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綜合論文編寫技巧新舊會計準則比較分析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要:會計準則是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的規則和指南。按其使用單位的經營性質,會計準則可分為營利組織的會計準則和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準則。文章發表在《新聞傳播》上,是綜合論文編寫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 理解 分析

  會計準則是規范會計帳目核算、會計報告的一套文件。它的目的在于把會計處理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礎之上,并使不同時期、不同主體之間的會計結果的比較成為可能。按其使用單位的經營性質,會計準則可分為營利組織的會計準則和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準則。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同時發布新的39項會計準則和48項審計準則,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體系即將建立。但是,新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不等于相同。在關聯方交易及其交易的披露、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部分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上,新會計準則保持了中國特色。

  會計準則體系包括1項基本會計準則、38項具體會計準則以及相關應用指南,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并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了有益借鑒,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對現行的1997年至2001年期間頒布的16項具體會計準則,也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調整和修訂。新會計準則將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執行,其他企業鼓勵執行。因為新準則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執行,所以本文中舉例均以上市公司例。

  同現行會計準則相比,新會計準則的重要變化體現在6個方面

  第一個變化:公允價值計量重新得到認可和運用

  在新基本準則中歷史成本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 ,其他基本原則如:重要性原則、謹慎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則得到保留,這就為公允價值原則的運用打開了綠燈。

  美國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比較側重公允價值的應用,以體現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此次準則體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價值。總體上說,新會計準則體系對公允價值的運用還是比較謹慎的。在我國市場經濟規則還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公允價值很難取得,如何做到真正的公平?關鍵看評估機構如何評估。公允價值的運用是否能帶來會計準則制定者所期望的政策效果,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

  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擴大實施范圍。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較好地實現了新舊轉換和平穩實施。在準則實施過程中,提出了一些需要進一步解釋和明確的問題,有些章節希望再補充些實例。與此同時,2007年12月6日,內地和香港簽署了兩地會計準則等效的聯合聲明,根據兩地準則等效磋商和談判的結果,有些內容需要通過《講解》的修訂進行必要的補充。根據上述情況,以《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6》原有框架及其內容為基礎,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補充和完善,形成了《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

  1、公允價值與債務重組

  1998年到2001年,債務重組利得可以計入當期損益。也就是說,企業可以通過債務重組獲得利潤,但是,2001年開始實施的會計準則,將債務重組利得計入公司資本公積,不能產生利潤。

  《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規定了可能產生損益的債務重組四種情況:

  第一,債務人應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實際支付現金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

  第二,債務人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債務人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

  對作為債務人的上市公司而言,新的債務重組準則意味著,一旦債權人讓步,上市公司獲得的利益將直接計入當期收益,進入利潤表,對于滬深兩市的業績較差的公司來說,通過債務重組可獲得巨額利潤,大大提高其每股收益。

  2、公允價值與非貨幣性交易

  《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如下兩個條件,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第一,交換具有商業實質;

  第二,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

  如果上述兩個條件不能同時滿足,則仍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換入成本,不確定損益。上述規定特別指出,若交易雙方存在關聯關系,可能導致發生的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再次運用了公允價值來計量。由此產生的結果是,這一交換將再次產生利潤,此前采用的賬面價值計算法,基本不產生利潤。新準則重新引入公允價值,對股票投資者意義重大。因為按公允價值計算能夠產生利潤。

  會計準則的制訂主體有兩類:在奉行大陸法系的國家,會計規范一般采用法定主義。即會計事務的處理規則從屬于稅法,國家制訂了一系列具體的會計法規、甚至包括統一的會計科目表,如法國、德國。在奉行普通法的國家,會計準則由民間專業團體制訂、并在實踐上被稅法、證券法所承認,如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GAAP),以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國際會計準則》(IAS)。

  3、公允價值與投資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以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后續計量, 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按照這一規定,上市公司進行短期股票投資的,將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量,而將純粹采用市價法。通俗的說就是炒股所得計入當期利潤

  根據新會計準則,上市公司投資股票等交易性證券,將采用公允價值――交易所市價計價這樣規定將使上市公司在短期證券投資上的收益浮出水面,部分上市公司業績因此得以提升。

  舉例而言,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以每股5元在二級市場買入了500萬股股票,到年底該股票上漲到了10元,按照原先的會計方法,該公司的2500萬元賬面所得是不能計入當期利潤的,在報表中,這部分股票仍然是按照5元的成本計入資產。但按照新的會計準則,這部分股票將按照10元計價,并且將為公司增加2500萬元投資收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新會計準則一般不把它認定為交易性金融資產,而是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對于該類資產的計量,新會計準則規定,取得時按照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對于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所有者權益。

  第二個變化:減值準備不能沖回

  《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第17條明確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只允許在資產處置時,再進行會計處理。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

  但是,下列減值情況除外:

  (一)存貨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 號——存貨》。

  (二)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3 號—投資性房地產》。

  (三)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5 號—— 生物資產》。

  (四)建造合同形成的資產的減值,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5 號——建造合同》。

  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一條主要途徑――資產減值損失轉回,此路被新準則封死了。這一新規意味著,那些喜歡采用大幅計提減值準備進行利潤調節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將減值準備沖回;否則,在2007年1月1日執行新的會計準則后,這些被隱藏的利潤將再也沒有機會浮出水面。

  眾所周知,運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沖回操縱企業利潤,是我國一些上市公司經常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如,科龍電器,2002年度轉回壞賬準備0.5億元,轉回存貨跌價準備2.12億元。資產減值準備的轉回,在會計處理上是減少當期費用,相應地增加了利潤。科龍電器由2001年虧損15億元到2002年實現盈利1億元,正是充分利用轉回資產減值準備手段才使得科龍電器的經營業績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完成了驚天大逆轉。

  第三個變化: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有重大改變

  《所得稅》準則是本次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修訂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準則沒有按照原《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那樣,將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 的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而是直接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第12------所得稅》,采用暫時性差異的概念,據此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由此確認的所得稅費用包括了當期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費用。然后根據利潤總額扣除所得稅費用,得出稅后利潤即凈利潤。

  自財政部1994年發布《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以來,我國企業的所得稅會計基本是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包括遞延法和債務法)并存。絕大多數企業采用了應付稅款法,而商業銀行由于需要按照貸款五級分類結果計提貸款損失準備,較多地采用了納稅影響會計法。而本準則要求企業在取得資產、負債時,應當確定其計稅基礎。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存在差異的,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而適用稅率發生變化的,企業應對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進行重新計量。

  第四個變化:存貨準則變化

  與舊準則相比,主要變化有:

  1、取消“后進先出法”,存貨先出計價方法的選擇對當期利潤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存貨的價格波動上,這一核算辦法的變動,將使企業利用變更存貨計價方法來調節當期利潤水平的慣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業的當期存貨耗費用,反映的都是實際的歷史成本,而沒有人為調節因素。便于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行分析和比較,提高了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

  2、新存貨準則中取消了對商品流通企業存貨采購成本內容的規定與說明。舊存貨準則中規定“商品流通企業存貨的采購成本包括采購價格、進口關稅和其他稅金”,而在新存貨準則中沒有這樣的規定與說明;

  3、新存貨準則中增加了對借款費用計入存貨成本的具體規定(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的規定處理),從而允許將用于存貨生產的借款費用資本化,使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擴大到了存貨中(而不再只限于使用專門借款購建的固定資產)。

  第五個變化:借款費用準則的變化

  與舊準則相比,主要變化有:

  1、資本化的資產范圍擴大了:舊準則規定資產支出只包括為購建固定資產而以支付現金、轉移非現金資產或者承擔帶息債務形式發生的支出。

  新準則規定: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是指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的固定資產、投資性房地產或存貨等資產。新準則比舊準則對于可以資本化的資產范圍界定擴大到投資性房地產或存貨等資產。

  2、可以資本化的借款范圍擴大了:

  舊準則規定:專門借款是指為購建固定資產而專門借入的款項。 新準則規定:借款的范圍說明不僅包括專門借款,而且包括一般借款。

  第六個變化:有關企業合并的變化。

  合并報表基本理論的變化。 與《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相比,新的合并財務報表準則所依據的基本合并理論已發生變化,從側重母公司理論轉為側重實體理論。合并報表范圍的確定更關注實質性控制,母公司對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納入合并范圍,而不一定考慮股權比例。所有者權益為負數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續經營的,也應納入合并范圍。這一變革,對上市公司合并報表利潤將產生較大影響。

  擴大了合并報表范圍,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納入合并報表范圍,而不以股權比例作為衡量標準。

  這一規則的變革,遵循了實質性會計原則,阻斷了一些企業利用分離若干子公司,縮小持股比例,將經營狀況不好的業務從合并范圍中剔除,從而粉飾企業集團整體業績的慣用伎倆。

  財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將在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首先執行,本文主要從概括的角度總結出新會計準則與現行會計準則的六個重要變化,并結合我國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對六個重要變化從理論進行闡述。文中把現行準則稱為舊準則。

  綜合論文編寫須知:《新聞傳播》雜志是由黑龍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黑龍江省新聞研究所主辦,是黑龍江省唯一公開發行的新聞與傳播學類專業期刊,是黑龍江省一級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德县| 临泉县| 阿拉善左旗| 若羌县| 凌云县| 吉木萨尔县| 神木县| 康马县| 深泽县| 柏乡县| 宿松县| 汤阴县| 区。| 东山县| 平武县| 拉孜县| 磴口县| 吉林省| 枣强县| 双柏县| 无锡市| 沾化县| 沂水县| 绥棱县| 钟山县| 精河县| 闻喜县| 镇坪县| 漳平市| 鄂托克旗| 新河县| 台前县| 郯城县| 礼泉县| 伊通| 普兰店市| 荥经县| 南陵县| 汉川市| 贺州市| 贵阳市|