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21世紀是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世紀,是知識主宰的世紀。在新經濟條件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將構筑在Internet/intranet的計算機網絡平臺上,形成新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文章發表在《湖泊科學》上,是高級職稱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人力資源,資源管理,勞資關系,資源配置
由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決定了人們對社會的認知方式,所以,對于社會現象,人們常常使用同時代對自然世界的認知理念,或相應時代的技術的、物理的和生物的自然科學概念加以說明與應用。
在古希臘,與對大自然的認知一樣,人們把每個人的社會地位歸因于君權神授,是不可改變的。這一時期,先哲們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是直觀的、樸素的線性思維方式。雖然偶爾有一點系統思維的火花,但只是片段的、不自覺的。
由于生產力的進步,古羅馬時期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已經具備了一些系統思辨的色彩,而且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有所體現,但只是零星的、不自覺的。在對人性假設的認識上,奴隸還是被當做“牲口”來看待,其本質還是線性思維方式。
中世紀前后,一方面,人們在認識自然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科學技術取得了一些進展,要求解放生產力;而只有人性得到解放,才能使生產力真正得到解放。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使人們對人性的認識有了許多進步。另一方面,當時的科學技術深受機械論的影響,西方社會對人的管理思想還是都基于一種“群氓”假設,使人力資源管理思想還是具有深深的線性思維烙印。
一、古希臘時期———直觀、樸素的線性思維方式。
古希臘時期,人們剛剛走出蒙昧,生產力極其低下,對自然科學僅限于簡單直觀的認識。無論是泰勒斯把世界不變的始基規定為水的學說,還是赫拉克利特把世界不變的始基規定為火的學說;無論是恩培多克勒把世界不變的始基定為4 種元素的學說,還是德謨克利特等人把世界始基定為不變的原子的學說。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都堅持著某種微觀不變的簡單性觀念(鄔焜,2010)[2]。作為意識形態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自然也離不開線性思維方式。
1. 蘇格拉底的管理思想。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時期著名思想家。他認為管理具有普遍性。例如,他說,“管理私人事務和管理公共事務僅僅是在量上的不同”。兩者的管理技術是可以完全互相通用的。其實,管理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同行業的管理有很多地方并不相通。雅典人按照蘇格拉底的主張經常輪換其軍隊和市政府的領導人。所以,當面對敵方精良軍隊所擺出的“馬其頓方陣”時,只能是束手無策了[3]。
2. 色諾芬的管理思想。
色諾芬是古希臘一個出色的歷史學家和作家。他認為,家庭管理應該成為一門學問。由于古希臘奴隸制是建立在奴隸主對生產資料和奴隸的私有制基礎上,生產活動由家庭來完成。
因此,這里的“家庭管理”相當于現在的企業管理。
在討論色諾芬的“家庭管理”之前,我們先要認識到“簡單”與“復雜”之間的區別,并不像我們直覺認為的那樣鮮明[4]。
3. 柏拉圖的管理思想。
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其名著之一是《理想國》。該書中主要也是研究分工問題。但與色諾芬不同的是,他把分工問題的研究拓展到了國家層面。
在柏拉圖看來,一個國家中,應該有專門從事各種行業的人,而每一個人從事哪種行業或職務,這要取決于人們的秉性,是由先天決定的。他力圖證明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都是天生的,彼此絕對不能改變和交換。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根本就沒有列入國家的組成階層內。
由于在古希臘的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柏拉圖所希望的“共產主義”。所以,為維系現實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開出的藥方是:實行一種由精英、最智慧者(“哲學王”) 管理國家的貴族統治制度[7]。在柏拉圖看來,依靠理想的、聰明的和善良的政治家,社會即可保持穩定和發展,人們就會安居樂業。對于這種忽略人類社會復雜性的線性思維方式,在一個古希臘城邦的小城市中,也許是正確的。然而,真實的歷史經驗已經表明,甚至有教養的、有智慧的政治領導人也難逃濫用權力的誘惑[8]。
4. 亞里士多德的管理思想。
亞里士多德還從經濟上論證了奴隸制度的必要性。他認為,人類為了取得生活資料必須要有工具。工具有多種多樣,有的是無生命的,有的是有生命的。奴隸是有生命的工具。沒有認識到奴隸也是人類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管理方面,亞里士多德已不自覺地具備了現代混沌思想,例如:他指出,所建立的成文法規不應該一成不變,必須憑人類無數的個別經驗進行不斷的變革,但從維護法律和政府的威信考慮,變革不宜頻繁[9]。用系統語言來說,就是法律的變動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二、古羅馬時期———線性思維方式仍占統治地位,但間或有一點系統思維的火花。
古羅馬沒有管理方面的專著,但是可以從古羅馬時代的哲學家、思想家等的論述中,發現一些有價值的管理思想。
1. 賈圖的管理思想。
賈圖在其著作《論農業》中,提出挑選管家的9 條守則,其中的第8 條“對愛護牲口的奴隸應當獎勵”,這比“奴隸就是會說話的牲口”的簡單線性思維進步不少;另外,他還具體地指示奴隸主給管家和牧羊奴隸的糧食要比干重活的奴隸少。也就是說,奴隸內部也要有等級的劃分。用系統語言來說,系統內部要分層次,只有這樣,系統結構才會更穩定,工作起來才會更有效率。
2. 瓦羅的管理思想。
瓦羅也著有《論農業》一書。他寫到:只要監工能用語言來達到目的,就無權用鞭子來強制執行紀律(剛柔相濟,盡量用柔的方法)。在挑選監工時,最好選擇一個結過婚的奴隸,因為婚姻使人更為穩定和依附在一個地方,如果付給監工報酬,他就會工作得更愉快。這里可以看出,某些奴隸可以得到報酬。用系統語言來說,系統內部的層次更分明了。
三、中世紀前后:線性思維仍占主導地位,但對人性的認識已漸趨復雜性。
在這一時期,西方社會的管理思想由重農主義轉向重商主義,一些國家開始奉行貿易立國。生產工具也有一些改進,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開始走向精確。同時,英國的“圈地運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為后來的英國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但總地來說,由于受封建制度的束縛,這段時期的經濟發展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緩慢的;與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相比,這個時期的生產力雖然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對人性的認識也有了許多進步。
1. 阿奎那的管理思想。
托馬斯·阿奎那的代表作《神學大全》被譽為中世紀經院哲學的百科全書,可見其研究成果之廣泛與豐富。但其管理思想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是相符合的,仍然是線性思維方式。
在中世紀時期,西方封建社會內部等級森嚴,各等級封建主擁有數量不等的莊園、農奴和武裝,組成了一座以國王為主的金字塔。
阿奎那認為這種制度不僅必要而且合理,他認為人有高低貴賤之分;有道德、智慧的人是天然貴族,有權有錢人或其繼承者是后天貴族,他們都應享有地位或統治權;他認為這是上帝安排的自然秩序與社會法制。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安分守己,這樣的話,“就可以使人類處于一種比較和平的境地”。
2. 馬基雅維利的管理思想。
尼古拉·馬基雅維利在其《君主論》、《佛羅倫薩史》、《羅馬史論》等著作中,闡述了許多管理思想及管理原則。
馬基雅維利對人性的認識類似于X 理論,即“性本惡”,“關于人類,一般可以這樣說:他們是忘恩負義的、容易變心的,是偽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難、追逐利益的。”所以他認為必須用強制手段對人進行管理和控制才能達到目標、完成任務,而這種強制性是可以不顧道德準則的。如果把這個原則用于國家管理方面,當一個王國處于存亡關頭時,君主為了達到目的,可以拋開所有道德借口而不擇手段,這就是著名的馬基雅維利主義。
與前人堅持權力為“君權神授”的線性思維相比,馬基雅維利對權力來源的看法進步了許多。他認為,無論是君主制還是民主制,都要依賴于群眾的支持,即權力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這與中國古代“載舟覆舟”的系統動態理論不謀而合。
所以馬基雅維利的管理思想雖然帶有濃厚的線性思維色彩,但不乏系統思維的閃光點。
(1) 提倡人性解放。
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社會思潮為人文主義。它的核心是:
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提倡認識自然、造福人生。
對人的認識的進步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巨大飛躍。而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塞萬提斯的《唐吉可德》以及莎士比亞的戲劇等,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顯然,文藝復興運動對人的認識的深化,是對過去線性思維的人性論的一場革命,對以后行為科學的興起有著潛在影響。
(2) 宗教改革———鼓勵個人奮斗。
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改革摧毀了封建教會的精神枷鎖,為后來的工業革命提供了精神上的儲備。其中,加爾文提出了“上帝選民”的概念,這種新的宗教倫理把宗教與塵世間的生活聯系起來,使人們在現實生活及工作中找到了精神支柱。為個人奮斗提供了思想的、理論的、宗教的依據。
四、工業革命前后時期:以機械論為主的線性思維開始走上舞臺,而復雜性思維不僅在理論,而且在實踐中也初露端倪。
在手工業時代,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師徒關系,手工勞動,簡單協作。工業革命為大生產提供了動力供給。在許多行業,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產生了大工廠與現代企業。與此相適應,“人是機器”為代表的機械論開始走上管理思想的舞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大工廠在帶來高效率的同時,也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雇傭勞動與勞資關系問題,工人與工廠主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生死冤家。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成為人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1. 薩伊的管理思想。
薩伊在其名著《政治經濟學概論》中所論述的內容,在今天看來還很有意義。他認為:很多人對分工的看法不全面,分工固然使一個人對某種工作干得又快又好,但他的別項才能逐漸消退,作為一個人來說他實際上退化了。薩伊說:“一個人如果一生中除制造扣針的第十八工序外,沒干過其他工作,說起來將是多么難過啊”。“在離開共同工作的人以后,個人便沒有力量,沒有自主能力,而不得不接受雇主加在他身上的任何條件”[13],這時,工人已淪為機器的附屬品。所以把工人當做“機器零件”或“螺絲釘”的觀點是有其工業生產背景的。
2. 歐文的管理思想。
作為一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羅伯特·歐文已經為世人所熟悉。但是同時,他還是一位對管理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實踐家。據歐文自己宣稱他的工廠獲得56%的利潤,還說后來達到了100%[14]雖然歐文把工人當“活機器”看待,是一種典型的線性思維方式,但和其他人把工人當“螺絲釘”看待相比,還是有其積極意義。例如,在批評當時的企業主們只重視機器、設備(死機器),而沒有也不愿意在員工(活機器) 身上多加注意時。他說:“用在工人(活機器) 上面的錢可以使你們獲得50%~100%的報酬,而用在機器上的錢只能得到15%的報酬。
對待活機器的經濟學:是使他干凈清潔,用和善的態度對待他[15]。”這客觀上對提高工人待遇,改善當時糟糕的勞動環境,有其積極作用。
3. 李嘉圖的管理思想。
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大衛·李嘉圖提出了關于經濟人的群氓假設:即,第一,社會是由一群處于無組織狀態的個人組成的;第二,每個人都從個人生存和個人利益出發,在精確權衡利弊后采取行動;第三,每個人都竭盡全力為實現上述目標而合乎邏輯地進行思維和行動。他力圖通過這些特定的線性和機械性假設來減少經濟社會實在的復雜性。從這個假設出發的必然結論是,對這些群氓只能用絕對的、集中的權力來統治和管理。
(1) 斯密的管理思想。
亞當·斯密是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是公認的經濟學祖師,也是管理學的重要先驅。總的來說,其經濟學理論,仍沿襲線性思維方式。如:他把引導著微觀利益的“看不見的手”
比作天文學中“看不見的”萬有引力。另外,在其著作《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把分工的產生歸結為人的利己性,“經濟人”是其分工理論的基礎。其實,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中,斯密論述了利他主義倫理觀(“道德人”),“經濟人”和“道德人”都出現在斯密的著作中,看起來很矛盾(即著名的“斯密悖論”)。斯密自己對“道德人”進行了說明。他寫道:“屠夫、釀酒師、面包師在欺騙他人且能輕易逃脫懲罰的情況下,會出賣劣質肉、酒和面包嗎?他們可以選擇不那么做,因為這樣做可能會使他們失去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自我形象”。因此,每個人對自己“私利”的追求是建立在有道德的基礎上的,即必須以利他為前提。斯密強調:人還應該有同情心,有道德,懂得愛自己,也愛別人,這才是一個符合人性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將“經濟人”和“道德人”結合在一起的“符合人性的人”,才應該是斯密的“理想人性”。
(2) 尤爾的管理思想。
安德魯·尤爾在其《制造業的哲學》一書中,系統分析了制造業的原則和生產過程。他把企業分為機械系統、道德系統和商業系統。毫無疑問,道德系統牽涉到復雜性問題。查爾斯·杜平對企業中工人的作業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和分析,提出了要尋求最佳工業措施的思想,他特別關心企業中人的因素,探討了人的積極性發揮問題。
(3) 巴貝奇的管理思想。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英國數學家、發明家、科學管理的先驅者。他進一步發展了亞當·斯密關于分工的思想,更全面地分析了分工能帶來高效率的原因。其超越亞當·斯密之處在于他把分工和報酬結合起來的思想,他指出,實行分工之后,可以根據任務的復雜程度安排不同的工人去完成,從而支付不同的工資。
巴貝奇一方面對死的機器及操作過程進行了精確分析和安排,另一方面也關注生產過程中活的因素———人的作用。例如:巴貝奇認為,勞資雙方是有共同利益的,可以通過分配制度得以體現。除了日常勞動所得外,工人可以按照對生產率的貢獻大小獲得利潤的一部分;如果提出有利于生產改進的建議還可以得到獎金。巴貝奇提出的這套報酬制度,把工人的利益與企業目標結合起來,對緩和勞資關系、消除相互之間的隔閡具有一定的價值。
工業革命前后時期的管理思想主要是以技術和工作效率為研究對象,對“人”的問題還沒有引起重視,也就是說,沒有把“人”當“人”看。只是與死機器略有不同的“活機器”而已。且各自針對不同的微觀管理問題展開研究,沒有進行系統的概括和總結。歐文之所以稱為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就是因為其以偏概全的線性思維模式。“他的理論在他的工廠取得成功,但用于社會則以失敗而告終”。
五、結論。
人力資源管理思維方式是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緊密相聯的。
從其演進歷程來看,雖然古希臘、古 羅馬的先哲們能自覺地注重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整體性、統一性的認識,但限于那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他們缺乏對整體事物各個細節的認識能力,所以當時的系統思想必然帶有濃厚的猜測性質。反映到人力資源管理思想方面,其系統思想大都是一些片面的、局部的認識。是對人類社會管理的一些籠統的、模糊的觀念。這些先哲們的系統觀是這樣認為的:社會組織依賴“君權神授”,以及對奴隸們執行嚴格紀律就可進行有效的管理。同樣地,這種觀點反映到對人的認識方面,出現奴隸是“牲口”等人性方面的線性思維理念也就不足為奇了。
誠然,近代機械觀也把世界看作一個整體,但這種整體觀并不符合系統思想,因為系統思想的核心是強調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但即使在那時,在對人的管理思想方面,仍不乏當今系統思維的光輝。到了現代,以泰羅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論雖仍有機械論的色彩(經濟人假設),但已開始注重人性問題。
今天,與自然科學領域一樣,系統思維已深入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之中。
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推薦:《湖泊科學》創刊于1989年,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和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聯合主辦。主要報道湖泊(含水庫)及其流域在人與自然相互作用下資源、生態、環境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刊載與湖泊科學有關的各學科(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地理學等)以及湖泊工程、流域綜合管理的理論性或應用性研究論文、簡報和綜述。
【參考文獻】
[1] [德]克勞斯·邁因策爾著,曾國屏譯。 復雜性中的思維[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2] 鄔焜。 古代哲學中的信息、系統、復雜性思想[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 郭咸剛。 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4] Nicolis,G. and Prigogine,I. Exploring Complex [M].New York: Freemanand Co,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