任何對象都可以成為欲望目標,所有信息都具有可傳遞性。在新媒介的信息交互平臺上,個體的自由有了充分展現自身的現實介質,自由與欲望也就成為理解新聞的基本范疇。“自我意識就是欲望。”⑥“自我意識的行動才是一種欲望行動。”⑦自我意識無從僅憑觀念獲得真理,它必須經驗到欲望對象的獨立性。欲望對象本質上不同于自我意識,欲望的滿足首先需要以對象的存在為條件。
新媒介話語權力系統的微觀化傾向促成觀念領域的純粹意念在現實中容易獲得表征,欲望的滿足在現實中更易對象化,從而形成客觀化地肯定。然而隨意念表征的普遍化,新聞客觀性的證實難度加大。意念的主觀任意性決定了完成新聞客觀化這一任務近乎不可完成,欲望受到限制或節制,自我滿足被延遲或取消,現實介質與實現自我之間的對立尚未完全和解。馬克思將“勞動成為生活第一需要”視為人類勞動的最終階段,新媒介為欲望滿足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實現空間。在勞動最高階段尚未達到之前,主體的自由往往會充斥著主觀任意性,將個體視作全部,從而導致新聞主體碎片化的困境。走出主體碎片化困境也就成為人們通往自由之路、邁往幸福生活的必須解決的現實難題。就新聞而言,欲望的滿足必須妥善協調確證事實真相的義務與得享新聞自由的權利二者的關系。好奇、疑惑、求知、向往美好既是促使人類探索世界的動力也是人們應享有的權利。
欲望在新媒介中易于走出私人觀念領域而獲得現實力量,從而影響他者世界。欲望所散發出的信息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生活中成為新聞本身。除了媒介發展程度外,人們的素質會影響著權利的實施,個體或公共權力得享新媒介拓展的權利與自由也有賴處理好個體性與普遍性的關系。新媒介利用了自由與欲望之間的縫隙制造出所謂的“幸福”。對幸福的詮釋經常偏執兩端,執著或忽視于個別的東西。執著個別的東西意味著主觀的剛愎任性,將個別的欲望凌駕于普遍性事物之上視為天賦之權利。這種自我意識(欲望)名為暢享自由,實則“仍然停留在奴隸意識之內”⑧,缺乏真正自我。
主人與奴隸的關系才是其崇尚自由、滿足欲望的核心。“自由的概念具有普遍性,而它的普遍性自身以內也絕對包含著發展了的個別性。”⑨普遍性維度對主觀任意性構成制約,并對其形成引導。但真正的自由是以個別性的充分發展為基礎的。普遍性一旦以犧牲個別性為代價來成全自身,會走向自由的反面。“自由的普遍性就是個體的行動……所謂行動,意思就是要把它的本質變為自由的現實,也就是說,要承認現實就是它的本質。”⑩“承認現實就是本質”并不意味著“存在即是合理”。
合乎理性的才是現實的,自由的現實是以合乎理性為前提的,背離理性都是對自由的背叛,新媒體平臺上的暢所欲為與新聞自由皆是如此。無論是對于未知事物的探究還是對已知世界的確證,都有賴理性原則來成全。新聞傳播中出現問題往往會將原因歸結為個體素質不高,提高民眾媒介素養固然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但未能審視媒介背后的信息交互邏輯及其蘊含的理念,問題根本無法解決,如何安頓、解決新聞傳播中所表現的欲望問題才是解決的根本途徑。
三、媒介素養、生存權利與秩序權力
關于媒介素養的定義及其功能的多義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欲望表現形式多樣性的反映。“媒介素養研究的理論來源很多,但卻沒有屬于自己領域的理論根基,也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瑏瑡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面對諸種社會問題,媒介素養研究與教育成為人們在政治、經濟、道德等領域中尋求解決危機的突破口。然而“媒介素養不僅僅是對媒介信息的分析,而應該將媒介作為一套有著特殊社會與經濟結構的制度來分析,通過媒介素養教育,讓人們明白,為什么這些信息要被生產出來,又是在怎樣條件限制下生產出來的?是誰生產出來又是誰控制著?”瑏瑢如何從操作性層面來提升和完善人們媒介素養以最終達到其承擔的社會功能,這是目前媒介素養研究領域重要方向。梳理媒介素養的理論基礎對其更好地發揮社會功能同樣重要。“社會化媒體以新的傳播機制,對信息傳播格局帶來影響,并對現實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作用。社會化媒體的傳播特點,也對公眾、傳媒業者以及政府機構與官員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瑏瑣媒介素養的適用主體不斷擴大,其范圍近乎與現代社會的公民相同。“媒介素養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公眾對于媒介的認識和關于媒介的知識,另一個是傳媒工作者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對傳媒工作規范的了解以及職業精神。”瑏瑤無論是受眾還是傳者,正確分析媒介信息的能力是媒介素養的基本內涵,背后蘊含著批判意識與理性精神。
道德綁架是“媒介生產過程中各種力量因素作用媒體職能認知不確定的結果,也是簡單迎合受眾口味的產物。”瑏瑥以道德或真理的名義,在預設善惡或對錯的前提下,事情復雜性根本不在理解分析的范圍之內。迎合的結果必然會遠離理性思考,甚至歪曲對錯,只為道德意義上的“至善”。社會現象一旦被簡單地被判分為好壞善惡來宣傳,此種個案若想衍化為普遍性事實,“造假”必然會在媒介或新聞傳播過程普遍現象,而因人性缺點所犯的錯誤則被視為偶然現象或道德品質低下所致。苛責與偽善代替寬容與真誠成為信息傳播中的價值導向。新聞被道德所綁架的現象之所以屢見不鮮的原因也源于此。因此,媒介素養的理解不能基于道德層面,而應立足于人性復雜性,從社會生存構造的高度來思考。新媒介為個體充分展現自我提供了現實技術支持,也是現代社會生存結構的重要因素。否則無論是道德評價還是法律規范都有可能因忽視社會存在的新變化而造成對人性的壓制。傳遞正能量往往被置于媒介傳播的首要位置。其他信息都圍繞著“如何傳遞正能量”而展開。
一旦使用這種理念來衡量所有的媒介信息的意義與價值,宣傳就獲得了不容置疑的地位。人類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宣傳”功能具有永恒的一面。宣傳功能的有效性在新媒體時代遭遇了新的挑戰。新媒介使得受眾有效監督傳者信息客觀性提供了可能。以犧牲信息真實性為代價的包裝方式越來越難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人們在新媒介信息交互平臺上更愿意通過理性思考來形成自己的判斷。從制度上保證受眾的知情權也就成為人們生存權利的一項基本內容。新媒介正是從技術上使受眾在現實層面享受這項權利得以可能。了解與分析是人們事情作正確價值評價的基礎。每個人通過各種媒介信息交互平臺,經過自身的理性思考,有能力自主判別善惡是非。然而傳者一旦人為地預設道德善惡前提,通常會以道德或真理的名義來壓制事情本身的客觀報道,從而使得事情發展符合其預定的軌跡,并達到向人們灌輸價值觀念的目的。
其隱含的邏輯是:個體無法通過自身獲得正確的善惡觀念,唯有通過道德或真理的代言人灌輸或教誨方可實現。當信息隨著新媒介的出現而暢通傳遞時,這套邏輯所想達到的道德教化效果也就難以奏效。這套價值先行的機制倘若無視媒介所帶來的信息傳遞模式的實質性革命,那么通過造假或阻塞信息源以塑造價值觀的管制方式會以更加嚴厲的方式執行,但由于新媒介的多元性、自媒體的特征,這種管制方式會因忽視了社會存在秩序方面出現的實質性改變而效力變弱。管制的合法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來自維系社會秩序的正義性。秩序一旦失去正義性,維系秩序的管制將失去其合法性。新媒介的運行機制促使現代社會的平等理念獲得了認知世界的現實平臺。維系秩序的權力合法性的取得源于人們基本權利能夠得到保證。
人們有平等的權利來獲取對世界的知情權,有自由的空間來表達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即便自由的濫用與欲望的泛化是享受平等權利必然會帶來的社會結果,甚至會危害社會秩序的有效性,但因噎廢食的做法根本不是解決問題的路徑而只是取消問題。欲望的泛化很大程度上是源自市場經濟下資本邏輯所致。為了獲利,就需要開拓市場空間,而人性欲望的可能性正是空間所在地。判別信息的水平固然是人保證自身權利的重要方式。但提高媒介素養與建構市場經濟秩序的有效性相比較,后者更重要。與受法律所保護的合法權利相比較,認知權對于生命更為根本。媒介運營狀態直接關乎人們權利的表達與權力秩序的維系,因此談論媒介素養不能囿于道德層面,應該從社會存在方式的層面審視新媒介所造成的實質性改變背后所推進的秩序權力邏輯的變化。權力邏輯只有順應這種變化才能保證人們的最基本的生存權;現代社會的秩序權力只有確保生存權利才能順應時代的價值理念,獲得合法性。新媒介所改變的不單單是信息交互形式,而且扭轉了社會秩序運行機制的邏輯。新媒介所引發的問題并不純粹是源于媒介素養不高,而是源于滿足欲望與實現自由的問題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如何從操作性層面來提升媒介素養的具體措施有待洞悉媒介倫理中所蘊含的人性、秩序、權利和權力等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