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文章發表在《神州》上,是能源科技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能源基地,能源金三角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日益加大。要建立和諧社會,實現科學發展,這種地區差距應該越來越小,而不是相反。中國變成發達國家的關鍵不在于沿海省份,西部大開發實際就是中國大開發,因為整個西部省份占據中國國土大部分面積,這部分發展問題不解決,中國發展的問題也解決不了。
對于能源“金三角”,發展目標和發展定位非常重要,不能再重復走以前開發資源,輸送資源,買賣資源的老路。有專家認為,從戰略高度來說,金三角的建設至少有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把金三角地區建成未來幾十年內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供應基地;第二個目標應該是把金三角地區建成未來幾十年內中國不可再生能源資源儲備基地。
我國東部地區煤炭資源已處于逐漸枯竭狀態,要想進一步保持現有產量有一定難度;中部地區,除山西煤炭資源仍有開發潛力之外,安徽、河南煤炭規模基本穩定,未來增產難度比較大;西南地區具有一定煤炭資源開發潛力,但是由于地質條件比較特殊,單體規模產能比較小,安全風險比較大。
只有“金三角”,資源儲量豐富,可開發潛力大——2010年,“金三角”地區探明煤炭儲量3100億噸,石油99億噸、天然氣10萬立方米,煤炭、天然氣探明儲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43%、29%。“在未來的能源供應中,‘金三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君實認為。
寧夏寧東、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被稱為能源化工“金三角”, 它將成為國家能源安全保障區、國家能源資源低碳利用技術示范區和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
寧夏寧東、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地處鄂爾多斯盆地,地理上構成一個幾何“三角”地帶,是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能源資源富集區,被稱為能源化工“金三角”。
“‘金三角’地區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方君實說,在國家“優化東部、穩定中部、開發西部”的煤炭開采戰略下,“‘十二五’時期,‘金三角’地區肯定進入大規模開發”。因為,“‘金三角’地區不光要支持華東、華南地區,甚至西南、東北地區都指望這片資源”。
“‘金三角’煤炭資源開發要有新思維。”中國石油大學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金三角”不能只簡單生產煤炭、天然氣、石油,然后源源不斷運向東部。
“如果繼續走這條老路,‘金三角’雖然發展了,但是仍將落后于東部,甚至與東部差距越拉越大。”董秀成警告說。在他看來,延伸煤炭產業鏈至關重要。
煤化工被寄予厚望,這也有助于“金三角”拉長產業鏈條,實現資源就地轉化、盡量挖掘產品附加值。
目前,“金三角”中的鄂爾多斯,正大力發展煤制油、煤制烯烴等項目,并提出了煤炭就地轉化率必須達到50%以上的要求;榆林地區則在堅持實現“三個轉化”——煤向電力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品轉化。
煤氣油鹽向化工產品轉化——的指導思想下,著力打造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追趕者寧夏也毫無意外地將其興區富民的希望寄托于“一號工程”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該工程旨在擴大煤炭產能并實現資源的就地轉化,并且《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開發總體規劃》已經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批復。
統籌規劃 清潔發展
2011年8月,中國工程院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簽訂科技合作協議。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煤化工專家謝克昌受工程院委托,牽頭院士團隊,針對“能源金三角”,開展“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的重大咨詢項目。
據了解, “能源金三角”作為區域產業振興規劃的重要項目,目前在業界被頻頻提及。據悉,由國家能源局主導的“金三角”能源開發規劃,此前已形成初稿并上報國務院。等待國務院審批。
據《意見》內容顯示,“能源金三角”的戰略定位是國家能源安全保障區、國家能源資源低碳利用技術示范區、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新高地。
該規劃計劃通過十年努力,使“金三角”煤炭產量達到15億噸,把“金三角”地區約24萬平方公里建成“我國重要的能源綜合生產基地、能源高密集生產基地、西部開發基地、國家西部重要的生產屏障”。
金三角地區都情系煤化工,如何把各自優勢發揮出來,避免惡性競爭,將考驗金三角各自掌門人的智慧和各地的綜合競爭力了。
科技職稱論文發表:《神州》雜志是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中國通俗文學研究會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綜合類期刊,國內統一刊號:CN11-4461/I,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9-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