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生物中有許多物種可以劃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種類,稱之為性別。這些不同的性別個體會互相補足結合彼此的基因,以繁衍后代,這種過程稱為繁殖。典型的情況下,一個物種會有兩種性別:雄性與雌性。雌性被界定為生產較大配子(即生殖細胞)的那一方。因此,性別的種類是依據個體在其生命周期某段時間中能夠執行的生殖功能來決定。文章發表在《全國新書目》上,是綜合職稱論文刊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論文關鍵詞:性別壁壘;性別期待;倫理反思;平等
性別(動物)(sexuality in animals) 伴隨有性生殖的出現,而在生物界同種個體之間普遍出現的一種形態和生理上的差異現象。性別間的差異隨進化過程中有性生殖的演進而增高。低等生物(如細菌和原生動物)性別區分的程度低,僅表現為現為不同的交配型,高等生物(如脊椎動物、種子植物)不同性別(雌性和雄性)的個體,在形態、生理和行為上均有極為明顯的差異。性別的通用符號:雄性以戰神的盾與矛“♂”表現為示;雌性以愛神的鏡子“♀”表現為示。
伴隨著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革和思想的發展,女性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對社會現狀也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隨著女性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女性爭取到了選舉權,教育和就業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并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得以確立。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廢除了一切歧視、束縛婦女的反動法律。在憲法和有關選舉、勞動、教育、婚姻家庭和繼承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規中,都鮮明地體現了徹底的男女平等的精神。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不等同于實質平等,現實世界的多個領域中仍然存在著阻礙女性獲得更高職位或更高薪水的無形壁壘。“玻璃天花板”現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男女平等已成為歷史的必然。但是,現實世界中卻仍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平等問題。針對女性的無形性別壁壘還在多個領域中廣泛存在。作者從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路徑依賴的廣泛存在和復雜的現實決定性幾個方面對無形性別壁壘的成因進行了深入分析,試圖尋求幫助女性突破無形壁壘的有效方法,尋求構建兩性和諧社會的最佳途徑。
一、女性通往高層的無形壁壘——“玻璃天花板”
“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是一種比喻,指的是設置一種無形的、人為的困難,以阻礙某些有資格的人(特別是女性)在組織中上升到一定的職位。也就是說一些女性沒辦法晉升到企業或組織高層并非是因為她們的能力或經驗不夠,或是不想要其職位,而是針對女性的升遷,組織似乎設下一層障礙,這層障礙甚至有時看不到其存在?,F在,“玻璃天花板”一詞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表達方式,被用來指稱處于機構頂層的女性的稀少[1]。這一針對女性的無形壁壘在各個領域都有所體現,主要表現在政治、科學、經濟等領域。
在政治領域,女性參政水平極低。在悠久的中國歷史上,只有一位女性皇帝——武則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婦女的參政水平實現了跨越式進步,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因素,政壇上依然存在著男強女弱的現象。根據統計,全國128位省部級四大班子領導中,有7位女性,其中五位省(市)政協主席,一位澳門立法會主席,一位省長。現任的25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只有一位女性[2]。656個城市中,正職女市長僅有31位。在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中,權力資源的配置同樣出現了兩性失衡的局面。在農村村委會中擔任村委會主任的女性僅占1%[3]。由此可見,中國女性領導在政府部門中的比例明顯偏低,而且層級越高,比例越低。
二、無形性別壁壘成因探析
(一路徑依賴的廣泛存在
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在“女性上升的無形壁壘”這一問題中路徑依賴存在于多個方面:
1、路徑依賴決定了對男女性別群體的不同性別期待。由于女性長期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角色的缺失,使人們形成一種觀點:認為女性是沒有進取心和社會責任感,只能充當被看的花瓶。這種觀念就形成了特定的性別期待。這種特定的性別期望把職業刻畫為適合男性的,而男性也是適合于職業的,對女性的可能成就期望極低,因此在就業時對女性設置諸多門檻,或者安排女性到邊緣崗位,這樣就限制了女性的發展機會。
2、路徑依賴的存在造成了男女性別群體之間資本占有的不平等。由于民間“傳男不傳女”繼承制度的繼續存在,造成了男女家庭資本占有、教育資源占有、社會資本占有等方面的不平等。“男主外、女主內”“女人不宜拋頭露面”的文化傳統可能使女性自身與她們的家人很少期望她們能在社會關系上有所作為[6]。因此,女性往往對社會關系資本的占有和利用也是不夠的。資源占有的劣勢阻礙了女性的進一步發展,使女性的上升空間受到局限。
性征個體的性征在形態方面,從大體解剖、器官結構到細胞的組成,都表現為現出差異;在生理、生化和行為方面(在人類,還在心理方面)也同樣存在差異。個體發育過程中性別出現一系列連續的演變,主要可分為:染色體性別→生殖腺性別→表現為型性別3個等級。
(二)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
在漫長的階級社會中,男人成為生產資料的占有者,而女性則淪為男子的附屬物。為了固化這樣的模式,產生出與之相應的道德標準,長期的思想奴役使得女性從一出生起就要接受她是劣于男子的“第二性”的潛移默化。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如此,在封建時代的中國更是如此。
在歐洲,對歐洲文明發展起了至關重要作用的基督教的道德觀念充滿著神秘主義色彩和反對女權的精神。《圣經》借上帝之口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痛苦,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戀慕你的丈夫,而你的丈夫要管轄著你。”[5]中世紀的僧侶哲學加深了傳統的男性對女性的歧視。他們不厭其煩的告誡人們肉體誘惑的危險性。直到文藝復興時代和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女性的屈辱地位才有所緩和。但是傳統的夫權仍然保留下來。連資產階級革命最偉大的預言家盧梭也認為女性是價值不大的個人。
在中國,封建禮教束縛了女性的發展:從女性政治地位來說,封建女性沒有政治參與權。紅顏禍水之說,使女子無論是直接的參與社會政治生活,還是間接的參與社會政治生活,都會遭到強烈反對;從女性經濟地位來說,在封建家庭中,一切財產的支配權和家務的管理權都統一掌握在男性家長手里;從女性教育地位來說,儒家教育旨在維護男權統治,于是“理所當然”的將女子拒之門外,使女子的受教育權限遭到限制,也喪失了進入學校學習的機會,只能在家中接受有別于男子的有限的教育;從傳統的才德觀來說,宣揚“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從一出生就被教導不需要學習新知,只需要懂得如何取悅男人,對男子應當尊敬、崇拜和服從,依靠男子取得生存的資源等等,編織眾多的理由把女人們禁錮在狹小的私人空間里,人身自由被剝奪,思想也隨之慘遭禁錮,這些都成為無形壁壘產生的歷史根源。
(三)復雜的現實決定性
1特定的性別教育,造成女性性別認知異化
長期的男權社會的統治,形成了一套自古至今改變甚微的性別教育模式。比如:剛出生的嬰兒,就根據其生殖器官的不同穿不同顏色的衣服,玩不同的玩具,選擇不同的玩伴等。給女孩往往選擇紅色、黃色的衣服,而給男孩選擇藍色、綠色的衣服;讓女孩玩洋娃娃,卻讓男孩玩手槍、汽車等玩具;夸獎女孩的詞語往往是“漂亮”,稱贊男孩往往是“聰明”。最初的教育直接影響了男孩女孩后期性格、思維方式的形成??茖W界早有定論,顏色對人的心理有直接的影響作用—紅、黃色讓人更熱情、活潑、感性,藍、綠色讓人更沉穩、內斂、理性;而洋娃娃的選擇是讓女孩從小就有美的認識,為“花瓶”形象奠定基礎,并且讓女孩從小就開始接受母性的教育,為以后賢良淑德、相夫教子的女性形象鋪路。
2當前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無形壁壘的繼續存在
當前的生產力水平整體不夠高,并且發展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男性生理優勢——體格強壯的優勢影響繼續存在,這就決定了實質不平等繼續存在的可能。同時,男性生理強壯又是造成其心理弱勢的一個誘因,他們對無論何種形式的女性的強壯都是難以接受、心生恐懼的,正像勞倫斯·迪格斯所說“男人之脆弱在于其外表之力量;女人之力量在于其外表之脆弱”。
3家庭勞動分工的不合理也是阻礙女性上升的重要原因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女性往往承擔著繁重的、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如洗衣做飯,教育孩子等?,F當代女性也參與了社會工作,但是并沒有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恰恰相反,受到了來自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剝削,而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當家務勞動分離了大部分女性精力的同時,在工作中的能力將受到制約和限制,這也阻礙了女性的發展。
這些都印證了作為女性主義創始人之一的波伏娃所說的話,“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由此可見,無形性別壁壘的產生主要是社會文化建構的結果。
總之,無形壁壘的存在反映了男女兩性關系的不平等地位,社會主義正義概念的中心要求——自我發展的平等權利還只是美好的理想,未能成為現實。“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這句話是值得懷疑的,這里的“人人”不是社會所有人,只是符合道德需求的部分人。而作為女人,過去、現在甚至將來經歷或將要經歷許多不公正,這是多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也是與道德公平正義原則相違背、相沖突的。男女兩性之間這一倫理道德關系直接關系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打破“玻璃天花板”,幫助女性突破無形性別壁壘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綜合職稱論文刊發表須知:《全國新書目》(半月刊)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主管,中國版本圖書館主辦的國家級期刊。創刊于1952年,中國知網、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國內外公開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