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從環境保護視角探析科學技術倫理道德論文范文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要: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社會的政治、法律、倫理的支配和約束。文章發表在《現代情報》上,是倫理道德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倫理道德,可持續發展

  “倫理”或“道德”之謂在中文與西文中均可作兩個層面上的解釋,即:內在的價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為規范。而在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實際碰撞中,由于“至簡、至圓”、“陰助教化”的本土傳統之引導,這兩個層面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

  一、科學技術的倫理審視

  (一)科學技術罪惡論

  此種觀點認為,人們道德水平的提高,非但不能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正比,相反會使人們的道德越來越墮落。這種思想最早的代表為老莊學派。“只有無知無識的嬰兒才保持著高尚的道德品質”老聃如是說。在資產階級的倫理思想家中,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的道德越來越趨于淪喪的地步。

  (二)科學技術自善論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會使人們的道德水平自然而然的提高是這種理論的主要觀點。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等人認為,道德和幸福的客觀基礎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所謂道德是使自己和別人都有幸福生活的行為。他們一致認為,“人類行為的準則是利益和需要,這也是人類道德努力的準確尺度。

  人們的道德情感、道德觀念的前提是社會物質生活的發展,同時人們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觀念也會依據社會的和個人的現實利益而變化。”同時,他們也都認為科技越發達,物質財富越豐富,就越能使個人得到幸福,越能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達到和諧。

  (三)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觀點

  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最終意義上說,必將有利于人類道德水平的提高。生產關系才是決定道德這一社會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形態的根本所在。”這是在一定的生產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并隨著生產力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推動勞動者能力的提高和生產工具的改進,導致社會生產力的變化,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引起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從而推動著人類道德進步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

  同樣,科學技術在道德發展中的作用問題,必須被放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加以辨證地考察。科學技術的發展,物質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隨之而來的整個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在客觀上務必將比已往任何歷史條件下更有利于人們道德水平和道德覺悟的提高。

  科學技術的發展,即不能決定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也不能成為判斷社會道德水平的直接依據和標準,雖然他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類的道德狀況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判斷一個社會的實際道德水平,應該主要以居于這個社會的主導地位的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為依據。無論哪個社會的道德體系,都主要以它的基本原則和行為規范來為這一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相應的階級利益服務。因此,判斷社會道德水平進步與否,是不能只參考科技的發展的。

  二、科學技術的環境之殤

  20世紀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燦爛文明。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和能動性,人既依賴自然而生存,又是改變自然的力量;人類要改造自然又受自然的制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依存、適應、沖突與和諧。人與自然關系的內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階段,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強,主要為依賴和適應;人類是自然的奴隸,受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制約明顯。特別在中國人們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以道德修養為本,經濟上以農立國,輕視商業和工業,當然蔑視科技,認為科技發明是奇技淫巧,列為禁令。

  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如古代部分文明的衰落如美索不達米亞、古羅馬、古希臘、古絲綢之路的消亡。但是農業時代人類生產活動直接作用于自然客體,它的規模小、強度低,其負面影響較小。隨著工業化的到來,科技飛速發展,生產力大幅提高,人類對自然界的作用增強,又存在著過分強調人類能動作用的思想,人類以自然的主人自居,由于片面地按照人類的主觀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往往違背客觀規律,釀成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苦果。前蘇聯于20世紀50年代在中亞干旱草原地區大面積開墾草原種糧食,曾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但好景不長,開墾草原的結果終于招致1963年哈薩克斯坦草原墾區發生強大的黑風暴,橫掃了哈薩克斯坦新墾區,使墾區80%的耕地(約2000萬公頃)遭受慘重損失,不得不閉耕。人類對自然界的作用,不斷得到回應和報復。科技發展給人來的利益,只是暫時的,正如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在工業化后期全球環境問題更加突出。許多全球環境問題在20世紀初還未能被人們所普遍認識和關注,但是到了20世紀下半葉,全球環境問題開始凸現。人類已經對氣候變化、臭氧層減薄、生物多樣性保護及荒漠化等問題,重新進行了審視。特別提到的是,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舉行。

  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議定書于2005年2月生效,截至2009年12月,已有184個《公約》締約方簽署。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反思,嚴酷的現實要求人們冷靜地審視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總結傳統發展模式的經驗與教訓,尋求發展的新模式,體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協調及人類世代間的責任感。

  三、如何認識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之間的關系

  (一)社會生態與環境倫理觀

  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由自然的奴隸變成自然的主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成了改造與被改造、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不論是忽視生態系統生存發展的需要及其對人類的長遠價值的“人類中心論”,還是過分強調人類的價值主體地位有悖于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人類中心論”都已逐漸失去社會思維主體地位。

  淡化人類價值主體地位,過于激進的“生物中心論”,雖有保護自然和環境的內容也難以讓人接受。因此,構建適合當今時代的可持續的環境倫理體系是很必要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誕生,為人類重新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平臺。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觀,首先必須對環境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自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以來,科技革命創造了人類引以自豪的工業文明,但在片面發展觀的指導下,不僅將人類引入“唯物主義”歧途,導致人性扭曲和社會變態,而且引發危及人類生存和發展方面的一系列生態、經濟和社會環境問題。

  (二)科技理性與生態倫理

  人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強,科技理性不斷膨脹、價值理性與人文理性日益萎縮,科技理性的片面發展暴露出自身的合理性限度。因此,應當給予科技理性以必要的“生態”補充,尋求“生態理性”的道德合法性,使“科技理性”與“生態理性”在人的發展中、在生態倫理道德教育中以及在真、善、美的生態倫理實踐中保持適度的張力,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倫理道德作為人的文化系統的一部分,在走向自由存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每前進一步都彰顯著人類本質的進一步完善。

  傳統的科技理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僅僅體現出利己而不關心“它”的層次,這與人本質上應具備的道德層次是不相稱的。生態倫理就是要彰顯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既應利己,也應利它,從而更好地實現主體目的性的美德,是對原有道德倫理的超越,是道德進化的再完善。從這種意義上看,由科技理性到生態倫理不是自然的選擇,而是人類在自主道德的進程中的一種文化自覺。

  綜合學術論文發表:《現代情報》雜志是由中國科技情報學會主管,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主辦,全國公開發行的大型軟科學綜合性期刊,是集情報科學理論與情報實踐研究及圖書館學研究于一體的學術陣地。該刊發行覆蓋中國大陸17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各級、各類大中小型圖書館;各大學圖書館。1980年創刊,郵發代號:12-124。

  參考文獻:

  [1]徐少錦:科技倫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2.

  [2]宋惠昌:應用倫理學[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234.

  [3]王正平、周中之:現代倫理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24-1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柏县| 乐平市| 鹤庆县| 大荔县| 许昌县| 扶风县| 正镶白旗| 民勤县| 建平县| 阿巴嘎旗| 海林市| 新营市| 城步| 格尔木市| 县级市| 兴隆县| 成安县| 南乐县| 海淀区| 临沭县| 康马县| 北碚区| 阆中市| 都安| 丰镇市| 佛学| 淄博市| 贵溪市| 麻城市| 枣庄市| 尉氏县| 吉水县| 文成县| 唐海县| 大连市| 兴义市| 嵊泗县| 伊吾县| 龙南县| 张掖市| 嫩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